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千人的大村庄古骆寨没有一个人会制作玩具枪,足见生产水平的低下。
万家村在湋河以北,古骆寨的人把那里叫北乡,两地距离30多里里。
没有公共交通的年代赶路全靠步行,民众风趣地称为“11号汽车”。
骆家全启动11号汽车一路小跑向万家村赶去。
骆家全由于胳膊有点短,人便叫他“短胳膊”,短胳膊胳膊短腿却不短,一路小跑赶到万家村。
麻蛋……人家晚上也唱戏,唱的还是现代戏《三世仇》,驳壳枪不可缺少。
短胳膊骆家全没有借得驳壳枪急得满头冒汗,眼见日头已经悬在西天离天黑没有多少时间,这可怎么办……
不过话又说回来,骆家全真要借不来驳壳枪,戏班弄个笤帚疙瘩用布包上也能代替。
但看戏的不答应,尤其是强家沟、龙蹄那些村庄的二苞垴小伙会撇石头、撂瓦渣把场子砸了。
骆家全最后咬咬牙,直接从万家村去了凌风县剧团,凌风县剧团不会将他拒之门外。
就在骆家全马不停蹄地往凌风县城赶去时,古西苑则拎着五把崭新的驳壳枪从北路上走过来。
古锁、古林四处寻找古西苑商量买洋柿子的事,见他从北路上走来便就小跑着迎上去。
古锁跑到古西苑跟前见他肩膀上挎着五把驳壳枪,惊诧不已地问了一声:“西苑爸你这是怎么哪?从哪里弄来五把驳壳枪?”
古西苑没有回答古锁,嘻嘻哈哈摘下一把驳壳枪拎在手中,哼哼唧唧吟唱起了歌谣:
八月的枣儿红了树梢梢
当八路的哥哥挎着盒子炮
集合起队伍喊一声齐步走呀
地上便落下一层红玛瑙
……
古锁、古林两人瞠目结舌,他们和古西苑在湋河南岸斜谷西崖上摘枣时就唱过这首歌,现在肩膀上挎着五把驳壳枪还在唱。
古锁按捺不住急切的情绪,一把抓住古西苑的胳膊摇晃着问:“西苑爸你出什么洋相?锁儿和古林四处找你,商量我们卖洋柿子的事,你却这灯那灯猫儿点灯!”古锁趁机说了一句臊皮话。
古西苑抬头看看西天的日头,没有讲驳壳枪的事,只说“日头落山还有一竿子高,我们当然要卖洋柿子啊……”
古西苑说完上面的话,伸长脖子咽下一口唾沫道:“林哥、锁儿,你俩拉上洋柿子车拎着盘秤往城壕窖戏楼跟前去,我给戏班把驳壳枪送去后也赶到那里!”
古锁、古林讨了主意也就不再多问,返回家中拉洋柿子车去了,古西苑径直向新庄一队骆家花园走去。
走到城壕窖跟前,见戏楼上已经闹闹嚷嚷,便就没有去骆家花园直接去了戏楼。
……
骆伟贤心神不宁地站在骆家花园大门口东张西望,心急如焚地等候两个人:一个是拍铙钹的短胳膊骆家全,一个自然是古西苑。
骆伟贤等候这两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驳壳枪拿回来,无论是借还是做,骆伟贤要看见驳壳枪实实在在放在他面前,似乎才能把悬着的心放进肚子里面去。
古西苑答应在开戏前做好驳壳枪送过来,骆伟贤不放心他,又派短胳膊骆家全赶去万家村助借。
短胳膊骆家全赶去万家村如果顺利的话,是应该回来了,可是就是不见踪影。
古西苑那边也没有什么消息,作为剧团团长的骆伟贤能不急?
他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骆家花园的大门口走来走去,却见连鸽回来了。
连鸽是导演,和英莲一帮演员提前去了城壕窖戏楼,主要是为了英莲,她是第一次上场连鸽想让她熟悉一下环境。
连鸽看见骆伟贤禁不住喊了一声:“哥,你在大门口急得上火怎么呢?”
连鸽嘴里这么问着,心中似乎知道自己的丈夫为啥急。
骆伟贤看见连鸽慌忙迎上去道:“小妹怎么回来咧!”
骆伟贤一直喊连鸽小妹,而连鸽则叫骆伟贤哥。
连鸽迎上前来嘻嘻哈哈道:“我把英莲带过去让她熟悉了一下环境,回来侍候哥你来了么!”
连鸽这话说得调皮,一边说一边瞪着他笑了一声道:“哥你是在等候古西苑吧?”
“是啊是啊!”骆伟贤急不可待道:“当然还有骆家全!”
连鸽笑得山响,一把拽住骆伟贤的胳膊道:“快回家吃饭,我给哥把馍馍在热锅里溜着哩,害怕你不吃特意赶回来催促!”
两口子关系发展到这一步,可谓珠联璧合,相敬如宾,相濡如沫。
惯常不上厨的连鸽会把馍溜热放在锅里,担心骆伟贤忘了吃特意从戏楼上赶回来,这样的夫妻关系只有一个字“棒”。
连鸽返回骆家花园除了催促骆伟贤把热馍吃了,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转达古西苑的口信——他把驳壳枪做好了,在戏楼上等待骆伟贤验收。
骆伟贤见连鸽如此讲,笑了一声道:“小妹,哥我哪里吃得下热馍呀!事情还没揭穴哩啊……”
连鸽嬉笑着拽住骆伟贤的胳膊道:“哥你先吃馍,把馍吃完了事情准会揭穴的!”
骆伟贤坚持要在大门口等候古西苑和骆家全,连鸽本想将他一军,见骆伟贤是个顽彀彀只好揭开谜底道:“哥,古西苑那小子早就去了城壕窖戏楼在那里等候,我顺便回来是叫你的!”
骆伟贤一把攥住连鸽的手道:“小妹,古西苑带没带驳壳枪?”
“带着啊!一共五把!”连鸽神情亢奋地说着,咯咯笑了两声道:“古西苑说他本来要上骆家花园这边来,可见戏楼上闹嚷嚷的就去了那里,见我要回骆家花园来,才让我给你带话,说他的任务圆满完成!”
“我的醋坛神!”骆伟贤惊叫一声,长长呼吸了几口空气嘿嘿笑道:“红萝卜爤臊子吃出没看出么,古西苑那小子果然有两把刷子!”
骆伟贤在连鸽拉拽下回到屋里吃了两个白面馍馍,这是连鸽特意给他制作的。
骆伟贤两口子一门心思扑在村剧团的事业上,村上的戏迷不忍落,便给两口子送米送面。
人们家里有了粮,就像战争年代给解放军送鸡蛋那样关心起给全村人乃至三县四十八乡1080村寨创造精神食粮的村剧团来。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