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杨广:我生性不喜人谏

换源:

  秦朝。

嬴政大开眼界。

“朕昔日挥师东进,横扫六国,一统华夏,彼时怎未遇见如此奇谋异士?”

诚然,六国君主各有其短,或昏庸无道,或懦弱无能。

但提及隋朝杨广之行径,即便是以严苛标准衡量,亦显得尤为荒谬与短视。

“杨广之举,非但未能巩固江山,反使基业摇摇欲坠,其治下之乱象,较之六国末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嬴政心中暗自比较,不禁唏嘘。

“试想,若六国君主皆效仿杨广,沉迷于个人私欲,不顾民生疾苦,朕之统一大业,或许无需那漫长的十六年征伐,便能轻易达成。”

【在经历了征讨高句丽的惨败后,隋炀帝杨广的心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夜晚成了他最难熬的时光。】

【每当夜幕降临,他总被噩梦缠绕,惊醒时分,常大呼有贼,唯有数名侍女温柔地抚慰,方能让他勉强安睡片刻。】

【这份对失败的耿耿于怀,驱使他迫切渴望通过再次征伐高句丽,重振皇威,挽回那失去的尊严。】

【仅仅相隔三月,杨广便不顾一切地筹划起了第二次征伐高句丽。】

【这一次,他深刻反思,决定放手让将领们自由发挥战略,自己则不再直接干预。】

【这一改变立竿见影,隋军士气大振,战斗力飙升,与上次相比,简直是判若两军。】

【高句丽军队在隋军凌厉的攻势下,连连败退,胜利的曙光似乎已近在眼前。】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朝堂之上却风云突变。】

【礼部尚书杨玄感,利用民间对繁重徭役的不满情绪,趁杨广亲征在外、后方空虚之际,于晋阳起兵叛乱,给了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

【杨广闻讯,不得不忍痛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紧急撤军回援,第二次征伐高句丽也因此草草收场,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愤怒。】

隋炀帝时期。

“逆贼杨玄感,罪该万死!”杨广怒不可遏,脸色铁青,言语中满是杀意。

隋文帝,晋王杨广时期。

杨广亦是愤恨难平,痛斥杨玄感破坏了他的大计。

眼看胜利唾手可得,却因叛乱而功亏一篑,这份不甘与痛恨,如同烈火般灼烧着他们的心。

至于杨玄感为何敢于叛乱,以及百姓是否能承受这接连不断的战争重负,这些问题在杨广心中似乎从未真正占据过位置。

在他看来,叛乱者必须严惩,起义军必须镇压。

而那些不愿顺从、不愿为他征伐高句丽提供粮草支持的百姓,同样也难逃责罚。

此时,杨坚的目光依然停留在天幕之上。

既然是三征高句丽——

那尚未提及的第三次征高句丽又是如何?

却在此时,画面一转。

展现的并非战场硝烟,而是洛阳城内的另一番景象:

丰都、大同、通远三城,繁华似锦,帷帐林立,美酒佳肴任人品尝,外族商人在城中自由穿梭,享受着无需付钱的奢华。

城外,却是衣衫褴褛的农人辛勤劳作,形成鲜明对比。

城内灯火通明,华美的绸缎缠绕枝头,丝竹之声悠扬远播,引得胡人连连惊叹。

这一切,都是杨广为了彰显大隋富强,不顾国力所限,盲目追求虚荣的结果。

而正是这份虚荣心,最终将他推向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三征高句丽的决定,也悄然酝酿。

大业十年,风云再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够阻挡。

朝堂内外,一片愁云惨雾,军民皆显疲态,生活之艰,难以言表。

唐朝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忽地以手掩目,轻呼:“哎哟,这眼睛怎地如此疼痛!”

众臣原本凝视着那虚幻的天幕,闻此声,无不面露忧色,纷纷关切道:“莫非是之前血泪之症又起波澜?”

李世民声音中带着几分虚弱,缓缓道:“朕亦不明所以,或许需得回殿休憩片刻——”

“诸位爱卿,可否陪朕一同前往?”

“独自留于殿内,实感孤寂。”

此言一出,即便是最为刚硬的臣子,也难以再忍心继续观那天幕之景。

更何况,所映之事,不过是隋朝旧事,于他们而言,已知其大略。

于是,众人皆随李世民步入宫殿深处。

在随行的大臣中,不乏曾仕于隋朝的旧臣,他们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对于杨广,他们并无深厚情感,但终究曾为其效力,目睹老东家的种种不堪,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幸而陛下适时以眼疾为由,转移了话题。

天幕之上。

画面解说还在继续。

【三年内三征高句丽,实乃劳民伤财之举,然朝中竟无人敢于直言相谏。】

【因为——】

“我生性不喜人谏。”杨广的声音带着几分轻蔑,“那些上谏之人,无非是为求名罢了。”

随着他的话语落下,一幕幕惨痛的画面逐一展现:

隋朝重臣庾质,心怀苍生,力谏杨广暂停巡游,以安民心,却不幸身陷囹圄,最终命丧狱中。

右候卫大将军赵才,忧心百姓疾苦,苦劝杨广放弃巡幸江都,反被囚禁十日方得释放。

建节尉任宗,直言新龙舟之建,已使民怨沸腾,不应再行巡游,却惨遭杖杀于朝堂之上。

奉信郎崔民象、王爱仁,皆因劝谏杨广勿要轻忽国事,一个被砍去下巴后斩首,一个直接命丧黄泉。

更有百姓胆敢拦驾直言,换来的却是同样的悲惨结局。

隋炀帝时期。

被提到的这些上谏人员:“……”

这一切的发生,实则并不令人讶异。

“良言难劝寻死之人……”

庾质紧咬牙关,眼中满是对无辜百姓的怜悯:“只是苦了那些无辜的黎民百姓。”

在赵才的船舱深处,隐约可闻他低沉的啜泣:“如此大隋,如此隋帝……”

国家不亡,天理难容!

崔民象轻抚下巴,欲言又止,最终只能无奈叹息,随即吩咐宫人:“为本官准备膳食吧。”

吃吧,尽情享用,吃饱喝足,待隋朝末日来临,也能从容上路。

【第三次远征,军中逃兵如潮,杨广震怒,下令将逃亡者悉数捉回,斩首示众,更以逃兵之血涂染战鼓,其行径令人咋舌。】

【高句丽,这个连年受创的国家,已疲惫不堪,终向杨广乞降,并归还了叛逃的隋朝兵部尚书斛斯政。】

【杨广一时得意,欣然接受了高句丽的投降。】

【然而,次年藩属国纷纷朝贡,唯独高句丽缺席,杨广再命其国君入朝,却遭拒绝。】

【杨广这才恍然大悟,自己被高句丽玩弄于股掌之间,怒火中烧,誓要雪耻,不顾国内动荡,毅然决定第四次征讨高句丽。】

PS: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月票,谢谢各位读者大大们~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