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养老计划的破灭

换源:

  易中海在四合院和工厂里的权威和声誉都受到了重创。聋老太太的困境更是让他伪善的面目彻底暴露,他引以为傲的“一大爷”地位和“道德标杆”形象,在李卫国的精准打击下,摇摇欲坠。然而,对易中海来说,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他最大的心病和隐忧,便是自己老无所依的困境,以及他精心策划多年的“养老计划”。他一直将傻柱视为自己未来的养老依靠,甚至因此默许傻柱和秦淮茹走得近,对贾家给予接济,只为能让傻柱在未来给自己养老送终。

李卫国深知易中海的这个软肋。他明白,对于易中海这样将“养老”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彻底破灭他的养老希望,将是对他精神上最致命的打击。他决定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对工厂内部运作的了解,巧妙地引导工厂领导对易中海的“工人阶级觉悟”产生怀疑,从而让他的养老前景变得堪忧。

李卫国并没有直接去举报易中海的“养老计划”,他采取了一种更为隐蔽和釜底抽薪的方式。他通过自己可靠的渠道,了解到轧钢厂内部对工人养老问题的一些新政策和倾向。在那个年代,工厂对八级钳工这样的技术骨干是重视的,但对工人的思想品德和“工人阶级觉悟”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任何“个人主义”或“私心过重”的表现,都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待遇。

李卫国通过一些与工厂领导有接触的战友或老工人,在不经意间,向他们透露了一些“线索”。他会假装关心工厂的未来发展,然后提及一些工人,尤其是一些老工人,他们的思想动态问题。

“听说厂里最近在讨论一些老工人的养老问题啊?我觉得厂里应该重点关注那些真正把厂子当家,一心为集体奉献的老工人。那些只想着自己,把养老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甚至利用徒弟的,是不是应该好好敲打一下啊?”李卫国语气平静,但话语中却充满了暗示。他没有点名易中海,但他的话语中却处处指向了易中海。

他甚至会“不经意”地提及易中海与傻柱的特殊关系,以及易中海对傻柱的“过度”关心。他会暗示,易中海对傻柱的“好”,并非纯粹的师徒情谊,而是有私心,是把傻柱当作未来的“养老工具”。他还会强调,这种“利用”徒弟的行为,与工人阶级“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是相悖的。

这些“间接”的信息,很快便传到了轧钢厂领导的耳朵里。厂领导本就对易中海在厂里的一些“小特权”和“徇私舞弊”有所不满,加上李卫国最近在四合院里对他伪善面具的揭露,以及聋老太太事件的后续影响,他们对易中海的“工人阶级觉悟”产生了更深的怀疑。

厂领导开始暗中观察易中海,也对他的一些言行进行了更严格的审查。他们发现,易中海确实对傻柱格外照顾,甚至默许傻柱为贾家接济。他们也注意到易中海在公开场合谈论养老时,总是会提到“徒弟”和“孝顺”,这与厂里提倡的“依靠集体养老”的理念格格不入。

很快,厂里便在易中海所管辖的车间里,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工人阶级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和私心”。在会议上,领导们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易中海,但却着重批评了那种“将养老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甚至利用徒弟来为自己养老”的思想。他们强调,真正的工人阶级,应该依靠国家和集体,而不是依靠个人关系。

易中海在会议上如坐针毡。他知道,这些话都是说给他听的。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身体也开始微微颤抖。他引以为傲的“养老计划”,竟然成了他思想觉悟不高的罪证。

会议结束后,厂里也开始对易中海的一些待遇进行了调整。他虽然还是八级钳工,但一些额外的补贴和福利被取消了。厂领导还明确表示,厂里会严格审查退休工人的养老待遇,对那些思想觉悟不高、存在个人主义倾向的工人,将酌情调整其养老福利。

易中海彻底感受到了来自工厂的压力。他知道,自己的“养老计划”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赖以生存的八级钳工待遇,以及他对养老的设想,此刻都变得岌岌可危。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些年的付出是否值得,是否应该为了自己的养老而牺牲原则。

回到家里,易中海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他的妻子看到他闷闷不乐的样子,也忍不住抱怨起来。

“老易啊,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厂里又给你气受了?”一大妈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易中海没有回答,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他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渺茫,他赖以生存的养老希望,被李卫国巧妙地摧毁了。

李卫国在四合院里,观察着易中海日益消沉的模样。他知道,这次对易中海“养老计划”的打击,是对他精神上最致命的一击。他成功地通过私下与工厂领导沟通,暗示易中海将养老希望寄托在傻柱身上,导致厂里对易中海的“工人阶级觉悟”产生怀疑,使其养老前景堪忧。

易中海的“养老计划”破灭,意味着他将失去最大的心理支柱。他不再有傻柱作为依靠,他将不得不面对自己老无所依的困境。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将比任何物质上的损失都更加让他难以承受。他将彻底失去对未来的掌控感,陷入深深的绝望。易中海的“道德制高点”彻底崩溃,他的“一大爷”地位也名存实亡,而他最为看重的养老保障,也化为了泡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