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枯燥的政治

换源:

  他首先尝试着去了几家当时京城里比较有名的旧书店和新华书店。在旧书店里,他倒是淘到了一些零散的、民国时期出版的旧课本,比如《国文》、《算术》之类,但内容陈旧,体系也不完整,显然不适用于即将到来的新高考。而在新华书店,虽然有一些新出版的宣传读物和政治学习材料,但专门的高中课本却少得可怜,而且往往需要学校或者单位开具证明才能购买。

碰了几次壁后,李卫国意识到,光靠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找,恐怕很难凑齐所需的教材。他需要想想别的办法。

他想到了鸿宾楼的谷经理。谷经理人脉广,见识多,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但转念一想,他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向谷经理求助,就得解释自己为什么要买高中教材,难道说自己一个鸿宾楼的二厨,要去参加高考?这未免太过惊世骇俗,也容易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和麻烦。不行,必须自己想办法,而且要尽可能低调。

他又想到了四合院里的三大爷阎埠贵。阎埠贵是个教书先生,虽然只是小学老师,但或许知道一些购买教材的门路。可是,以阎埠贵那爱算计、无利不起早的性子,找他帮忙,肯定要被狠狠敲一笔,而且也难保他不会把这件事宣扬出去。这个选项也被李卫国排除了。

思来想去,李卫国觉得还是得从“黑市”或者一些非正规的渠道想想办法。这个年代,虽然物资匮乏,管控严格,但总有一些神通广大的人,能搞到各种稀缺的物资,书籍自然也不例外。

他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在京城的一些旧货市场、或者传闻中“路子野”的人聚集的地方转悠。他装作不经意地打听,或者向一些看起来消息灵通的小贩、掮客透露自己想要购买旧高中课本的意愿。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甚至有些风险。他遇到了不少骗子和只想捞钱的贩子,也碰到了好几次怀疑他身份、盘问他意图的人。但李卫国凭借着暗劲武者的敏锐感知和沉稳的心态,一一化解了这些麻烦。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警惕,只透露必要的信息,从不多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将近一个星期的寻找和打探,他终于通过一个在潘家园(当时还只是个自发的旧货市场)摆摊的、看起来有些门道的老书贩,联系上了一个专门倒腾旧书刊和内部资料的“书虫”。

李卫国和那个“书虫”约在一个僻静的小茶馆见了面。对方是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身材瘦小的中年人,说话谨慎,眼神锐利。他仔细盘问了李卫国购买教材的用途,李卫国只含糊地说家里有亲戚的孩子准备考学,托他帮忙找书。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和试探,那个“书虫”似乎相信了李卫国的说辞(或者更看重他愿意出的高价),最终同意帮他凑齐一套当时通行的高中教材,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政治学习材料。当然,价格也是不菲,几乎花掉了李卫国将近一个月的工资。

虽然肉痛,但李卫国毫不犹豫地付了钱。和改变命运的机会相比,这点钱算不了什么。三天后,他按照约定,在另一个隐蔽的地点,从“书虫”手里拿到了一个沉甸甸的布包。

打开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几本崭新或者至少八成新的教材,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政治课本!看着这些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课本,李卫国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通往大学的阶梯,最重要的一块基石,终于被他搬来了!

拿到教材的当晚,李卫国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学。他将那间狭小、昏暗的小屋变成了自己的战场。一张破旧的桌子,一盏昏黄的油灯,一支铅笔,几叠草稿纸,再加上那几本宝贵的教材,构成了他向命运发起冲锋的全部装备。

系统再次展现出它逆天的辅助能力。当李卫国翻开课本,集中精神开始学习时,他立刻感觉到自己的大脑仿佛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书本上的文字、公式、定理,如同潮水般涌入他的脑海,被迅速地理解、吸收、记忆。原本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掌握的知识点,他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融会贯通。他的记忆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看过的东西几乎过目不忘。

语文课本里那些经典的古文诗词,他朗读几遍就能背诵,并且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内涵。数学课本里那些复杂的代数几何公式,他稍加推导就能掌握其原理,解题思路也变得异常清晰。物理和化学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定律,在他眼中仿佛都变得具体而生动起来,各种实验现象和理论推导都了然于胸。就连枯燥的政治课本,他也能够快速抓住其中的要点和逻辑,将其牢牢记住。

李卫国完全沉浸在这种知识快速积累的快感之中。他废寝忘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疯狂地学习。系统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效率的提升,似乎也极大地增强了他的精神韧性和抗疲劳能力。即使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他第二天依旧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

当然,这种疯狂的学习状态,在外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在系统这个巨大外挂的掩护下,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李卫国只需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比常人更加刻苦和专注的样子就足够了。

学霸模式,正式启动!李卫国感觉自己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为了那个崭新的目标而燃烧。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知识彻底掌握,才能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抓住那个改变命运的契机!

确定了参加高考的目标,并且艰难地搞到了全套教材后,李卫国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进入了一种近乎极限的运转模式。他就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精密机器,将一天二十四小时切割成了泾渭分明又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鸿宾楼的工作、文化课的自学、以及从未间断的武学修炼。

清晨,当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整个四合院还沉浸在寂静的睡梦中时,李卫国已经悄然起身。他不会在院子里练拳脚,以免引人注目,而是会回到自己的小屋,或者去到那个只有他知道的、位于城郊的废弃小庙(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进行内功的修炼。《混元桩》的心法运转早已成本能,暗劲在体内缓缓流淌,滋养着五脏六腑,排除一夜的浊气,让他的精神和体力迅速恢复到巅峰状态。他还会花一些时间,仔细揣摩秦首义师傅留下的那本拳谱心得,感悟八极拳和太极拳更高深的劲力变化和实战应用。武学的修炼,不仅锤炼着他的身体,更磨砺着他的意志,让他拥有了远超常人的专注力和精神韧性。

天亮后,他会匆匆准备好自己和妹妹的早餐,然后准时出现在鸿宾楼的后厨。晋升为大师级厨师后,他在后厨的工作并没有变得清闲,反而因为田泽华的看重和食客的认可,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他处理起这些工作来,却显得比以前更加游刃有余。暗劲带来的入微控制力,让他对火候、刀工、调味的把握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工作效率极高。往往别人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完成的任务,他总能举重若轻、又快又好地完成。这使得他能够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偶尔挤出一些零碎的时间,在脑海中默默地复习昨天学习的知识点,或者思考一道难解的数学题。

当然,在同事和师傅面前,他从不表露出任何与学习相关的迹象。他依旧是那个勤奋刻苦、专注于厨艺的李卫国。他会认真听取田泽华师傅的指导,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疑难,和同事们友好交流烹饪心得。他高效的工作表现,在田泽华等人看来,只是他天赋异禀、加上更加勤奋刻苦的结果。田泽华对此十分欣慰,只觉得这个弟子是真正把心思都扑在了厨艺上,将来必定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将鸿宾楼发扬光大。他甚至还偶尔会语重心长地劝李卫国不要太拼命,要注意劳逸结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李卫国每次听到师傅的关心,心中都有些许愧疚,但更多的是感激。他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声抱歉,然后用更出色的工作表现来回报师傅的信任和栽培。

晚上回到四合院,是他最为宝贵的自学时间。快速吃过晚饭,安顿好妹妹入睡后,他便会立刻扑到那张破旧的书桌前,点亮油灯,进入疯狂的自学模式。语文的字词句篇,数学的公式定理,物理的力热光电,化学的元素反应,政治的理论条文……海量的知识如同奔腾的河流,在他的大脑中汇聚、交融。

系统强化后的学习能力让他如虎添翼,但他自身的努力和专注更是关键。深夜的小屋里,只有他奋笔疾书的沙沙声和油灯燃烧时偶尔发出的噼啪轻响。困意袭来时,他会运转内功,提振精神;遇到难题时,他会反复演算,不找到答案誓不罢休。武学修炼带来的强大精神力和专注力,让他在高强度的学习中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效的思维。

凌晨时分,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他才合上书本,拖着略显疲惫但精神依旧亢奋的身体,进行短暂的休息或者再次进行内功调息。

厨艺、学习、武功,这三者看似毫不相干,但在李卫国身上,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相互促进的循环。武学的修炼,为他提供了超乎常人的精力和强大的精神韧性,支撑着他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文化课的学习,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他在理解厨艺原理和武学奥秘时更加透彻;而厨艺实践中对精准、专注和火候的苛刻要求,又反过来磨砺了他的心性和对力量的入微掌控,促进了武学境界的提升。

就这样,李卫国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在三个不同的战场上同时冲锋陷阵。他以惊人的毅力和系统赋予的非凡能力,维持着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平衡。他的身体因为武学修炼和充足营养而变得更加强健,眼神因为知识的积累和心智的成熟而变得更加深邃,身上的气质也越发沉稳内敛,但偶尔流露出的锋芒,却足以让任何人不敢小觑。

时间就在这种极致的忙碌和充实中飞速流逝。李卫国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在系统那近乎作弊的学习效率加成下,他的文化课水平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突飞猛进。

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将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政治这五门主课的全部内容,彻底吃透、融会贯通。这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和逻辑。

语文,他不仅能熟练背诵那些经典的古文诗词,更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能模仿着写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策论和感想。他的文字功底,已经远超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水平。

数学,那些曾经让原主望而生畏的代数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现在在他手中变得如同玩物一般。各种公式定理信手拈来,复杂的运算和逻辑推理也毫无滞碍。他甚至开始觉得这些题目有些过于简单了。

物理和化学,这两门被视为理科难点的科目,对他来说也毫无难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有机无机反应,各种原理、定律、实验,他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各种问题。

就连相对枯燥的政治,他也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将那些理论、政策、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梳理得一清二楚,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李卫国开始尝试着寻找一些练习题或者模拟试卷来做。这个年代,高考刚刚恢复,并没有后世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他只能根据教材后面的习题,或者从旧书摊淘来的一些零散的旧试卷(可能是以前某些学校内部考试用的),自己给自己出题,或者进行模拟测试。

结果令他自己都感到惊讶。无论是哪个科目,无论是基础题还是拔高题,他都能应对自如,解题速度快,准确率极高。他甚至尝试着给自己限定时间,模拟真实考试的场景,结果发现自己往往能提前很长时间就完成所有题目,并且几乎没有错误。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