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杨广: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

换源:

  天幕之中。

当杨广得知禁卫军即将叛变的消息时,他的反应令人咋舌。

他不仅未加防范,反而将告密的宫女处斩,并冷漠地表示:“此等事,非你等宫女所能过问。”

殊不知,这轻率的决定,正是将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不久之后,禁卫军的叛乱如期而至,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杨广,这位昔日的帝王,此刻已被重重囚锁,四周弥漫着压抑与绝望的气息。

年仅十二岁的爱子杨杲,紧紧依偎在他身旁,泪水如断线珍珠般滚落,最终却无力挽回即将面临的命运。

随着一声凄厉的哀嚎,幼子的生命戛然而止,鲜血溅洒在杨广斑驳的衣袍上,触目惊心。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杨广却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傲骨与从容。

“天子之死,自有其庄严之法,岂能任由刀剑加身!”他高声言道,随即命令取来鸩酒,以保全最后的尊严。

这番话,既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坚持。

然而,在这生死关头,杨广心中仍挂念着身边的姬妾们。

就在此时,天幕画面一转。

原来杨广并非想让她们逃离苦难,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要求她们先行一步,步入那未知的黄泉之路。

杨广:“若叛军逼近,尔等需先饮毒自尽,朕随后便至。”

隋炀帝时期。

隋炀帝众姬妾们:“……”

啊呸!

凭什么?

时间仿佛凝固,姬妾们面面相觑,心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对杨广决定的愤慨。

就在这时,天幕之上,一幅幅画面悄然展开。

揭示了她们未来的命运——

在杨广试图毒杀她们之际,她们四散奔逃,奇迹般地逃脱了死亡的阴影。

这一幕,让姬妾们的心情复杂难言,既庆幸于自己的幸存,又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

船舱内,气氛紧张而压抑。

姬妾们深知,即便逃脱了眼前的危机,也难保杨广不会因愤怒而迁怒于她们。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预期的惩罚却迟迟未至。

她们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从宫人口中得知,原来那天幕中的景象,唯有她们能够目睹。

对于旁人而言,一切似乎都停留在了杨广要求她们服毒的那一刻。

与此同时,另一幅画面在天幕上缓缓铺展——

那是隋文帝杨坚为杨广留下的一个强盛帝国。

外无强敌侵扰,内无世家干政,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仅仅十三年间,这一切便如泡沫般破灭。

隋炀帝杨广,这位本应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帝王,却亲手将这份基业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新朝建立时,人口锐减至二百万户,昔日的繁华与辉煌,只余下断壁残垣和无尽的叹息。

隋文帝时期。

杨坚摇摇欲坠,若非前面打击够多了,他早就气晕过去了。

天幕并未停止播放——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身影如风般掠过,留下的是世人的惊叹与议论纷纷。】

此话一出,引得众人侧目,心中暗想:这天幕竟也能道出隋炀帝的几分好?

【提及寿命,他虽与秦始皇同止于四十九载春秋,但其离世之态,却更显洒脱不羁。】

闻言,秦始皇嬴政眼皮一跳,再次拒绝此攀比行为。

【他离世之时,轻挥衣袖,仿佛连天际的云彩都不愿沾染分毫。】

此言一出,唐太宗李世民也不禁眨了眨眼,心中暗自揣摩:这岂不是在说,人生匆匆,来去无牵挂?

旁人或也心生疑惑,古来帝王多追求身后之事,厚葬之风盛行,意在延续生前的荣华富贵。

难道是说隋炀帝因遭不幸,故而无陪葬之奢华?

有人暗自揣测,却又觉不妥。

毕竟,身为九五之尊,隋炀帝怎会无陪葬之物?

想来不过是数量与品质的差异罢了。

正当众人各抒己见,议论纷纷之际,天幕继续缓缓展开。

【然而,他虽未带走世间财物,却间接带走了大隋朝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

此话一出,犹如惊雷炸响,隋文帝的虚影仿佛怒不可遏,猛然站起,怒喝道:“朕要废此子!”

同时其他各朝各代的众人也是满座皆惊,面色各异。

如此君主,何以担当天下?

【他的决策,成功让接手这个国家的大唐,成了名副其实的穷光蛋。】

唐高祖李渊闻言,嘴角微抽,忆往昔身为李阀之主时的富足,而今身为帝王,面对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力挽狂澜的明君,也不禁对身旁的魏征投去无奈的一瞥。

心中暗自思量:即便我已竭力克制,为何仍觉处处掣肘?

随着天幕中激昂的鼓点响起,仿佛预示什么。

【他虽仅主持修建了大运河的部分段落,却动员了五百余万民力。】

隋炀帝时期。

无数隋朝民夫浸泡在水中,有的肤色苍白,有的伤痕累累,更有被水蛭叮咬却仍坚守岗位。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绝望,而监军则面色惨白,不敢有丝毫催促。

【东都的兴建,每月亦需征召二百万民夫。】

这些民夫泪眼婆娑,心中呼唤着谁能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即便是为了巡视草原,他也征召了数十万民夫修筑长城。】

这一消息让尚未被征召的大隋子民心生寒意。

难道又要重蹈覆辙,承受无尽的徭役之苦?

【万国大会的举办,导致近万人因严寒而丧生。】

那些冰冷的尸体堆积成山,却无人问津。

【黄河泛滥,河南、山东多地受灾,百姓流离失所。】

【他却置若罔闻,反而调集百万民夫运粮,意图征伐高句丽。】

这一幕让河南、山东的百姓紧握双拳,愤怒与绝望交织,直呼皇帝不顾百姓死活。

【三征高句丽,数百万大军出征,其中三十万大军更是渡江而战,最后只回来二千七百人。】

【这一系列决策,不仅耗尽了国力,更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隋朝末年,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无数生灵在绝望中挣扎。

在这片烽火连天的土地上,无数起义军静静看着天幕,心中满是不甘与无奈——

若非生计无着,谁愿踏上这条反叛之路?

【那十四年间,数以千万计的百姓被征召,无数生命在劳役中消逝,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然而,后世评价却复杂多面,言其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历史的功过,岂是轻易能论断?】

隋炀帝时期。

此刻,疯狂的笑声在这片土地上响起,在这沉痛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刺耳。

那是对命运不公的嘲讽,是对失去亲人、家园破碎的绝望宣泄。

笑声中夹杂着泪水,甚至是鲜血,那是对苍天无声的质问:“苍天在上,你可曾睁眼看过这人间疾苦?”

“老天爷,难道他真的无罪吗?”

人们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与愤怒,“难道是我们这些无辜的百姓,就该承受这一切苦难?”

PS: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月票,谢谢各位读者大大们~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