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徒弟之间的裂痕

换源:

  易中海在四合院和工厂里的权威和声誉都已荡然无存,他的“一大爷”和“道德楷模”形象彻底崩塌。然而,对于易中海而言,除了名声和养老计划的破灭,更让他感到心痛的是,他苦心培养的徒弟们,也开始离心离德。他一直将徒弟们视为自己事业的延续和未来的依靠,尤其是傻柱,更是他寄予厚望的养老工具。李卫国深知易中海对徒弟们的这种掌控欲和自私,他决定暗中挑拨易中海的徒弟们,让他们看清易中海的真面目,从而彻底断绝易中海的后路,让他尝到众叛亲离的滋味。

易中海在轧钢厂收了不少徒弟,其中傻柱是他的大徒弟,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一个。除了傻柱,还有一些其他钳工,也算是他的徒弟。易中海平日里对徒弟们也算严厉,但同时也仗着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对徒弟们进行掌控。他会在徒弟们面前摆出一副“为师不易”的姿态,强调徒弟们应该孝顺师父,回报师恩。

李卫国并没有直接与易中海的徒弟们接触,他采取了更为隐蔽和巧妙的方式。他利用之前在工厂里散布的关于易中海“小特权”和“私心过重”的流言,以及易中海“养老计划”破灭的消息,在不经意间,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易中海的徒弟们。他知道,这些徒弟们平日里在易中海的光环下,并没有真正看清易中海的自私。他要让他们通过这些信息,开始自我反思,从而产生裂痕。

他会找到一些与易中海徒弟们关系较好的普通工人,假装不经意地提及易中海最近的遭遇。

“哎,你们有没有听说,一大爷最近在厂里被批了啊?听说是因为他平时总想着自己,对徒弟们也不是真心实意地教,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养老的工具。”李卫国会用一种关切的语气,带着一丝惋惜。

这些话很快便在工人们之间传播开来,并传到了易中海徒弟们的耳朵里。这些徒弟们起初还不相信,但当他们回想起易中海平日里的一些言行时,心中便开始产生了疑惑。

“你们有没有觉得,师父最近确实有点奇怪啊?以前他总是教我们多干活,多为厂里奉献,可他自己却老是搞特殊化。”一位年轻的徒弟私下里对其他师兄弟说道。

“是啊!而且他总是让我们孝顺他,回报他。咱们挣的钱本来就不多,他总让我们给他买这买那的,说是孝敬师父。”另一位徒弟也抱怨道。

李卫国更是“不经意”地在大院里散布了一些关于易中海私下里对徒弟们的评价。例如,他会通过一些途径,让徒弟们“无意”中听到易中海曾经说过“傻柱虽然笨了点,但心眼好,以后肯定会给我养老”、“这些徒弟啊,都是我培养出来的,以后都得听我的”之类的话。这些话语,虽然是易中海的真心话,但在徒弟们听来,却充满了利用和掌控的意味。

这些信息如同毒药般,在易中海徒弟们的心中蔓延。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易中海对他们的“师恩”,也开始质疑易中海对他们的“真心”。他们发现,易中海所谓的“师恩”,更多的是一种索取和利用。

尤其是傻柱,他本就因为贾家的事情而心灰意冷,如今听到这些关于易中海的流言,他的内心受到了更大的冲击。他回想起自己这些年对易中海的“孝顺”,回想起易中海如何默许他接济贾家,甚至利用他对秦淮茹的感情来巩固自己的养老计划。他突然发现,自己不仅被秦淮茹利用,也被易中海利用了。

傻柱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愤怒。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傻子一样,被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对易中海的尊敬和信任,瞬间崩塌。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背叛感。

其他徒弟们也开始疏远易中海。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主动与易中海接触,也不再对他言听计从。他们在厂里工作时,会刻意避开易中海,不再向他请教问题。他们甚至会私下里抱怨易中海的自私和虚伪。

易中海很快就感受到了徒弟们的疏远。他发现徒弟们看他的眼神变了,不再是过去的尊敬,而是一种疏远和警惕。他主动去找徒弟们聊天,但徒弟们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他想给徒弟们安排工作,但徒弟们也开始对他阳奉阴违。

易中海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他苦心培养的徒弟们,如今却离他而去,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他曾经以为,只要有徒弟们的孝顺,他的养老就有了保障。如今,他的养老计划破灭,徒弟们也离心离德,他感到自己彻底失去了所有的依靠。

李卫国冷眼旁观着易中海的痛苦。他知道,这次对徒弟们关系的打击,是对易中海最沉重的打击。他成功地挑拨了易中海徒弟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看到了易中海的自私,从而疏远了他。

易中海的徒弟们离心离德,意味着他将彻底失去在工厂里的影响力,也彻底失去了未来的养老依靠。他将不得不面对老无所依的困境,他的精神也将彻底崩溃。这种众叛亲离的滋味,远比任何物质上的损失都更加让他难以承受。易中海的伪善,最终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