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与苏晴的深入接触,顾墨逐渐发现自己被她那爽朗大方的性格所吸引。苏晴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了他原本阴霾的世界,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和自在。她的笑声清脆悦耳,她的话语真挚而充满热情,每一次与她的交谈,都让顾墨感到心灵上的愉悦和振奋。
在苏晴面前,顾墨感到自己可以摘下面具,不必隐藏自己的自卑和迷茫。苏晴的开朗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够驱散他心中的阴霾,让他看到了希望和方向。她的出现,就像是埋在地里的种子终于遇到了属于他的太阳,让他感到了生长的力量和渴望。
然而,书院的学业和责任召唤着顾墨,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回到书院继续他的读书生涯。在告别苏晴的那一刻,顾墨心中充满了不舍。他看着苏晴那灿烂的笑容,心中暗自许下愿望,希望未来还能有机会与她再次相见。
当苏晴得知顾墨竟然是青山书院的学子的时候,她非常吃惊,要知道读书人都是有傲气的,他不知道顾墨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选择在镇上说书,也许和他的出身有关系。苏晴没有大厅顾墨的家庭情况,她只是隐隐感受到顾墨那副温吞的性格下,另有自卑的情绪,
苏晴感受到了顾墨的犹豫和不舍,她用鼓励的话语送别他:“顾先生,书院是您成长的地方,您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定能有所作为。等到休沐日,我们还能再次相见。”
顾墨点了点头,心中对苏晴充满了感激。苏晴的爽朗和大方将会是他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在之后一旬的书院生活,有苏晴的回忆,也许他能将心绪更加投入学习中,但想起远在武南县的父亲大人还有主母,他真的能够依靠自己的我能力出头吗?他并不是惊才艳艳的嫡兄。
实际上顾墨的成长之路,一直伴随着母亲温柔而坚定的话语。她虽身处低位,却从不自怨自艾,总是以一种平和而明智的态度来教育顾墨。她告诉顾墨,身份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个人的才能和努力。
在母亲的影响下,顾墨形成了一种认知: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依赖家族的荣光。他以为自己必须活在嫡兄的光芒下,无法超越那看似不可逾越的家族等级。这种想法,让他在内心深处感到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压抑和无奈。
然而,顾墨对父亲大人和主母的了解,其实只是停留在表面。他并未真正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期望。实际上,主母和父亲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更看重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对家族的贡献,而不是单纯地看重血统的纯正。
顾墨的父亲,作为武南县的知县,见过了太多的人事变迁,深知才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只要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能够为家族带来荣誉和利益,都值得被培养和重视。
主母同样持有这样的观点。她知道,家族的繁荣不仅仅依靠嫡系的传承,更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她一直在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发现并培养家族中的每一个有潜力的成员,包括顾墨。
如果顾墨能够了解到父亲和主母的真实想法,或许他的心态会有所改变。他会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活在嫡兄的阴影之下,而是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家族的认可和重视。
顾墨的误解,源于他对家族了解的不足,以及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也许顾墨能在苏晴的爽朗和大方的影响下,开始尝试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他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够真正地展现自己的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书院的生活对顾墨来说既是挑战也是磨砺。每天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顾墨便开始了他的日常学习。他沉浸在书卷的海洋中,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无一不涉猎,无一不深入。书院的师长们对顾墨的勤奋和才华颇为赞赏,他们看中了这个年轻人的潜力,给予了他许多指导和鼓励。
书院的院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对顾墨有着特别的期待。他常常在课后留下顾墨,给予他更多的教诲和点拨。老先生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和温暖:“顾墨,你的才华不应被身份所限,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用知识来丰富你的内在。”
然而,在书院中,并非所有人都对顾墨抱有善意。一些官宦纨绔子弟,他们自视甚高,对顾墨这样的庶子出身的学子抱有偏见。他们常常在书院的角落里,用讥讽的言语和轻蔑的眼神来羞辱顾墨。
“看啊,那个知县的庶子又在装模作样了。”一个纨绔子弟嘲笑道。
另一个附和着:“是啊,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想借点光,庶子终究是庶子。”
面对这些羞辱,顾墨初时心中难免有些波动,但他很快便调整了心态。这样的羞辱在顾墨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已经伴随着他了,嫡子对于庶子在很多时候都有着天然的压力,但他明白,这些纨绔子弟的嘲笑并不能定义他的价值,他的价值只能由他自己来证明。他选择了用更加刻苦的学习来回应这些冷嘲热讽。
顾墨在书院的夜读中,虽然孜孜不倦,但迷茫和困惑偶尔也会如夜色一般悄悄袭来。每当这时,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苏晴的身影,她的笑声,她那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态度,就像是穿透重重迷雾的阳光,给予他力量和方向。
苏晴的形象在顾墨心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她不仅是他心中的一束光,更是他灵魂的慰藉。每当他感到前路茫茫,苏晴的乐观和开朗总能让他重新找到前进的动力。
就在这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中,顾墨收到了一封来自武南县的家信。信中,父亲大人以一贯沉稳的笔触告诉他,嫡兄明年将参加会试,这是家族的一件大事。嫡兄将提前上路进京,而在会试一个月前,将暂住在镇上准备考试。
这封信对顾墨来说,既是一个消息,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他知道,嫡兄的会试对于整个家族来说意义重大,而自己作为庶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未来似乎显得更加不确定。
但顾墨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情绪之中,他想起了苏晴的笑容,想起了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他决定,无论家族的期望如何,他都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寻找一个舞台。
终于,嫡兄进京的日子临近了。顾墨也做好了准备,他收拾好自己的行囊,带着自己的书卷和笔记,踏上了前往镇上的路。他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在顾墨到镇山的小半个月后,嫡兄到了。穿着一身青衫的顾墨等在镇口,嫡兄的马车停下,一只手掀开马车的帘子,走了下来。因为嫡兄身材挺拔,高挑而不失健硕,给人一种稳重而可靠的感觉。他的面容俊朗,五官端正,一双剑眉下是一对深邃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和锐气。他的鼻梁挺直,嘴唇薄而有型,总是带着一丝从容的微笑,显得亲切而不失威严。
他的举止优雅,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自然而得体。当他走进房间时,自然而然地成为众人焦点,他的风度翩翩,让人不禁为之侧目。嫡兄的穿着总是简洁大方,不失贵族的庄重与品味,一袭青衫或是一件素色的长袍,总能被他穿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在书院或社交场合,嫡兄的言谈举止总是流露出良好的教养和深厚的学识。他的声音富有磁性,谈吐不凡,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高谈阔论,总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才华和见识。他的自信而不张扬,谦逊而不失主见,这种气质使他在各种场合都能游刃有余。
但是嫡兄作为顾家嫡长子,即便自幼便受到家族的精心培养和期望但是他并不是一个高傲自大的人。他对待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包括顾墨这样的庶出兄弟,始终保持着一种尊重和谦和的态度。他的心胸宽广,能够欣赏和认可他人的才华和努力。
“兄长一路走来辛苦了。”
顾家嫡长子顾昭明笑着看向他这个不是很亲厚的庶弟“很长时间没见到你了,之后就要辛苦阿弟照顾了。”
顾墨忍不住因为顾昭明的话愣了一下神,很快反应过来“时间不早了,弟已交代顾伯张罗在宅中备下餐食,兄长这就快随我回家吧。”
顾昭明略微颔首,两人一起上了马车。
顾墨的住宅坐落在镇上的一条安静的小巷中,住宅的外观简约而不失精致,白墙黑瓦,典型的江南风格。门前是两步台阶,两旁摆放着几盆精心修剪的盆栽,为这所住宅增添了几分生机。门楣上挂着一块小匾,上面刻着“顾宅”二字,笔迹流畅,显得格外雅致。
走进住宅,首先是一个不大的前厅,地面铺着青石板,显得干净整洁。前厅的一侧是顾墨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书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彰显着主人的学识与修养。
最近,顾墨的住宅里添置了一些绣品,这些绣品均出自苏家手,是他们生意往来的见证。在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绣有山水的屏风,针脚细腻,色彩鲜明,为室内增添了一抹艺术气息。在书房的一角,摆放着一个绣有梅兰竹菊的软垫,既实用又美观。这些绣品不仅美化了住宅,也展示了顾墨与苏晴之间的友好关系。
顾墨的家中仆人不多,但每位都尽职尽责。顾伯是顾墨的家族老仆,经验丰富,负责打理家中大小事务。他对待工作认真细致,对待顾墨如同己出,是顾墨最信任的人之一;三名粗使仆妇负责家中的清洁、洗衣和日常杂务。她们动作麻利,总能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家中的厨娘烹饪技艺不错,擅长制作家常菜肴,总能根据顾墨的口味,准备出美味又营养的餐食;还有一个机灵的小门童,是顾伯远房亲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