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秦称天谕始皇梦,汉认神迹武帝谋

换源:

  咸阳宫,章台殿。

烛火将秦始皇嬴政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冰冷的青铜器皿之上。

经过了数次“天幕”的降临,以及方士术士们连日来的“解读”与“推演”,嬴政对这种凭空出现的“天空异象”,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或者说,属于大秦帝国的官方认知。

“陛下,臣等夜观天象,又结合天幕所示之种种神异,窃以为,此乃上苍对我大秦天命之昭示。”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方士,声音带着几分蛊惑,向御座之上的嬴政禀报道。

另一位年轻些的术士接口道:“然也。陛下扫平六合,一统天下,开创万世不拔之基业,功盖三皇,德过五帝。此等丰功伟绩,感动上天,故降下天幕,展现未来盛景与天宫仙境,以彰陛下之天命所归。”

嬴政端坐于御座之上,面无表情,眼神却微微闪烁。

这些方士术士的言辞,无疑正中他的下怀。

“天命昭昭,天人感应。”嬴政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威严,“朕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天幕所示,正是上天对朕,对大秦的认可。”

这种认知,让嬴政本就强大的自信心,更加膨胀。

也让他对寻仙问道,追求长生不老的执念,愈发深重。

天幕中展现的那些未来科技,在他看来,便是“仙家法术”的体现。

那高耸入云的“南天门”(空间站),那日行万里的“神火箭”(导弹),那能与人对答如流的“机关人偶”(AI机器人),无一不在印证着“仙界”的存在,以及“长生不死”的可能性。

“传朕旨意。”嬴政的声音再次响起,“着令少府、太卜,组织更多人手,日夜解读天幕所示之‘天谕’。务必从中找出通往‘天宫’的路径,以及炼制‘不死仙方’的秘法。若有成效,朕不吝封赏。”

“臣等遵旨。”众方士术士闻言大喜,连忙叩首领命。

这种对“天谕”的解读,以及对“长生”的极致追求,将会给秦朝的政治走向,带来怎样的影响?

始皇帝会不会因此而更加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

会不会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仙缘”,而做出一些更加劳民伤财,甚至动摇国本的举动?

历史的迷雾,似乎又浓重了几分。

长安城,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同样也在对“天幕”进行着自己的解读。

与秦始皇将其视为“天命昭昭”的“天谕”不同,刘彻更倾向于将这种超越时代的景象,理解为“上古神迹的再现”。

“陛下,臣以为,天幕所示之种种,并非凭空而来。”大将军卫青在一次小范围的君臣议事中,沉声说道,“或为上古圣贤,或为远古神明,留给后世子孙的启示,旨在引导我大汉,走向更加强盛的未来。”

骠骑将军霍去病亦点头附和:“卫帅所言极是。观天幕之中,多有利国利民之术,强军兴邦之法。此等‘神迹’,若能为我所用,何愁匈奴不灭,四夷不服。”

刘彻深以为然。

相比于秦始皇对“长生不死”的执着,刘彻的关注点,显然更加务实。

他更看重“天幕”中展现出的那些能够直接提升国力、增强军事实力的“干货”。

无论是【东风快递】的强大威力,还是【农业科技】带来的丰产希望,亦或是【古代工程奇迹】展现出的创造伟力,都让刘彻看到了大汉王朝崛起的无限可能。

“张汤何在?”刘彻沉声问道。

御史大夫张汤连忙出列:“臣在。”

“神机营近来进展如何?”刘彻的目光锐利如刀,“天幕所示之‘神兵利器’,可有眉目?”

张汤躬身答道:“回陛下,神机营已网罗天下巧匠,日夜钻研。墨家传人已从‘神火箭’之‘燃料’入手,推测其或与某种‘神火之药’有关,目前正在秘密试制。然天幕所示之物,太过精妙,仿制之路,注定漫长。”

刘彻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催促。

“朕不管过程如何艰难,朕只要结果。神机营所需一切,皆可优先满足。朕要尽快看到,那些‘神迹’,能够转化为我大汉开疆拓土、威服四夷的实际力量。”

汉武帝这种务实的态度,无疑给神机营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李凡此刻,正饶有兴致地对比着自己抖乐APP上,“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这两个“远古副本”头像下方的各种数据变化。

虽然“副本状态概览”中的信息依旧有些模糊,但通过“历史关注度”等级的提升速度,以及偶尔从天幕上飘过的、代表不同帝王心声的“特效弹幕”(例如始皇的“朕定要找到那南天门,与仙人同寿。”,或者武帝的“此等神兵,当为朕所用,横扫漠北。”),李凡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这两位千古一帝,在面对同一个“天幕”时的不同反应和追求。

秦始皇似乎更沉迷于那些展现“仙术”、“神迹”、以及与“长生”相关的内容,对未来科技的理解,也更偏向于神秘主义。

而汉武帝则显得更加实际,对那些能够直接增强国力、提升军事实力的“硬核科技”,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和占有欲。

这种“跨时空观察帝王心路历程”的奇特体验,让李凡产生了一丝莫名的兴奋。

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手握着上帝剧本的实习生,正在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不同“主角”在同一“剧情”下的不同演绎。

这种对帝王性格差异的初步感知,是否会影响李凡未来在选择“倾向引导”时的策略?

他是会更倾向于满足秦始皇的“长生迷梦”,给他刷一些关于“生命科学”、“基因编辑”的科幻内容?

还是会更迎合汉武帝的“强汉雄心”,给他多来点“大国重器”、“未来战争”的硬核展示?

亦或者,他会尝试在两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或者干脆另辟蹊径,选择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能够促进整体文明进步的内容?

这个问题,李凡暂时还没有答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