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崔仁师宽政 李世民赈灾

换源:

  王君廓的谋反深深震动着李世民的内心,他下令各地官员积极举报谋反者。

之后,各地方州县前后十几次奏称冯盎谋反,并已筹划多年,李世民打算派右武卫大将军蔺暮等人征发江、岭数十州兵马大举讨伐。

魏征劝谏说:“中原地区刚刚平定下来,而岭南之地路途遥远且地势险峻,加之瘴气瘟疫肆虐,实在不宜驻扎大量军队。再者,冯盎谋反的迹象尚未明显显露,我们也不应轻率地兴师动众。”

李世民说:“不断有人上报冯盎图谋反叛,怎能说他谋反的迹象尚未形成呢?”

魏征答道:“昔日冯盎所据之地,广袤无垠,多达二十余州,其疆域之辽阔,甚至超越了秦汉时期的南越王赵佗。彼时,他身边的幕僚与亲信,皆视其为天命所归,纷纷劝其自立为王,统御一方。然而,冯盎却胸怀大局,以天下苍生为念,断然拒绝了这一诱人的提议。如今,大唐王朝业已一统天下,国基稳固,名分早定,冯盎身为大唐之臣,深受皇恩浩荡,他又怎会轻易背叛朝廷,踏上谋反这条不归之路呢?

再者,若冯盎真有反心,他必定会暗中调集兵马,分兵几路,攻占各处要塞,控制邻近州县,为反叛做好万全的准备。然而,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虽然有人称其密谋反叛已历数年,但冯氏的兵马却并未有任何异动,他依然安守本土,这明显缺乏反叛的实质迹象。

各州府既然对冯盎有所疑虑,认为其有谋反之嫌,那么陛下何不派遣使臣前往,对其进行安抚与察探呢?如此,既可稳定其心,又可探明真相。若冯盎确有谋反之意,我们再行讨伐也不迟;可若冯盎并无反心,我们却无端兴师动众,派大军征讨于他,那岂不是在逼迫他走上谋反之路吗?如此行径,又有违陛下宽仁之德,实非明智之举啊。”

李世民认为魏征之言有理,赐魏征绢帛五百匹,并派使臣前往调查和安抚,最终证明了冯盎的清白。

不久之后,朝廷接到紧急奏报,称青州地区有百姓因不满时局,聚众谋反,事败后被当地官府擒获。此消息一出,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要求立即对这些谋反者进行严厉处罚的呼声四起。李世民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决定派遣殿中侍御史崔仁师前往青州,亲自核查此案,以确保处理公正。

崔仁师接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启程前往青州。抵达后,他并未急于审讯囚犯,而是先下令去除了囚犯们脚上的沉重刑具,让他们得以解脱身体上的痛苦。同时,他还为囚犯们提供了饮食和沐浴所需的热水,让他们在身心上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在审讯过程中,崔仁师更是以平和宽容的态度,耐心倾听囚犯们的陈述,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机会。

经过仔细核查,崔仁师发现此案中并非所有人都是主谋或积极参与者,许多人只是被裹挟其中,并无实际犯罪行为。于是,他果断地将为首的十余人定为罪犯,依法进行惩处,而对于其余那些无辜被牵连的百姓,则全部予以释放,让他们得以重返家园,重新过上平静的生活。

然而,崔仁师的这一做法却引起了朝廷内部的一些争议。有人担心,这些被释放的囚犯可能会心生不满,甚至再次聚众谋反。大理寺少卿孙伏伽更是直接对崔仁师表示了担忧:“您此次平反了不少案件,确实令人钦佩。但人心难测,这些囚犯在看到同伙被释放后,恐怕并不会轻易接受这个结果。我对此深感忧虑。”

面对孙伏伽的担忧,崔仁师却显得异常坚定。他回答说:“审理案件,当以公平宽恕为本。我身为朝廷命官,自当秉持正义,为百姓伸张冤屈。我怎能为了保全自己不受责备,而置囚犯的冤屈于不顾呢?倘若我因疏忽而错误地释放了罪犯,我也愿意以一己之身,换取十个囚犯的性命。我相信,朝廷自有公论,百姓心中也有杆秤。”

不久之后,皇帝派遣的敕使抵达青州,准备对崔仁师审理的案件进行复审。在审讯过程中,囚犯们纷纷表示对崔仁师的公正无私深感敬佩。他们一致认为,崔大人在审理案件时既无冤枉也无滥刑,真正做到了公平宽恕。

崔仁师仁义为怀、处事妥当,深得李世民欢心,于是予以嘉奖,并在心中深深记住了这个人。

一日,李世民心情大好,准备前去狩猎,房玄龄、王珪等人陪同。李世民一切准备就绪,正要出发时,大理少卿孙伏伽匆匆赶来,一把拉住马缰说:“陛下乃万金之躯,怎可以身犯险,若遇猛兽袭击,朝政将如何处理?望陛下以政事为念!”

李世民问房玄龄,说:“这是何人?”

房玄龄答:“此人名叫孙伏伽,现任大理少卿,隋朝时,做过万年县法曹,后来因隋朝灭亡,就成了平民,武德五年,本朝第一次科举考试时,他金蟾折桂、独占鳌头成了状元,在本朝做官后,给太上皇提出过三条建议:其一,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不闻其过’,因此劝告太上皇应该虚怀纳谏,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其二,‘百戏散乐,本非正声’,他认为,隋炀帝声色犬马、贪图享乐才导致了亡国。其三,‘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帝身边的人乱国,因此,他劝告皇帝慎重挑选皇太子及诸王身边的人,防止身边的人误国坏事。玄武门之变前夕,他还给咱们报过信,还有就是前些日子他提出的本朝征收赋税应该由以户为单位改为以人口为单位。”

李世民赞许地点了点头,却又故作生气地大骂孙伏伽。

孙伏伽见李世民不肯停止狩猎,立刻把缰绳缠在腰间,跪在马前说:“陛下如果执意狩猎,请陛下从老臣身上踏过去!”

“来人,把孙伏伽拖下去砍了!”李世民吩咐侍卫拖起孙伏伽。

面对恐吓,孙伏伽毫不畏惧,说:“夏朝的关龙逢因直言进谏而被杀,我情愿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见,也不愿意再侍奉你了。”

这时,李世民笑着说:“我不过是试一试你的胆量,今日见你,果然有比干、关龙逢之本色,像你这样的诤臣正是朕所需要的!”于是任命孙伏伽为谏议大夫,常伴左右,规劝自己的言行。

八月,全国各州县纷纷上奏李世民,称各地爆发霜灾。

李世民在仔细审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奏折之后,深感忧虑与痛心,随即颁布诏书。诏书中,他深情而庄重地说道:“近期以来,我朝多地遭受了虫灾与霜灾的严重侵袭,风雨不再遵循往日的规律,按时降临,这一切都是朕的治国之道尚未达到和谐安宁,上天因此降下灾异,以示警戒。朕作为天子,恭敬地奉行天命,全心全意地抚育着天下的百姓,他们的忧虑与苦难,无时无刻不深切地萦绕在朕的心头,让朕难以释怀。

为了缓解百姓的负担,朕已经下令减轻了徭役和赋税,致力于农业的根本发展,鼓励百姓勤于农耕,期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百姓生活的殷实富足,物产资源的丰富多样,家家户户都能过上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生活。然而,尽管朕已经竭尽全力,但天地的阴阳之气仍然失调,气候变得异常恶劣,这让朕深感自责与愧疚。

朕深知,在河北的燕赵之地、山西的并州与潞州所管辖的区域,以及蒲州、虞州的周边地区,还有豳州、延州以北的广大地带,有的地区在春天遭遇了严重的干旱,而在秋天又遭遇了霜冻与水灾的侵袭;有的地方则是蝗虫成灾,铺天盖地,给农作物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更有一些地方,严寒的天气提前降临,使得农作物无法成熟,百姓因此陷入了饥荒的困境。这些情景,朕都历历在目,无法忘怀,朕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些受灾百姓的深切同情与怜悯。

因此,朕决定派遣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征、治书侍御史孙伏伽、检校中书舍人辛谞等朝廷重臣,分别前往各州进行巡视。他们将乘坐驿马,迅速抵达灾区,深入田间地头,仔细察看那些因灾害而未能成熟的庄稼,详细核实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他们还将亲自慰问那些因缺粮而陷入困境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为他们筹划解决之道。

朕要求他们务必做到细心体察百姓的疾苦,迅速将灾情上报给朕。待他们完成巡视任务,返回京城之后,朕将根据他们所提供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赈济方案,以确保受灾百姓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朕坚信,在朕与全体臣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自然灾害,让百姓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