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文字的力量

换源: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无数网友在细品这两句话,越品就越是觉得荒谬绝伦。

什么叫把石头还给石头?

人家石头本身就在大地上稳稳的,风雨都拍打不动。

再说了,

为啥人家石头就是你的了?

还还给石头?

荒谬!

还有让胜利的胜利。

简直莫名其妙,主谓宾都完全不清晰,让人不知所云。

但为什么,

偏偏连起来听,却是那么有味道呢?!

“你看你看,他又来了,幻想之中,就把路边的石头当作自己家的了,还还给人家呢!”

“这两句话不能细品,越品越觉得是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可刚才我明明听得那么震撼!”

“不是,我觉得其中很有深意啊,先是赋予了石头情绪,然后再从中剥离,诗歌的韵味就出来了。”

“后面那句也不是胡诌,胜利本来就用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种用法,他是在诗里混用了。”

“但还是古怪,哪里来的石头,又是哪里来的胜利?”

“纯粹是诗人脑海里的幻想吧,癫狂的想象,天马行空一样的作词。”

“不愧是你,院长先生!我宣布你再次出院!”

弹幕陷入到了狂欢之中,趁着余景稍微停顿的间歇,掀起了讨论的狂潮。

在他们看来,整首诗能够有这么两句话,够了!

正如很多人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往往也只能够背出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两句话。

至于全诗完整背诵?

对大部分人而言,是有难度的。

所以,即便是历史上流传千年,传颂至今的伟大作品,

也并非是全篇都是质量绝佳之作,只要其中有一两句朗朗上口,方便记忆的金句名句,就足以流芳千古。

或者说,

判断一篇作品有没有被流传的价值,也要看它其中有没有能够被人一眼铭记的绝佳金句。

这是记忆点,是传播点,是引爆点!

当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两句话之上,镌刻在所有人脑海深处之时,

再去讨论诗篇整体的质量,在传播层面,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比如俞东孙,尽管他是四线大作家,著作等身,生涯里写下了不少于一千万文字。

但想起他俞东孙,大部分读者其实是没有能够在脑海里浮现出某句经典语录的。

人们只记得他是大作家,有很多销量很好的作品。

能够说出具体书名的,都已经算是真粉丝了。

至于要脱口而出某本书书中的某句名言,就太过强人所难了。

但余景不一样。

从今往后,很多人提及余景的名字时,可能会没有印象。

可一旦有人提起这句——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

人们就会恍然大悟,惊叹道:“原来你就是写了某某某的作者啊!”

这份恍然,对于一名以写作为荣的作家而言,是无上的荣誉。

它证明了你笔下的文字,已经超脱了身份和地位的束缚,真正进入到了无数读者的心中。

哪怕他们没读过你的书,没看过你写的文章,甚至都不认识你。

他们依然会乐意讨论你写下的文字。

这就是属于文字的力量,对战士而言,这是身上荣誉的伤痕,对医生而言,是术后病人家属流泪的感谢,对消防员而言,是大火熄灭后沿途送别的群众。

会带给人精神层面无上的满足和荣誉。

哪怕他们不听闻过我的名字,只要他们读过我的作品,记下了我的文字……

足够了!

俞东孙奋斗了一辈子都没能达成的至高心愿,

此刻竟然在余景的身上,看到了一丝端倪和影子,这让他如何能不感到震惊和惶恐?

当余景的诗歌之中,有这么两句震撼人心的话语时,

前面的所谓瑕疵,在这一刻都变得无关轻重了。

他的笔记成为了笑话。

没人会再去关注那些注定会被遗忘的细节。

正如在另一个世界,大家谈及李白时,不会因为对方官途上的落魄,而质疑他的才气。

不会因为司马光在私德上的欠缺,就去否认《资治通鉴》的伟大。

当看着余景在聚光灯聚焦的舞台上,以抑扬顿挫的语气,朗诵出“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这样的诗句时,

俞东孙内心的阴郁和嫉妒,几乎要把他的胸膛挤破,随着血液崩流而出。

但此时此刻,

不管是俞东孙,还是在热情讨论之中的网友们,

都并不清楚,他们今天接受到的震撼,还远不止于此。

余景还有最后的诗句,没有收尾。

在舞台上短暂停顿后,

余景仰头看向前方,深呼吸一口气后,念出了全诗的最后四句。

把原本就已经热烈起来的直播弹幕区,彻底引爆,陷入到癫狂之中!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