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李白沉思片刻,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炀帝之心胸、性情、远见、能力,在三征高句丽中暴露无遗,隋朝之亡,实乃咎由自取。”
提及应对羞辱,汉初吕后的智慧亦值得深思。
彼时,刘邦新逝,匈奴单于冒顿竟以书信轻佻侮辱吕后,言及“孤男寡女,何不共结连理”。
吕后闻讯大怒,朝堂之上亦是群情激愤,樊哙更是怒目圆睁,请命率军十万征讨匈奴。
然而,季布冷静进谏,指出此乃冒顿之计,意在诱汉出兵,并忆及先帝刘邦曾与匈奴交战,被困白登山之耻。
他强调,当前国力尚未恢复,民生凋敝,不宜轻启战端。
简而言之:国力不支,胜算渺茫,战之无益。
吕后听后,选择了隐忍,她亲笔回信冒顿,自谦道:“吾已年老色衰,发齿脱落,步履蹒跚,岂能与单于这等英豪相提并论?”
以退为进,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与气度。
朝廷不仅赠予了珍贵的御车与健壮的马匹作为和平的使者。
这份礼物背后,是无尽的谦卑与诚意,几乎达到了能屈能伸的极致。
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姿态,巧妙地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使得冒顿单于的铁骑难以觅得入侵的缝隙。
从而为汉朝赢得了宝贵的和平时光,迎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篇章。
随后,汉武帝以雷霆万钧之势,适时地挥师北上,彻底镇压了匈奴的嚣张气焰,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壮丽史诗。
然而,设想若当时的吕后,如同隋朝那位好大喜功的杨广一般,不顾国力未复,仅为了一时的颜面而执意发动战争。
那么,以汉初那脆弱的国力基础,恐怕历史的轨迹将急转直下。
靖康之变的悲剧会提前近千年在中国大地上重演。
更遑论后来文景之治的繁荣与武帝的赫赫武功了。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杨广面对天下的纷乱,无奈中止了第四次征讨高句丽的计划。】
【这场未竟的战役,在筹划的尘埃中悄然落幕。】
【隋末的乱世图景,恰如《说唐》所绘,十八路诸侯揭竿而起,六十四路义军风起云涌,漫天烟尘遮蔽了往日的安宁。】
提及这份起义名录,确如史书所载,六十四路烟尘并非虚言,每一行每一列都承载着历史的沉重。
然而,这份名录之上,某年某月的起义之下,仅以星号代替首领之名。
如同迷雾中的身影,让人难以窥其真容,却也足以让旁观者心生敬畏。
即便是最终问鼎天下的李渊,凝视着这份密密麻麻、记录着无数反抗与牺牲的名单。
也不禁感慨万千:“纵观古今,何曾有帝王能激起如此广泛的民变?”
“隋炀帝之失,实乃人神共愤。”
汉武帝时期。
朝堂之上,刘协忽而展颜一笑,手指轻敲案几。
对群臣戏谑道:“诸位爱卿,且看此等景象,尔等常言朕奢靡无度,追求功业过甚,可与此隋炀帝相比。”
“朕之天下尚算稳固,未至十八路反、六十四路乱之境,哈哈。”
这时,性格刚直的汲黯眉头紧锁,跨步而出,直言不讳:“陛下,此等比较,实非明君所为,当以史为鉴,而非比烂。”
刘彻的笑容瞬间凝固,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他愣了片刻,方才回过神来,略带尴尬地问:“卿何以在此?”
汲黯恭敬一拜,答道:“陛下命臣赴任淮阳太守,然臣以为,国事为重,个人荣辱次之,故未领印,特来面见陛下。”
刘彻闻言,面色微变,转而避开汲黯的目光。
汲黯再次行礼,言辞恳切:“陛下,臣有肺腑之言,望陛下垂听……”
“不必再言!”刘彻打断了他,心中却已泛起波澜。
“陛下欲学隋炀帝?”
“……”刘协无奈扶额。
他深知汲黯的耿直与忠诚,每一次谏言都如利剑直指问题核心,虽不悦其直言,却也深知其不可或缺。
刘彻沉默片刻,终是叹了口气,他之所以想将汲黯调离中枢,正是因为这人的刚正不阿与直言无讳,常让他感到头疼。
但转念一想,正是这些敢于直言的臣子,才构成了国家稳固的基石。
于是,他强压下心中的不悦,决定继续容忍并重用这位“铁头娃”。
在多数日子里,他保持着一种近乎“静默”的姿态,唯有寥寥数次,愤怒至极,以至于罢朝以示不满。
然而,汲黯依旧精神矍铄,毫发无损。
面对此景,刘彻终是无奈,只能以木然的表情回应:“你且说来听听。”
汲黯便开始了他的谏言,借古喻今。
以隋炀帝因奢靡无度、劳民伤财而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
逐一指出:“陛下,近来是否又沉迷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您可曾想过隋炀帝的前车之鉴?”
“陛下,追求仙道耗资巨大,实应节制,隋炀帝便是前例。”
“陛下,内心私欲过重,亦需警醒,隋炀帝便是镜鉴。”
“陛下……”
刘彻闻言,只觉一阵头疼,连忙打断:“够了,够了,别再说了。”
这一幕,让在场的大臣们纷纷向汲黯投去钦佩的目光。
天幕仍在播放——
历史的画卷继续缓缓展开,乱世已悄然降临。
杨广面对危机,非但没有坐镇京都,颁布罪己诏以安民心,也未调兵遣将以平叛乱。
反而选择逃避,踏上了前往江都的巡游之路。
他心中似乎有着浓厚的晋朝情结,自视为晋王时镇守扬州的延续,坚信扬州作为晋室中兴之地,能赋予他天命所归的错觉。
他所修订的《大业律》,亦是深受《晋律》影响。
这份对过往的执着,或许正是他选择逃避现实。
于江都偏安一隅,企图复刻东晋偏安江南的幻象,固守江东的根源所在。
然而,江都并非避风港。
两年时光匆匆流逝,中原烽火连天,他却固执地不愿离去。
而他麾下的禁卫军“骁果”,多为关中人,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叛逃之事频发。
秦朝。
蒙毅目睹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
他不禁沉思,大秦是否也会有一天,面临如此众叛亲离的境地?
连守护皇权的禁卫军都能背弃君主,这怎能不让他忧心忡忡。
而在另一处,李斯的心情却截然不同。
望着即将陷入混乱的世道,他的心中竟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
他回想起自己因乱世而起的辉煌岁月,若非诸侯割据,战乱频仍,他又怎能一展宏图,平步青云?
对他而言,乱世,或许正是英雄辈出的好时机。
PS: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月票,谢谢各位读者大大们~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