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命令道:“依照礼法,皇帝的两个名字不要为某一个字而避讳。近代以来,两个名字都避讳,废缺地方已经很多,任意避讳,有违经典。那些官号、人名、公私文籍图书,有‘世民’两个字不连续的,并不须要避讳。”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626年9月4日),李渊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尊李渊为太上皇。但是李世民没有想到,自己此生最大的屈辱正向他袭来。
十九日,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入侵泾州。
二十日,突厥入侵武功,京师戒严。二十四日,突厥入侵高陵。
二十六日,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在泾阳大战,大破突厥,斩首级一千多。
二十八日,颉利可汗到达渭水边,李世民与颉利隔渭水对话,斥责他背弃定约。不久大军陆续到达,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盛大威严,又知道执失思力被捕,由此大为恐惧,于是请求和解,诏令同意。李世民当天回宫。
三十日,李世民又驾到便桥,与颉利可汗杀白马而设盟誓,突厥退走。
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了,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安于现状。
九月初一,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一万口,李世民不接受,命令颉利归还掳掠的中国人口。二十二日起,李世民率领所有禁军步骑将领在显德殿殿廷学习射箭,他亲自面试,射中者随即赏赐弓刀、布匹绸缎。朝中有很多劝谏的臣子,但李世民不采纳。从此以后,士兵都成精锐部队。
从这里看出,李世民想要复仇的目标不言而喻。
(还得是我家二凤啊,这要是那个宋朝的宋真宗都跑去泰山封禅了)
(宋真宗:你礼貌么,你在点谁呢?)
唐
李世民看到居然有皇帝被逼的结盟,还去泰山封禅顿时感觉这个人好不要脸。
秦汉
祖龙和猪猪公主看到这里:脸色铁青,顿时感觉被羞辱了一样。
明
就是这个宋真宗把泰山的名声都破坏了,还好我是在紫金山祭天。
贞观元年(627年)正月一日,改元。正月十七日,燕郡王李艺(即罗艺)占据泾州造反,不久被左右的人所杀,传送首级到京师示众。
贞观四年(630年)春天,草原大雪李世民瞬间领略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战机,北方大寒草原势必会青黄不接,所以他连忙下令,发兵进攻草原。
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活捉颉利可汗,献到京师。
二十九日,李世民向太庙报告俘虏了颉利可汗,据说颉利可汗还在庆功大典上跳舞,连久居深宫的李渊也出来观看了。
四月二日,驾到顺天门,军官捉住颉利来献捷。自此西北蕃邦都请求奉给皇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唐太宗降下玺书封立他们的君长。
但是大唐征战的步伐没有停止,而是才刚刚开始。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唐军取得多次大胜,最终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贞观十九年(645年),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次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天幕下的众人看着一串串如此耀眼的战绩,不由得惊叹:好强大的武备啊。
然而这只是李世民的一部分,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贞观七年秋天,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秦
李斯看到这一幕,心里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在他看来就算是最严苛的法也不能让犯人自己回来受死,不光他一个人这样觉得。天幕下的众人只觉得那几个囚犯都是傻子,居然不跑。还是这个大唐就有这样的魔力,让他们乖乖回去了。但无论事情如何难以想象,但他就是发生了。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了纪念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令阎立本在凌烟阁中描绘了二十四位主要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也随之流传千年。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曾写到: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落个书生万户侯?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
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省南昌市)、扬州、益州(四川省成都市)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明
朱元璋:那群商人居然还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商人多了不是所有人都跑去从商了么?
在对待外族上,李世民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他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又说:“朕以天下为家。”“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的这种认识和思想,显示了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仁和宽厚的胸怀。在这种思想和胸襟指导下,贞观时期推行了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
(大唐居然如此包容,不像那个清还闭关锁国,导致我们落后于西方,真是废物)
(你要知道,因为强大才能包容开发,而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看后面的宋朝,被人家欺负的和什么样,还去舔着外敌)
宋
赵匡胤看着后世人都在嘲讽大宋:脸色更黑了,别让我知道是谁导致的,不然我让他尝尝我棍重否。
赵佶:这些人又如何了解我的计划,只要给点钱就能不打仗这不是好事么,况且金国那么强大,我又没有大唐那样的将领。
清
乾隆:我就知道这个妖术是那群汉人所作所为,来人,昭告天下人不允看天幕一眼,否则处死。
李世民的大唐是无可置疑的盛世,但是这位“千古一帝”也有让他不能做到的事情,他的晚生却被自己儿子们的内斗而难过。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年五十二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众人评价他:
魏征:“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
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朱瞻基:“太宗才胜,高帝义胜。高帝不事诗书,而大义了然;太宗文雅足称,而大义未明。”
教员: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周易看完李世民的视频不经感慨:二凤不愧是号称最全面的千古一帝,没有一个弱的地方。没多久周易突然想起了那个故事,于是就搜索起来
(千古一帝,在死后两百年再一次庇佑了他的国家)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唐末
叛军攻入长安,黄巢的特使找上门来招降时,郑畋召乐队奏乐,军中乐手只会演奏秦王破阵乐,奏了这首大唐军歌,于是军中将士都掩面而泣,是夜军中将领立誓为大唐而战,斩杀黄巢使者,黄巢派吃5万军队围剿郑畋。因郑畋一介书生,叛军轻敌,果然斩首敌军2万,大破黄巢军队,为大唐再续三十年。
唐
李世民看到大唐军士为自己再次英勇抵抗,霎时间泪流不止:朕看在眼里,是朕的大唐对不起你们,朕谢谢你们为大唐再次战斗。
刘彻看到这里,心里很是嫉妒,一首战歌居然会有如此大的能力,让准备投降的战士们还能奋勇作战,不行我也要:桑弘羊,你去给我弄一首这样的军乐!!!
桑弘羊:啊,我?你说的是我吗?、、、、、
PS:新人作者求各位看官轻喷,望各位看管多多评论,给作者多提建议,感激不尽!!!!
多谢各位的鲜花和收藏,作者十分开心!!!谢谢!
求鲜花!求鲜花!点点收藏!点点收藏!求评论!求评论!求推荐!求推荐!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