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在工厂和四合院里的声誉相继受损,他的养老计划也面临破灭。他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大爷”和“道德楷模”形象,在李卫国的精准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然而,李卫国深知,要彻底摧毁易中海在四合院里的影响力,必须利用舆论的力量,让他从“老好人”彻底沦为“假好人”,让他在所有邻居面前人设崩塌,声名狼藉。
李卫国并没有直接出面批判易中海,他采取了更为隐蔽和具有破坏性的方式。他知道,在那个年代,大字报和广播是传播舆论的有效工具。他要巧妙地利用这些工具,将易中海的一些言行放大,将其“伪善”的一面暴露在阳光之下,引发大众的反感和唾弃。
李卫国首先找到了几位平时对易中海心存不满,或者曾经被易中海“道德绑架”过的邻居。他没有直接要求他们去写大字报,而是假装“不经意”地提起易中海最近的“反常”举动。
“哎,你们有没有觉得,一大爷最近好像变了个人啊?以前他总是那么关心大院的事,现在却好像总在唉声叹气,对贾家的事也不怎么上心了。是不是他之前做的那些‘好事’,都是装出来的啊?”李卫国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和惋惜。
这些话很快便在邻居们之间传播开来。那些平时就对易中海有所不满的人,立刻被这些话语点燃了内心的怒火。他们回想起易中海曾经的种种“伪善”行为,比如他口口声声说要照顾聋老太太,结果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口口声声说要为大院和谐,结果却对贾家侵占祖宅视而不见;他口口声声说要为集体奉献,结果却被揭露有“小特权”和“养老私心”。
李卫国更是“不经意”地在大院里留下了一些“线索”。他会悄悄地将一些写有易中海“语录”的纸条,或者一些关于易中海“伪善”事迹的简短文字,故意遗落在院子里的公共区域。这些文字不会指名道姓,但结合之前流传的舆论,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易中海。
例如,他会写上“口是心非,假仁假义”、“只为名声,不顾道义”、“烈士孤儿无家可归,一大爷高坐视而不见”之类的文字,然后悄悄地放置在院里的公告栏附近,或者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这些文字虽然简短,却充满了讽刺和指责。
这些文字很快就被邻居们发现。他们看到这些话语,再联想到易中海最近的遭遇,立刻明白了这些文字的含义。他们开始纷纷效仿,写下更多关于易中海“伪善”事迹的大字报,贴在四合院的墙壁上。大字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详细,将易中海的过去和现在,都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
“揭露易中海的真面目!假好人,真小人!”
“一大爷的伪善面具被撕开!只为名利,不顾道义!”
“烈士遗孤无家可归,一大爷却坐视不理!这才是他的真面目!”
各种各样的大字报,像潮水般涌向四合院,贴满了墙壁。这些大字报,不仅揭露了易中海对李卫国和聋老太太的虚伪,更将他之前在厂里的一些作风问题,以及他将傻柱视为养老工具的私心,都公之于众。
四合院里每天都充斥着对易中海的议论和指责。曾经受他恩惠的邻居,如今也对他嗤之以鼻。曾经尊敬他的徒弟,也开始对他产生怀疑和不满。易中海的“老好人”形象,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反噬下,彻底崩塌。
易中海在家里,听到外面邻居们的议论声,以及大字报上的指责,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痛苦。他急忙跑到院子里,撕下那些大字报,但无论他撕掉多少,第二天都会有更多的大字报出现。他感到自己被无形的力量所包围,无法反抗。
他曾经引以为傲的名声,如今却变成了他最大的枷锁。他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在大院里昂首挺胸。他走路时总是低着头,生怕遇到邻居异样的目光。他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开始变得郁郁寡欢。
易中海的妻子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她看到丈夫每日愁眉不展,也听到外面那些难听的议论,她开始抱怨易中海,认为他之前“装好人”装过了头,如今惹来一身麻烦。家庭内部也开始出现争吵。
李卫国冷眼旁观着易中海的痛苦。他知道,舆论反噬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易中海的人设彻底崩塌,他在四合院里,从一个受人尊敬的“一大爷”,变成了一个人人唾弃的“假好人”。他的道德光环彻底破碎,再也无法笼罩他人。
他成功地利用舆论的力量,将易中海钉在了耻辱柱上。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远比任何物质上的损失都更加让他难以承受。他要让易中海在名声扫地、精神崩溃中彻底绝望。易中海的“一大爷”地位,也彻底名存实亡。他的伪善,最终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成为了大院里的一个反面教材。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