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周绍范暴病去世 张亮欲图谋反叛

换源:

  房玄龄说:“陛下,为何要让蜀王去齐州呢?”

李世民看着李恪说:“恪儿,你先出去,朕有公事要谈!”

李恪听后立即告辞离开。

李世民继续说:“只有将诸子派往外地,才能断绝他们对太子之位的野心啊!”

魏征、房玄龄听后觉得言之有理。

不久,又任命晋王李治为并州都督,不须到任,由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世绩代行并州大都督之权,并授李世绩为金紫光禄大夫。

五月初七,李世民巡幸九成宫。

散骑常侍姚思廉向李世民进谏道:“陛下身居九五之尊,当以安抚百姓为首要之务。理应以百姓之心为心,使己之欲顺从民意,而非强令百姓顺从己欲。离宫巡游之举,乃是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之所为,非尧、舜、禹、汤等圣明君主所行之道。”

李世民听后,对姚思廉解释道:“朕确有气疾之症,每逢天气炎热之时,病情便会有所加剧,这并非朕喜好巡游享乐。朕深知你的一片忠心与善意,对此深感赞赏。”

然而,尽管李世民对姚思廉的进谏表示了理解和赞赏,但他最终并未采纳其建议。

给事中刘洎上奏疏陈言:“自古以来,帝王与平民、圣哲与庸愚,他们之间的差距犹如天壤之别,其智慧、境界不可相提并论。由此可知,以最为愚笨之人的头脑去回答圣明君主的问题,以最为卑微的身份去面对至高无上的君主,若只想着逞一时之口舌之快,炫耀自己的才智,那无疑是徒劳无功的。

陛下您广施恩泽,展现慈颜,垂帘听政,虚心接纳群臣的意见,这份胸襟与气度,实乃天下万民之福。然而,即便如此,群臣在面对陛下时,尚且不敢轻易对答,深恐言辞不当,有负陛下厚望。更何况,若陛下再动用您的神思,发挥那天赋的辩才,以华丽的言辞驳斥群臣的观点,援引古例来排斥他们的议论,试问,又怎能期望凡夫俗子们都能对答如流,满足陛下的期望呢?

臣曾闻,皇天以不说话为尊贵,圣人以不说话为德行。老子称善于辩论的人为‘讷’,即不善言辞之人;庄子也说,最高的道理是无法言传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些古圣先贤的言论,都是在告诫我们不要烦琐多言。再者,记忆力过强会损伤心智,说话过多会耗损元气。心气在内受损,形神在外劳损,起初或许不觉得有何不妥,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身体造成拖累。

陛下身为天下之主,应当为了国家而自爱,怎能因为喜好辩论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呢?臣以为,如今的太平盛世,皆因陛下力行节俭、勤勉政务所致。若想要这种盛世长久保持,绝非靠辩论的广博所能达成,而应当忘却个人的爱憎,谨慎地取舍,每件事都敦厚朴实,无不秉持公正之心。如此,方能国泰民安,海晏河清。

臣恳请陛下,能够略微收敛您的雄辩之才,悠然涵养气息,简略地阅读那些书卷,淡泊地愉悦心神。如此,则天下百姓幸甚,您的皇恩也就真正遍及天下了。”

李世民纳而不答。

十三日,右光禄大夫窦琎去世,李世民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安”。

李世民对身边人说:“窦琎是朕的堂舅,早早跟随高祖皇帝,遥想他跟随高祖皇帝和平阳昭公主驻守扶风数月之久,使得贼寇粮草耗尽,丘行恭顺利斩杀敌将之事仿佛就在眼前,平薛仁杲时他又立有大功,他可谓大唐功臣!”

因窦琎精通音律,曾著有《正声调》,为表哀思,李世民命人在其葬礼上奏乐。

六月,河北发大水,李世民派谏议大夫孙伏伽前往各地赈济灾民。

六月十四日,虞世南所书《孔子庙堂碑》正式完成,李世民大喜,把王羲之所佩右军将军会稽内史黄银印赐给虞世南以示奖励。

《孔子庙堂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品,自诞生时便备受赞誉,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为虞书妙品。

七月,獠民反叛,李世民命雅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邗江府统军牛进达率兵讨伐,因为獠民多据山屯洞,易守难攻,战斗进行得非常艰苦,士兵苦不堪言,张士贵见士气低落,亲冒矢石奋勇在先,将士们在他的感染下也表现得勇猛无比,最终平息了叛乱。

叛乱结束后,张士贵安抚百姓,当地官员和百姓深受感动,联名上书李世民,请求李世民嘉奖张士贵,返回长安后,李世民对张士贵说:“朕闻你亲身立于箭雨礌石之间,勇为士卒之先,纵使古往今来之名将,又有何人能及您之英勇?朕虽常闻有人以身许国,不顾生死,然往昔只闻其言,未见其实,今于公身,朕终得见矣。”

李世民继续说:“晋阳起兵不久,爱卿便投入大唐怀抱,自武德元年便在朕麾下效力,随朕讨伐薛举、薛仁杲、李密、苏经、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你英谋雅算,喻伏波之转规;决胜推锋,体常山之结阵,讨伐薛举,你有先登之功,功劳位居诸将之首,讨伐王世充时,你押运粮草,在渑池,面对数倍于己的郭士衡大军,以少胜多,在熊州,你又以绝对的劣势兵力击败王世充的马步联军,山西会战大捷,你又居功一等,太上皇都亲言:‘先后战功,以为众军之最’,玄武门事变中,你又立新功,之后,你执掌禁军,保卫朕的安全,教授禁军武艺,你就是朕的伏波将军马援和常山赵子龙啊!”

张士贵立即跪下说:“陛下谬赞了!”

李世民说:“爱卿请起,朕打算封你为虢国公,任右屯卫大将军。”

“臣谢陛下隆恩!”

獠民反叛平定后,李世民派大理少卿李弘节、太子中允张玄素、都水使者长孙师为抚慰大使,安抚獠民。

十九日,左屯卫大将军周绍范宿卫时突发疾病,部下发现后打算立即将其送医。

周绍范说:“现在是我当值,我怎么能擅离职守呢?”

有侍卫素知周绍范和房玄龄关系亲密,于是去请房玄龄前来。

房玄龄来到后,与周绍范相拥而泣,并劝他说:“已经派人通知陛下了,陛下已经派御医前来为你诊治了。”

周绍范说:“不必了,我所遗憾的是不能继续侍奉皇上的圣颜。如果我死后有知,我一定会让我的幽魂继续守护陛下。”说完,周绍范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李世民赶到后,也抱着周绍范痛哭说:“玄武门之变你是大功臣,渭水结盟时你是朕身边的六骑之一,而后,你一直执掌禁军,殚精竭虑,可惜,天不假年,呜呼哀哉!”

然后,李世民下令追赠工部尚书,谥号为“敬”,又命褚亮为其撰写墓志铭,其子周务道年幼,李世民怜悯之,于是将其接到宫中,与诸皇子一同生活、学习。后来于贞观十五年,李世民诏令将其第十女临川公主李孟姜嫁给了周务道。

自古都是公主下嫁驸马,而李世民对待周务道却没有用‘公主下嫁’一词,如此表明了李世民对周绍范家族的恩宠。

八月,张亮被任命为相州刺史。假子公孙节对他说了一句谶语:“弓长之主当别都。”张亮认为相州是北朝旧都(相州的州治邺城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国都),弓长为张,是自己的姓氏,心中遂生出不臣之心。后来,张亮私下对宠信的术士程公颖道:“您从前说陛下是真正的天下之主,怎么说得这么神?”

程公颖知道张亮的意思,便称其卧如龙形,必能大贵。

张亮又对公孙节的哥哥公孙常道:“我有一个小妾,算命的说她一定能成为王姬。”公孙常则称张亮必定能成为天下之主,张亮大喜,于是开始了谋反之路。

一年后,二百九十名犯人全部回来受刑,李世民感叹道:“都是有信义的人啊!”于是免除了所有人死罪。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