村西头的新平房盖好的那天,母亲在门槛上坐了很久。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一直延伸到那片曾经是猪圈的空地上。她手里攥着一把从老屋带来的稻草——那是我们睡猪圈时垫在身下的。
“妈,进屋吧。“大哥扯了扯她的衣角。
母亲这才回过神,把稻草塞进灶膛,点燃了新家的第一把火。
父亲是在房子盖到一半时走的。他说要去南方的建筑工地,能多挣些钱。临走那天,他把大哥叫到跟前,往他手里塞了五块钱:“你是长子,照顾好家里。“
那年大哥九岁,我四岁。
新家很简陋,墙是土坯垒的,屋顶的茅草还没干透就铺上了。但母亲每天都会把泥地扫得发亮,用旧报纸糊的窗户上,还贴着她剪的窗花——一只歪歪扭扭的燕子。
“等春天来了,燕子就会来咱家做窝。“母亲说这话时,正在给我补裤子。煤油灯的光晕照着她凹陷的脸颊,手上的冻疮裂着血口子。
大哥趴在炕桌上写字,突然抬头问:“妈,为啥燕子要飞那么远?“
“因为它们知道,飞回来就有家了。“母亲咬断线头,“就像你爸......“
话没说完就咽了回去。父亲已经三个月没来信了。
每天天不亮,母亲就背着我去地里。我趴在她瘦削的背上,能清晰地摸到她的肩胛骨,像两片即将破土而出的翅膀。她弯腰锄草时,我的脸贴着她的后背,能听见她胸腔里“呼哧呼哧“的声响,像台老旧的风箱。
中午回家喂完猪,母亲又要去河滩割芦苇。她教我认各种野草:“这是灰灰菜,能吃;这是苍耳子,粘衣服上甩都甩不掉。“有次她发现一丛野苜蓿,高兴地挖了半篮子,晚上给我们蒸了顿菜团子。
“明明知道是苦的,为啥还要吃?“我皱着脸问。
大哥往我碗里倒了点酱油:“这叫'忆苦思甜'。“
夜晚是我们最温馨的时光。大哥会讲很多故事,有些是课本上的,有些是他自己编的。他最爱讲乌鸦学飞的故事——那只笨拙的乌鸦每天扑腾翅膀,摔得羽毛都掉了,最后终于飞过了最高的山岗。
“这叫'锲而不舍'。“大哥说着,眼睛在煤油灯下闪闪发亮。
母亲就在一旁纳鞋底,时不时抬头笑笑。月光从窗纸的破洞漏进来,在地上画出一个个银色的圆圈。有次我追着光斑玩,突然问:“妈,你最喜欢哪个月亮?“
母亲的手顿了顿:“XJ的月亮最大,河南的月亮最亮。“她望着窗外出神,“但照在猪圈里的那个月亮,妈记得最清楚。“
我后来才明白,那是她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光。
一个雪夜,我被呜咽声惊醒。月光透过窗纸,照见母亲蜷缩在炕角,手里攥着根麻绳。大哥突然从被窝里窜出去,一把抱住她的腰:“妈!不要!“
麻绳掉在地上的声音很轻,却像惊雷炸在我耳边。母亲浑身发抖,大哥的眼泪鼻涕糊了她一身。我光着脚跑过去,发现母亲的手冰凉得像井水。
“妈错了,妈错了......“她反复念叨着,把我和大哥搂得生疼。大哥抽噎着说:“我们会越来越好的,你看,我们都有房子住了......“
那晚的月亮特别亮,亮得能看清母亲脸上每一道皱纹。我们三人挤在一个被窝里,大哥握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我抱着她瘦弱的胳膊,像抱着全世界最珍贵的宝物。
第二天,母亲起得比往常都早。她把那根麻绳塞进灶膛,火苗“轰“地窜起来,照亮了她坚定的脸。那天她多蒸了三个窝头,给我和大哥一人一个半。
“吃吧,吃饱了才有力气活。“她说这话时,嘴角带着笑,眼角的皱纹像展开的扇子。
开春时,父亲寄来一封信和五十块钱。母亲让大哥念信,自己坐在门槛上剥豆子。信上说南方工地拖欠工资,这钱是他卖血换来的。
母亲剥豆子的手停住了,豆子“啪嗒啪嗒“掉进盆里,像下雨一样。她撩起衣襟擦了擦眼睛,起身去灶台和面:“今晚咱们吃面条。“
如今我每次回老家,总要看一看那间平房。墙上的报纸早已泛黄,但母亲剪的燕子窗花还在,只是褪成了灰白色。大哥成了县里的教师,我考上了BJ的大学。母亲的白发越来越多,但眼睛依然亮得像那个雪夜的月光。
去年除夕,我们陪母亲守岁。她突然说:“人这一辈子,就像月亮有圆有缺。最黑的时候,其实离天亮最近了。“
大哥给母亲盛了碗饺子汤,笑道:“这叫'否极泰来'。“
母亲笑着拍他的背:“就你学问大。“她的笑容映着窗外的烟花,让我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猪圈里用报纸糊墙的年轻母亲。
月光还是当年的月光,而我们已经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