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最近的刷视频口味,又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军事科技,转向了一些更为轻松猎奇的生活类短视频。
毕竟,天天看那些改变历史的“大场面”,神经也有些吃不消。
偶尔换换口味,看看沙雕视频,放松一下心情,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一日,李凡的指尖,在一个标题略显“接地气”的科普视频上停了下来。
视频标题是:【庖丁解牛OUT了?现代科学杀猪流程,干净又卫生!】
封面则是一个卡通风格的厨师,拿着一把造型奇特的刀,对着一头同样卡通化的猪,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
“有点意思。”李凡被这“沙雕”的标题和封面吸引,随手点了进去。
视频内容,是以动画和经过特殊处理的实景镜头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现代生猪屠宰流水线的整个流程。
从最开始的“人道主义”电击致晕,到标准的颈动脉放血。
再到高温蒸汽脱毛、开膛破肚、内脏处理。
最后是标准化的、无菌环境下的猪肉分割与包装。
每一个环节,都配上了略带调侃和科普性质的解说。
例如,“电击致晕,猪猪睡得香,走得也安详。”
“标准放血,保证肉质鲜美,减少腥臊。”
“蒸汽脱毛,效率高,还不用担心烫坏猪皮。”
“无菌分割,每一块肉都干干净净,吃得放心。”
视频虽然主题略显“重口味”,但因为采用了大量的动画和卡通元素,并对关键画面进行了模糊化或卡通化处理,整体观感倒也并不血腥,反而带着几分莫名的喜感和……知识性。
李凡看得津津有味,一边吃着零食,一边不住地点头。
“原来杀猪还有这么多门道啊,真是长见识了。”
看完视频,李凡随手将其加入了自己的“稍后观看”列表,准备有空再研究一下,说不定以后还能跟朋友吹嘘一下自己学到的“冷知识”。
李凡并不知道,这个被他视为“沙雕科普”的“杀猪”视频,将会给那些注重“礼仪”、“身份”和“民生”的古代社会,带来怎样一场不大不小,却又意义深远的冲击。
当【现代科学杀猪流程】这段视频,通过“天穹视界系统”,同步投射到各个朝代的上空时。
最先引发轩然大波的,并非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也不是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大夫。
而是那些真真正正与“猪”打交道的人们——屠户、庖厨、肉铺老板,以及那些在乡下饲养牲畜的农户。
汴梁城,最大的牲口集市旁,一家生意兴隆的猪肉铺内。
膀大腰圆的屠户老王,正挥舞着手中的剔骨尖刀,动作娴熟地分割着一头刚刚宰杀完毕的肥猪。
突然,天空异象再现。
老王和周围的伙计、顾客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惊奇地仰望天空。
当看到天幕上那清晰的“科学杀猪”流程演示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乖乖,这是……这是仙人教咱们怎么杀猪?”一个年轻的伙计,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所见。
老王更是看得目瞪口呆,手中的剔骨刀“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
作为一名从业数十年的资深屠户,老王自诩对“杀猪”这门手艺,早已炉火纯青。
但天幕上展示的那些“门道”,却让他有种大开眼界,甚至三观尽碎的感觉。
“电击致晕?这是什么法术?能让猪瞬间就不动弹了?”
“那放血的刀法,角度如此刁钻,难怪说能让肉质更好。”
“还有那蒸汽脱毛,比咱们用开水烫毛可省事多了,而且还干净。”
“最离谱的是那分割,简直跟画画一样,每一块肉都切得整整齐齐,分毫不差。”
天幕上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让这些以屠宰为生的古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们从未想过,一门看似粗鄙不堪的“杀猪手艺”,竟然也能蕴含着如此“精细”和“高效”的“章法”。
视频播放完毕,猪肉铺内外的屠户、庖厨们,立刻炸开了锅。
“王屠户,你瞧见没?那天幕上说的,先用那什么‘电’把猪弄晕,再放血,肉才好吃。”
“是啊是啊,还有那分割的手法,简直绝了。咱们平日里哪有那么讲究。”
“我看那个蒸汽脱毛的法子不错,回头咱们也试试,弄个大蒸笼,看能不能把猪毛给蒸下来。”
一时间,关于“天幕杀猪法”的议论,在民间的屠户圈、庖厨圈,乃至更广泛的与民生相关的领域,迅速传播开来。
一些头脑灵活、敢于尝试的屠户,甚至真的开始模仿天幕中的某些步骤。
例如,改进放血的刀法和位置,以求获得更鲜美、更少腥味的猪肉。
或者,在分割猪肉时,更加注重部位的划分和精细化处理,以满足不同食客的需求。
这种源自民间的“技术革新”尝试,虽然看起来有些“不登大雅之堂”,甚至在某些守旧的士大夫眼中,属于“奇技淫巧”的范畴。
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却是对效率、对品质、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朴素追求。
恰逢此时,大宋朝廷之内,一些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官员,也注意到了这种由“天幕”引发的民间“杀猪技术改良”现象。
开封府尹包拯,在一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之时,偶然听闻了集市屠户们关于“天幕杀猪法”的热烈讨论。
包拯素来以铁面无私、断案如神著称,但也同样关注民生疾苦,体恤百姓不易。
对于这种能让“寻常屠宰之事亦有章法可循,提升效率,改善肉质”的“天幕新学”,包拯并未简单地斥之为“怪力乱神”或“奇技淫巧”。
反而,他从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夫子曰,格物致知。天幕所示,虽为屠宰小技,然其背后,亦必有其理可循。”包拯在与幕僚的一次闲谈中,如此说道,“若能探究此理,举一反三,则于国计民生,未必无益。”
这些关于民间“杀猪技术改良”的见闻,以及包拯等官员的一些初步思考,也通过各种渠道,零星地传入了宫中。
宋仁宗赵祯,素来以仁厚宽和、从谏如流著称。
在一次听取地方官员奏报,提及民间因“天幕”而引发的种种趣事异闻时,偶然听到了关于“科学杀猪”的描述。
“哦?竟有此事?”赵祯的脸上露出一丝好奇,“连寻常屠宰之事,天幕亦有教导?且能使其更高效、更洁净?”
侍立一旁的内侍连忙回道:“回陛下,民间确有此传闻。据说,自天幕演示之后,京中几家大肉铺的猪肉,口感都比以往好了不少呢。”
赵祯闻言,不禁莞尔。
“看来,这天幕倒也不尽是些打打杀杀,或者神神叨叨的东西。偶尔也有些这般贴近民生,于百姓有益的‘格物新学’。
倒也有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