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功在千秋”之争

换源:

  秦二世时期。

胡亥凝视着蜿蜒的江南运河,眼中闪过一丝灵光。

转头向赵高询问:“赵高,那杨广疏浚的江南运河,其中是否有一段源自先皇亲自主持开凿的丹徒水道?”

赵高抬眸看了看,微微一笑,回答道:“回陛下,正是先皇功绩。”

胡亥闻言,立刻从榻上跃起,兴奋地在殿内踱步。

心中盘算着:“既然后世那杨广能因疏浚丹徒水道而‘功在千秋’,那我也可以吧!”

谁蹭不是蹭,父皇啊,你的功绩就借朕蹭一蹭吧。

他心中暗笑,秦二世胡亥“功在千秋”!

嘿!这么一想就浑身是劲。

接力修扩丹徒水道的吴国、汉朝,到六朝时期的各位君主。

他们都在心中暗自窃喜:“杨广能以此成就千古美名,我们的努力与贡献,又怎能被遗忘?”

东汉建武年间。

河南尹王梁心中五味杂陈:“那通济渠,其雏形不正是我在此开渠引水的成果吗?”

“只可惜当时因水量不足,未能尽展其功。”他不禁自问:“难道这‘千秋之功’,我就只能旁观吗?”

同样是在建武年间。

司空张纯面对通济渠的辉煌成就,心中满是不解与不甘:“此渠乃是在我主持下,利用阳渠旧道开凿而成,为何世人只知杨广之名?”

他回忆起建武二十四年,自己如何穿阳渠、引洛水,极大地改善了航运条件,惠及万民,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魏、晋时期维护阳渠的官吏百姓:“……”

北魏时期,认真修缮阳渠的孝文帝:“……”

合着我们什么功劳也没有,他杨广是凭空变出一条通济渠的是吧。

就如同吃馒头,难道只因第三个馒头让人吃饱,就忽略了前两个馒头的贡献吗?

东汉末年。

“通济渠,前身是战国时的鸿沟,后被汴渠所代替……”

曹操叹息,颇为可惜:“汴渠因战乱而堙塞,是吾费尽人力物力,将其重新疏浚整理。”

“可恨吾脸皮不够厚啊。”

“若是我能如杨广那般,将此功绩公之于众,称吾曹孟德一声‘功在千秋’,又有何不可?”

“还有那杨广开的永济渠,用了吾开凿的白沟,怎么也不提一提吾曹孟德之功?”

这河道,明明是历代先贤,从远古至今,不断开凿、修缮、扩建,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与智慧,怎么却让杨广一人独占了这份荣耀?

【大业三年,五月间,杨广为北巡之需,动员了河北十数郡的壮丁,劈山开路,直达并州,以畅通驰道。】

【同年七月,更是征调了百万丁男,投身于长城的修筑之中。】

【诚然,开辟直道九十里,或可视为应对突厥威胁的紧急之举。】

【但长城的修建,其背后的动机与结果,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谈及长城,其防御外敌的初衷无可非议,然而,在“二旬而罢”的严苛制度下,无数生命消逝于砖石之间,这无疑是沉重的代价。】

【当时的礼部尚书宇文弼私底下便与人言:“长城之役,幸非急务。”】

【也就是说,修长城可,却并非急事,倘若杨广能允许慢修,何至于长城之丁男死者十分之五、六。】

【宇文弼此话被人密告杨广,杨广怒而诛弼,天下为之扼腕。】

孟子目睹这一幕幕历史画卷,泪水模糊了双眼。

他痛心疾首,感叹于那些无辜生命的消逝:“为何要让如此多的百姓承受如此苦难?”

长城修建是为了抵御外族,该建,但怎么能这么建呢?

这建设方式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若非迫在眉睫,何必急于一时,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孟子望着这一幕幕悲剧,心中满是苦涩:“这世道,真的好苦啊……”

【大业四年,杨广继续大兴土木,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北通涿郡。】

【大业六年,又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开出江南运河。】

【杨广即位的前八年,所发动的各项工程共计二十二项。】

【共征用人力约三千零十二万余人。】

【大业年间人口才不过四千六百万。】

【几乎是全民皆役,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于是,大业六年起,不断有人起义。从六年至十三年,七年间共起义六十余起。平均每年出现八支起义军。】

【唯有大业八年是个例外,那一年,并未见起义的烽火。】

【这并非因为隋炀帝杨广收敛了暴政,而是他置国内民不聊生于不顾,执意远征高句丽。】

【我们都知道,杨广是个有钱有权的超级富二代。】

看着天幕的众位帝王纷纷点头,眼中难掩羡慕与感慨,谁不渴望接手一个强盛富饶的帝国呢?

相比之下,那些白手起家的帝王,其创业之艰辛,实难言喻。

新登基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禁以略带酸意的口吻说道:“有的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上一个有钱有权的富n代汉武帝却能打得匈奴嗷嗷叫,其武德之盛,令人赞叹。】

刘邦闻言立马取出大鼎炖肉,叫来几位老兄弟共同享用。

【就是差点打破产了。】

此话一出,刚将肉放进嘴里的刘邦差点被肉噎住。

汉文帝刘恒批阅奏章的手一顿,心中暗自思量:该不会是后代汉武帝后来好大喜功,以至于耗尽了国力?

而汉景帝刘启则暗暗决定,日后定要好好引导自己的儿子,千万别学这个汉武帝。

毕竟积累家业不易,还是需得克制一点。

汉武帝本人听闻这些议论,不禁摸了摸鼻子,心中五味杂陈,暗自揣测:这天幕所言,该不会真的是在说他吧?

不过破产?不至于吧!应当还不至于吧……

【但是人家抗击匈奴之战,实乃必要之举,其战略价值无可估量。】

西汉的帝王们顿时松了一口气,就是说,咱说话能别大喘气嘛,人吓人会吓死人的。

【再上上一个有钱有权的富n代,人家叫做——秦、始、皇。】

闻言,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王们瞬间精神为之一振,秦始皇可是他们的好儿孙啊!

光大一统三个字就让他们心神向往了,更何况秦始皇还是第一人。

【但是大秦二世而亡了。】

秦孝公:...

秦惠文王:......

秦武王:......

秦昭襄王:......

秦庄襄王:......

心情有亿丢丢复杂。

【不过,就秦始皇个人而言,他的成就无可挑剔。】

昭襄王轻抚下巴,沉吟道:“究竟是谁导致了这二世而亡的悲剧?”

“短短三年间,竟比隋炀帝之败更为迅速,实在令人扼腕。”

他心中暗自希望,若秦始皇这个儿孙能窥见这个天幕,或许能避开秦二世这一致命错误。

【在财富与权力的巅峰,唯有这两位导致大一统王朝迅速覆灭的二世之主,方能相提并论。】

庄襄王轻叹一声,扶额苦笑,心中五味杂陈。

他常笑谈六国后裔不肖,如今自家却也出了这等不肖子孙,这可真是报应。

PS: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月票,谢谢各位读者大大们~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