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插队知青的工作指标

换源:

  可刚走到中院,就看见正在家里做饭的何雨柱立刻瞥见了他,满面欢喜。

何雨柱连锅铲都没来得及放下,随手一扣炉子盖,撒开腿就跑到周伟面前。

“你现在可是院子里混得最滋润的那个了,居然把秦淮茹这么好看的姑娘给带回家了。”

“这么优秀的老婆你是怎么追到手的,传授传授经验给我呗。”

周伟听了这话,微笑了一下,“就是看对眼了,自然而然就在一起了。”

话音刚落,何雨柱便哈哈大笑起来,接连拍了拍周伟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贾东旭那小子现在那个模样,真是越来越叫人瞧不上眼,惹人生厌。”

周伟微微点头,轻笑了声,转头看了眼身边的何雨柱,并环顾四周一圈,问了起来。

“最近几天怎么都没见到许大茂那家伙,大门紧闭好几天,看门的人都不见了踪影。”

何雨柱这时皱了皱眉头,哼了一声。

“这浑蛋仗着他城里唯一的放映员身份,整天傲慢得很!”

“听说最近勾搭上了哪个姑娘,正打算娶媳妇呢!”

说到这里,何雨柱挥挥手,显然对此话题感到极为不耐烦。

周伟却是一脸惊讶,心里也有些好奇许大茂究竟何时会结婚?“他的对象你见过吗?”

何雨柱摇了摇头,“哪儿能见到啊?许大茂看上的对象家是干啥的,咱也不知道。

成天神神秘秘的,好几天都不露面。”

“一回来就在放映场放一部电影,吹嘘自己赚了多少多少钱,还跟那位领导关系好。

成天趾高气扬的,真不知道他自己姓甚名谁了。”

周伟淡然一笑,两手又背到了身后,继续往前走,不再和何雨柱继续纠缠这个话题。

不一会儿,周伟已来到前院。

然而眼前的情景与先前截然不同,此刻大家都似乎习惯了关于大爷易中海这件事。

不再争吵围观,只是静静地等待事态的发展。

而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此刻也是束手无策。

他们深知要让邻里们出钱出力并非易事,任凭怎么劝说,大家也不会掏这笔钱。

再加上这两天四合院的邻居们跟这里的工程师打交道多了,也不再畏惧什么

更不愿再在那里虚度光阴,纷纷躲在家里享受这片刻难得的闲暇时光。

有些人明目张胆地在人民工作社员面前喝茶下棋,全然不怕这些人来找他要钱帮助那个叫易中海的大爷。

此刻,在人民公社里,除了小王和小刘这两个还在等着指示的手下,其他人已经离开了。

人民公社的领导,也就是刘老汉,早就回去处理别的事情去了。

看到这一切,周伟摇了摇头,笑了笑,不再犹豫,转过身朝人民公社走去。

没过多久,周伟已站在人民公园大门前。

这时,刘老汉正叼着一根烟,紧锁眉头,似乎正在深思什么问题。

以至于连周伟走进公社都没察觉到,只是呆呆地看着前方某处,毫无反应。

周伟轻咳了两声,刘老汉这才扭头看见他,眼睛突然一亮。

“周伟小友,你来了啊!快请进来坐下。”

周伟点点头,刘老汉忙起身泡了杯茶,笑着说。

“周伟,今天是我行事草率、言语幼稚了,但你小子一直都很沉稳优秀,做得很好。”

周伟轻轻一笑,挥挥手表示不在意。

刘老汉嘴角上扬,愈发欣赏周伟。

接着,刘老汉敲了敲桌子,漫不经心地问:“你的店铺,现在安排得怎么样了?”

周伟皱了皱眉头,显得有些为难:“照道理讲,并没有太大困难。

只要把后面那个三进三出的四合院空出来,作为员工宿舍就行了,让他们住在那里。”

“甚至可以把家人都接过来一起住,把这些都安排好以后,自然就可以正式开业了。

不过呢……”说着,周伟做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轻轻喝了一口茶水。

刘老汉嘴角微扬,他原本并不清楚周伟的想法。

他们之前的计划,看起来确实没什么问题,他也找不出瑕疵。

但他原以为周伟会只负责招聘员工,而不去解决住宿问题。

没想到周伟竟然打算买下一栋三进三出的四合院来,作为员工宿舍。

就在这时,刘老汉看到了个机会。

他每年都有政绩任务,光是从插队知青那里,就得安排将近三百人的工作指标。

在这个时代,想要顺利完成这样的任务,并不简单。

过去一年里,刘老汉东奔西走,抓住各种时机来安排工作。

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也只是勉勉强强安置了两百人就业。

在这个时期,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可是非常不易,令人艳羡的。

工作岗位就像萝卜坑,一对一对应。

加上当前经济形势萎靡不振,哪有这么多岗位,能安排那么多插队知青就业。

这也正是让刘老汉常年头疼的一个问题。

由于如今正是处在京都这块最关键的地方,这让自己手里的知青安置指标格外突出。

尽管与其他几个大城市相比,并没有太大悬殊。

然而,在每年召开的全国或集体会议上,却没有人能够顺利完成分配到的知青安置指标。

大家对此都非常重视,因为完成这些指标,意味着能极大缓解国内的经济状况和就业压力。

眼看着今年就要接近尾声,人民公社的老者刘已经对完成剩余一百人的指标感到绝望。

他认为能安置好两百人就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他还与其他城市的同级别领导互通书信,发现很多人连十个指标都难以完成,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事情。

而在某些边远地区确实就是这样,那边的就业岗位非常稳定,一年内几乎无法增加多少。

为了安置那十个知青指标,刘老汉费尽口舌,跑遍了十家工厂,跟每一家都聊了很久,好说歹说才争取到了一个岗位的增设。

他也拜访了不少经济效益不错的个体商户,劝说他们雇佣一名知青帮忙做事。

用尽了种种手段,才好不容易完成了安置十个知青的任务。

相比之下,刘老汉能成功安置两百名知青的人民公社已经相当不易。

毕竟在京都这个举足轻重的地方,有这样的机遇并不奇怪。

但三百人的指标对于每个人而言,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难关。

就在这个时候,周伟忽然间就有钱买下一栋店铺和一处三进三出的四合院。

起初,刘老汉以为周伟是要把它们租出去赚取租金。

没想到的是,周伟竟然打算把这些房子免费提供给自己的员工住,让他们有一个安稳的家。

这一举动让刘老汉立刻发现了新的可能。

他亲自去考察了周伟的店铺,多次观察那里的员工。

发现他们都聪明能干,各司其职,看似一切运作正常。

但实际上,只要稍加压力或者在二楼增设些岗位,完全是可行的。

此刻,刘老汉瞥了一眼周伟,嘴角微微上翘。

“周伟,你的店铺既然已经开始营业了,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人来吃饭,到时候肯定会忙得不可开交。”

周伟听到这话,嘴角也轻轻上扬,笑了两声。

“那就承您吉言了,具体的情况还是要看实际运营情况而定吧!”

“不过呢!在这个地方最好的地段做生意,肯定是有潜力做得很红火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