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明廷观天心惶惶,锦衣卫密查妖言

换源:

  大明王朝,南京,奉天殿。

龙椅之上,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面容,如同殿外阴沉的天空一般,布满了凝重。

对于那隔三差五便会降临的“天幕”,朱元璋的心情,远比其他朝代的帝王更为复杂。

出身微末,历经九死一生方才打下这片江山,朱元璋对任何可能动摇大明国本的因素,都抱有近乎病态的警惕。

天幕中展现的那些后世王朝的兴衰更替,那些闻所未闻、威力无穷的“奇技淫巧”,以及那些对帝王将相的“戏谑点评”,都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与惶恐。

在朱元璋看来,这“天幕”,更像是一种“天道示警”。

是上天在告诫他,也是在告诫他的子孙后代,守成之难,远胜创业。

“陛下,臣以为,天幕所示,虽多荒诞不经之语,然其中亦不乏警世之言。”翰林学士刘三吾,在一次小范围的御前奏对中,小心翼翼地开口。

朱元璋重重地哼了一声,声音如同从胸腔中发出。

“警世?咱看是妖言惑众。那些个什么‘铁鸟’、‘铁车’,还有那什么劳什子‘吐槽大会’,除了扰乱人心,还能有什么用处?”

刘三吾连忙躬身:“陛下息怒。臣的意思是,天幕所展后世王朝之兴亡,或可为我大明借鉴。例如那明朝后世诸帝,若能谨遵太祖教诲,励精图治,何至于落得那般下场。”

这番话,倒是稍稍平息了朱元璋的怒火。

“哼,咱早就给那些不肖子孙立下了规矩。”朱元璋拿起御案上那本厚厚的《皇明祖训》,重重地拍在桌上,“只要他们能老老实实地照着咱的《祖训》去做,敬天法祖,谨守规矩,不被那些所谓的‘奇技淫巧’所迷惑,大明的江山,就能千秋万代传下去。”

朱元璋的这种警惕心态,以及对《皇明祖训》的绝对自信,使得他对“天幕”的态度,更偏向于“防微杜渐”,而非积极探索。

严厉禁止朝野上下对“天幕”内容进行肆意揣测和传播,成为了他的首要举措。

然而,“天幕”的出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其引发的涟漪,又岂是轻易能够压制下去的。

民间茶馆酒肆,街头巷尾,关于“天空异象”、“神仙显灵”、“未来世界”的议论,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其中,自然也夹杂着一些穿凿附会、甚至危言耸听的“解读”。

例如,有人说天幕是“上天对当朝皇帝不满的警示”。

有人说天幕预示着“天下将有大乱,真龙天子将出”。

更有甚者,竟将天幕上的某些画面,与民间流传的谶纬之说联系起来,编造出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

这些言论,通过各种渠道,陆陆续续地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

龙颜大怒。

“岂有此理!”朱元璋在御书房内,将一份密奏狠狠地摔在地上,“这些刁民,不好好种地纳粮,竟敢在此妖言惑众,妄议朝政,是嫌咱的刀不够快吗?”

侍立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立刻单膝跪地。

“陛下息怒。臣即刻派人,严查散布谣言者,定将其一网打尽,以儆效尤。”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不止是民间。朝堂之上,那些自诩饱读诗书的官员,若也有人敢借‘天幕’之事,非议祖制,蛊惑人心,一并给咱拿下。”

声音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森寒。

“还有东厂那边,也让他们动起来。给咱盯紧了,任何与‘天幕妖言’相关的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咱倒要看看,是哪些牛鬼蛇神,想借着这股歪风,图谋不轨。”

“臣,遵旨。”蒋瓛的心中一凛,连忙叩首领命。

一场针对“天幕妖言”的秘密调查与严厉打击,在锦衣卫和东厂这两大特务机构的联手之下,悄然展开。

一时间,整个大明王朝,从朝堂到市井,都笼罩在一种无形的压抑氛围之中。

对“天幕”的公开讨论,几乎绝迹。

即便是私下里,人们在提及此事时,也变得更加隐晦和谨慎,生怕隔墙有耳,招来不测之祸。

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们,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毒蛇,时刻监视着任何可能的“异动”。

一些平日里口无遮拦,喜欢高谈阔论的士子或百姓,稍有不慎,便可能因为几句关于“天幕”的“不当言论”,而被请去“喝茶”,甚至直接下狱。

这种高压态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谣言的传播。

但也如同给刚刚萌芽的探索精神,浇上了一盆冰水。

明朝上下,对“天幕”的正面研究和积极思考,几乎陷入了停滞。

他们能否查到“天幕”的真正来源,也就是远在千年之后的李凡?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但这种无形的压力,却也通过“天穹视界系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递给了李凡。

李凡的抖乐APP界面上,关于“远古副本·洪武风云”的提示信息,最近变得有些奇怪。

除了正常的“历史关注度”变化之外,偶尔会夹杂着一些鲜红色的警告信息,弹出来格外刺眼。

【警告!您于X月X日刷取的视频《古代十大昏君盘点(下)》在“远古副本·洪武风云”引发负面舆论,部分相关讨论被视为“妖言惑众”,受到官方严厉压制。】

【该副本“历史干预度”出现阻滞,“历史关注度”增长停滞。】

【请注意:在特定高压环境下,过于敏感或负面的视频内容,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

看着这些红色的警告提示,李凡的心中不禁有些发毛。

虽然他知道朱元璋是个狠角色,也知道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不是吃素的。

但这种通过APP直观地感受到古代“高压统治”的氛围,还是让他感到一阵不寒而栗。

“我去,老朱这是要搞文字狱啊。”李凡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这也让他意识到,在某些特定的朝代,想要通过“天幕”来“启迪民智”,或者引导“积极变革”,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稍有不慎,还可能引火烧身(虽然烧不到他本人,但可能会连累那些在古代讨论天幕的人)。

这种“警告”,无疑会让李凡在未来选择投向明朝的视频内容时,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如何在“启迪民智”、“引发思考”和“避免麻烦”、“确保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这对于李凡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按照他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副本难度”。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