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道德制高点的崩溃

换源:

  易中海的“道德绑架”在李卫国面前彻底失效,他的伪善面具被当众撕开。这让易中海感到前所未有的耻辱和愤怒。他引以为傲的“一大爷”地位和“道德楷模”形象,在李卫国的精准打击下,开始摇摇欲坠。李卫国深知,要彻底摧毁易中海在四合院里的影响力,必须从根本上动摇他在工厂里的权威和声誉。他要让易中海不仅在院里失去人心,更要在工作中受到质疑和排挤,从而彻底击溃他赖以生存的“道德制高点”。

李卫国并没有直接去工厂举报易中海,他再次采取了隐蔽而精准的策略。他知道,易中海作为八级钳工,技术确实过硬,但他在厂里为人处世,也并非没有瑕疵。他喜欢仗着自己的资历和技术,在一些小事上搞特权,或者对一些年轻工人进行压制。他也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一些亲近的人“开绿灯”,存在一定的“徇私舞弊”行为。这些都是易中海的软肋,也是他可以利用的突破口。

李卫国通过一些与轧钢厂有联系的老战友,或者一些他信得过的、在厂里工作的老实工人,开始暗中收集易中海的“黑料”。他会假装不经意地提及易中海在厂里的情况,然后引导话题,让这些工人回忆起易中海的一些“小特权”和“不光彩”的旧事。

例如,他会找到一位老实的钳工,假装关心易中海的身体,然后“不经意”地问起:

“听说一大爷最近身体不太好啊?不过他这技术,在厂里可是无人能及。是不是因为他平时太忙,厂里给他开了不少方便之门啊?比如一些好材料,好工具,是不是都优先给他用?”李卫国语气自然,仿佛只是普通聊天。

这位老钳工一听,立刻联想到了易中海平时在工作中的一些“特权”。他会提到易中海总是能拿到最好的材料,最先进的设备,而其他工人却要排队等待。他还会提到易中海在安排工作时,总是优先照顾自己的徒弟,或者一些关系亲近的工人,而对其他人则爱答不理。他甚至会提到易中海曾经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在一些报废材料的处理上,做了一些“小手脚”,为自己谋取私利。

李卫国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了易中海在厂里的各种“小特权”和“徇私舞弊”的证据。他并没有直接将这些证据公之于众,而是通过匿名信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了轧钢厂的纪律检查部门和工人代表大会。他没有添油加醋,只是陈述事实,但他强调了这些行为对工人阶级团结的破坏,以及对工厂规章制度的挑战。

这些匿名信很快引起了轧钢厂领导的重视。厂里对这种“不正之风”历来是高度警惕的。他们开始暗中对易中海进行调查,并通过其他工人那里得到了印证。虽然这些“小特权”和“徇私舞弊”的金额不大,但作为一名八级钳工和先进分子,这种行为无疑是严重的作风问题。

厂里首先在易中海所管辖的车间里,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会议。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易中海,但会议的内容却字字句句都指向了他。会议强调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杜绝特权思想,反对任何形式的徇私舞弊。易中海在会议上如坐针毡,他知道这些话都是说给他听的。

随后,厂里开始对易中海进行“明察暗访”。他的工作安排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由,他申请材料和设备的流程也变得严格起来。他的徒弟们也感受到了来自厂里的压力,他们开始对易中海产生一些抱怨,认为他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一些平时与易中海有矛盾的年轻工人,也开始抓住机会,在厂里散布对易中海不利的言论。

易中海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在厂里的威望受到了明显的损害。曾经那些对他恭恭敬敬的同事,如今看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疏远和审视。他发现自己的话语权不如以前了,一些年轻工人甚至敢当面质疑他的决定。他引以为傲的技术,虽然还在,但却无法再为他带来额外的特权和尊重。

这种来自工厂内部的压力,让易中海的精神备受折磨。他回到家里,也常常唉声叹气,抱怨厂里的“风气”变了。他的妻子看到他这副模样,也忍不住抱怨几句,家庭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李卫国在四合院里,观察着易中海日益消沉的模样。他知道,易中海最看重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而如今,他在工厂里的“道德制高点”也开始崩溃,这无疑是对他最沉重的打击。他通过匿名举报,成功地让工厂对易中海的“工人阶级觉悟”产生了怀疑,使其在厂里的威望受损。

他没有直接参与,只是巧妙地引导了事件的发生。他让易中海在厂里陷入被动的局面,让他感受到来自组织和同事的压力。他要让易中海明白,他的伪善和特权,在李卫国面前是无所遁形的。易中海在厂里的声誉受损,无疑会进一步影响他在四合院里的权威。他将失去更多的支持者,也失去更多的依仗。这种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打击,将让易中海的道德光环彻底破碎,他再也无法扮演那个“德高望重”的一大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