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老朱怒火烧金殿,朱标替弟求情难

换源:

  奉天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唯有朱棣额头触碰冰冷金砖的“咚咚”声,以及朱元璋粗重的喘息声交织回响。

那双历经沙场、洞察人心的眸子,此刻燃烧着熊熊怒火,仿佛要将跪伏在地的燕王朱棣焚烧殆尽。

“朱棣!”朱元璋的声音如同腊月的寒风,刮过每一个人的心头,“给咱滚过来!”

龙椅的扶手被他一掌拍下,“啪”的一声脆响,更添了几分肃杀。

御座之下,跪伏的朱棣身躯剧烈一颤。

冷汗早已湿透了他的内衫,此刻紧贴着皮肤,带来阵阵刺骨的寒意。

“父皇息怒!父皇息怒啊!”朱棣连滚带爬地挪动了几步,依旧不敢抬头,“天幕所言,定是妖人搬弄是非,欲乱我大明根基,挑拨父皇与儿臣们的关系。儿臣对父皇、对太子哥哥,忠心耿耿,苍天可鉴。”

朱棣的声音带着哭腔,每一个字都透着浓浓的求生欲。

“忠心耿耿?”朱元璋冷笑一声,声音里充满了嘲讽,“咱看你是狼子野心。若非今日天幕示警,咱还被你这逆子蒙在鼓里。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是留给你们这些不肖子孙如此糟蹋的?”

一股凌厉的杀气自朱元璋身上弥漫开来。

站在一旁的几位心腹大臣,如履薄冰,连呼吸都刻意放缓了。

他们深知这位开国皇帝的脾性,一旦动了真怒,便是雷霆万钧,无人能挡。

太子朱标见此情景,心急如焚。

四弟朱棣虽然平日里有些张扬,但绝非天幕所言那般不堪。

更重要的是,若父皇此刻盛怒之下真对朱棣下了杀手,不仅皇室内部将掀起轩然大波,朝堂之上亦会人心惶惶。

朱标深吸一口气,毅然向前一步,也重重跪了下去,正好挡在了朱棣与朱元璋之间。

“父皇息怒!”朱标的声音沉稳而恳切,“天幕所言,皆是未来之事,真伪难辨,虚无缥缈。四弟自幼顽劣,但对父皇孝心拳拳,对儿臣亦是手足情深,绝无可能做出那等大逆不道之事。”

朱标抬起头,直视着父亲那双燃烧着怒火的眼睛。

“父皇明鉴,若仅凭这来历不明的天幕之言,便要株连皇子,不仅寒了宗室之心,亦会令天下臣民揣测不安,于国本无益啊。请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着跪在自己面前,面容酷肖亡妻马皇后的长子朱标,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几分。

对于这个儿子,朱元璋是倾注了全部心血培养的,也是他最为疼爱和信任的。

朱标的品性,朱元璋自然清楚。

“标儿,你起来。”朱元璋的声音缓和了一些,但依旧冰冷,“此事与你无关。”

朱标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父皇不息雷霆之怒,儿臣不敢起身。四弟若真有错,自有国法家规处置。但若仅凭臆测便要降罪,儿臣以为不妥。”

朱元璋的目光越过朱标,再次落在朱棣身上。

那目光依旧锐利,充满了审视与怀疑。

“朱棣,你自己说,天幕所言,是真是假?”

朱棣趴在地上,身子抖得如同筛糠一般。

“父皇……儿臣……儿臣万万不敢有此念头。天幕定是污蔑,定是污蔑儿臣啊。”

他知道,此刻任何一句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父皇的多疑,他是清楚的。

天幕的出现,无疑是在父皇心中埋下了一根最深的刺。

此时,殿内几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大臣也开始窃窃私语。

很快,便有大臣出列。

一位老成持重的御史大夫躬身道:“陛下,天幕之事实属诡异,前所未闻。其言或有警示之意,不可不察。燕王殿下乃陛下亲子,亦为大明藩王,未来之事变幻莫测,臣以为,当以安抚为主,略加限制,以观后效。”

这位御史的意见相对中肯,既顾及了皇帝的怒气,也为燕王留了一线生机。

紧接着,另一位勋贵出身的武将也出列,声音洪亮:“陛下,臣以为天幕妖言惑众,不足为信。燕王殿下素有勇武之名,乃我大明屏藩。若因此虚无缥缈之言而自乱阵脚,岂非正中宵小下怀?臣恳请陛下降下雷霆之怒,彻查妖言来源,以正视听。”

这位武将显然是站在朱棣一边的,或者说,他不希望看到皇室内部因此事而产生大的动荡。

朝臣们的意见开始出现分歧。

朱元璋沉默不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

他在思考。

思考这“天幕”的真实性,思考朱棣的为人,思考大明江山的未来。

诚如朱标所言,未来之事,变幻莫测。

但天幕展现的那些画面,那些“不肖子孙”的行径,却又如此真实地刺痛了他的心。

尤其是朱棣夺位之事,更是触动了他内心最敏感的神经。

咱老朱家的江山,岂容如此篡夺。

良久,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都起来吧。”

朱标和朱棣如蒙大赦,颤颤巍巍地站起身。

朱棣依旧低着头,不敢与父亲对视。

“天幕之事,诡谲非常。”朱元璋的目光扫过殿内群臣,“真伪姑且不论,但其中所言,确有值得警醒之处。”

声音顿了顿,目光再次定格在朱棣身上。

“朱棣,你身为燕王,镇守北平,责任重大。今后当谨言慎行,恪守本分,莫要辜负了咱对你的期望。”

这番话,听似平常,却蕴含着警告与敲打。

朱棣连忙再次跪下:“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挥了挥手:“退下吧。”

随即又补充了一句:“今日天幕所见所闻,尔等需详细记录在案,呈给咱看。另外,着人暗中查访,看看这天幕背后,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故弄玄虚。”

“臣等遵旨。”群臣齐声应道。

一场可能引发腥风血雨的危机,在太子朱标的斡旋和朱元璋的权衡之下,暂时平息了。

但猜忌的种子,已然深深种下。

朱棣走出奉天殿的时候,只觉得双腿发软,几乎是被人搀扶着离开的。

今日之事,对他而言,无异于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李凡,此刻正美滋滋地看着自己抖乐APP中“历史关注度”的飙升。

“燕王朱棣的恐惧?嘿,让你小子以后还敢造反。被你老爹提前知道了,看你还怎么蹦跶。”李凡自言自语,脸上露出一丝坏笑。

这种能够“剧透”历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历史的感觉,实在是太刺激了。

但也让他隐隐感到了一丝不安。

如果历史真的因为他而改变,那会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很快便被新的兴奋所取代。

毕竟,这种堪比上帝视角的感觉,可不是谁都能体验到的。

他开始期待,下一次,又会刷到哪个朝代的“猛料”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