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殿。
朝会散去,唐太宗李世民独坐于御座之上,手中把玩着一枚玉如意,目光却投向殿外那片曾被幽蓝光芒笼罩的天空。
对于那神秘莫测的“天幕”,李世民及其麾下的贞观名臣们,在经过多次的观察与讨论之后,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统一的认知。
不同于秦始皇的“天命昭昭”,也不同于汉武帝的“上古神迹”。
大唐君臣,更倾向于将“天幕”视为一种“玄光示警”。
“陛下,臣以为,天幕所示,如同一面明镜,既能照见未来之盛景,亦能映出衰败之隐忧。”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在一次与李世民的私下奏对中,如此说道。
兵部尚书杜如晦亦点头赞同:“房公所言极是。天幕所展,或为平行之世,或为未来之可能。其中强盛者,可为我等效仿之楷模;其衰败者,可为我等警示之殷鉴。”
就连素以直言敢谏闻名的魏征,也难得地对“天幕”持肯定态度。
“陛下,天幕所示,虽多奇技淫巧,然其中亦不乏治国安邦之良策,强军兴武之大道。若能去芜存菁,择其善者而从之,则于我大唐而言,实乃天赐之福。”
李世民深以为然。
他常常将“天幕”中看到的某些片段——例如大明王朝的兴衰更替,某些“番邦”的强盛军容,甚至是一些关于“民生疾苦”的模糊影像——与大唐当前的朝政得失相联系,作为反思和改进的“镜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抚摸着手中的玉如意,喃喃自语,“如今,又多了这面‘天幕’为镜,可以鉴未来,警当世。朕当更加勤勉,广开言路,完善制度,方不负这上天之启迪。”
李世民这种“以史为镜”、“以天幕为鉴”的态度,使得他对纳谏和制度建设更加重视。
他下令史官详细记录每一次天幕显现的内容,并组织大臣进行专题讨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求大唐能够长治久安,避免重蹈“天幕”中某些王朝衰败的覆辙。
(时光的指针,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拨动。此处,为宋朝的提前引入和铺垫,假设天幕的光芒,也曾零星地、短暂地出现在了五代末期或北宋初年那段混乱而充满变革的年代。)
汴梁城,皇宫,垂拱殿。
刚刚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不久的宋太祖赵匡胤,此刻正与他的核心智囊,被后世称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一同观看着天幕上闪过的一些零星画面。
或许是因为大宋初立,国力尚微,亦或是“天穹视界系统”的投射尚不稳定。
此刻出现在大宋上空的天幕,并不像秦汉唐明那般清晰和完整。
画面时断时续,内容也大多是一些关于“自然现象”(如显微镜下的水滴、植物生长的延时摄影等简单科普),或者一些“奇巧淫技”(如齿轮传动、杠杆原理的动画演示)的片段。
即便如此,这些超越了时代认知的景象,依旧让赵匡胤和赵普这两位乱世中崛起的英雄人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陛下,此天幕所示之种种,匪夷所思,却又似乎……暗合某种天地至理。”赵普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
赵匡胤浓眉微蹙,沉声道:“赵卿何出此言?”
赵普指着天幕上刚刚闪过的一个关于“水滴放大后可见无数微小生灵”的模糊画面。
“陛下请看,一滴寻常之水,放大之后,竟有如此奇妙景象。可见天地万物,皆有其内在之规律,只是我等凡夫俗子,未能察觉而已。”
赵普又指向另一个关于“杠杆可以撬动巨石”的简单动画。
“再如此物,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亦是‘理’之体现。若能探究此等‘格物致知’之学,穷究事物之本源,则不仅能开启民智,更能从中寻得富国强兵之道。”
赵匡胤闻言,若有所思。
相比于秦皇汉武对“神兵利器”的直接渴望,也不同于唐太宗对“盛世镜鉴”的政治解读。
这位务实而富有远见的大宋开国之君,以及他身边这位以智慧著称的宰相,似乎从这些零星的“天幕奇观”中,嗅到了一丝更深层次的、关乎“事物本质规律”的气息。
“格物致知……”赵匡胤缓缓念出这四个字,眼神中闪过一丝明悟,“赵卿之言,深得朕心。若天幕所示,皆是此等‘格物’之学,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这种对“格物致知”的初步认同,以及对探究事物规律的兴趣,虽然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微弱的火花,却也为日后宋代科技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及理学的兴起,悄然埋下了一颗意义深远的伏笔。
李凡此刻,正有些惊喜地摆弄着自己抖乐APP界面上一个新发现的隐藏功能。
就在“时空关注列表”的旁边,一个不起眼的、类似“标签云”的图标,引起了他的注意。
点开一看,一个名为“历史标签偏好分析”的页面弹了出来。
页面上,清晰地列出了他之前刷过的所有视频,被系统自动打上的各种标签。
【南天门计划】被打上了“未来科技”、“太空探索”、“国家实力”等标签。
【东风快递】被打上了“军事科技”、“大国重器”、“战略威慑”等标签。
【大明十六帝吐槽大会】被打上了“历史趣闻”、“宫廷秘闻”、“人物评价”等标签。
【农业科技系列】被打上了“民生科普”、“格物致知”、“生产力发展”等标签。
更有趣的是,在每一个“远古副本”(朝代)的名称下方,都对应着这些标签的“受欢迎程度”或“引发讨论热度”的柱状图。
李凡仔细观察了一下。
果然,秦始皇嬴政的头像下方,“军事科技”、“未来科技”、“神秘现象”等标签的柱状图最高。
汉武帝刘彻的头像下方,则是“军事科技”、“开疆拓土”、“强国之术”等标签最为醒目。
唐太宗李世民的头像下方,“社会制度”、“万邦来朝”、“军威展示”、“历史镜鉴”等标签的关注度较高。
明太祖朱元璋的头像下方,“宫廷秘闻”、“人物评价”、“集权统治”等标签的热度不低。
而刚刚被他注意到,数据还比较少的“大宋副本”(假设赵匡胤已成为关注对象),其头像下方,“格物科普”、“民生科技”、“奇巧淫技”(在宋人看来可能是褒义的探索)等标签,竟然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关注潜力。
这个“历史标签偏好分析”功能的发现,如同给李凡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之前,他选择“倾向引导”的关键词,大多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猜测。
而现在,有了这个功能,他就可以更直观、更数据化地了解不同朝代、不同帝王对不同类型视频的“口味偏好”了。
这对于他后续进行更“精准”的视频投喂,以期获得更高的“历史关注度”,或者引导更积极的“历史干预”,无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
“这简直就是‘用户画像’和‘精准推送’啊。”李凡忍不住在心中吐槽了一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