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又说:“周公制礼乐,使得四海承平,如果人人都能遵守礼乐,则天下可必将大治,百姓也可安居乐业,所以,朕以为本朝礼乐要加紧制定。”
“启奏陛下,太上皇曾命臣等制定乐制,即将完成,不日将敬献陛下!”太常寺少卿祖孝孙和太常丞张文收说。
李世民说:“好!关于礼制,就由魏征、房玄龄携礼部共同制定。”
李世民又说:“武德年间,国内战乱不断,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已关闭,今大唐一统,要告知西域诸国,朕愿与西域诸国往来贸易,共享繁荣。裴世矩,你熟悉西域,西域那边就有劳你走一趟吧!”
“陛下,臣已八十,年老力衰,恐难当此重任!”民部尚书裴世矩说。
“满朝文武,除了您,还有谁能当此重任呢?”李世民问。
“臣举荐一人,必能当此重任!”
“何人?”
裴世矩说:“此人名叫张弼,最初在李密手下,李大亮将军曾被李密俘虏,并准备杀害,当时是张弼保下了李大亮,后来他跟随李密投降我朝,太上皇任命他为朝散大夫,后为太子通事舍人,成了隐太子李建成的手下,玄武门事变后,任正八品下的右卫仓曹参军,此人虽然职位不高,然胆识过人,又曾经游历过西域,除了臣,他是最熟悉西域的人选。”
听后,李世民立即下诏,命张弼出使西域。后来,张弼在西域六年,贞观六年返回长安,六年的时间,他辗转四万里,结好三十余国,为后来万国来朝,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打好了基础。贞观三年底,便有西域十数国遣使觐见,只是因为使者人数众多,当时国力无法安排如此大规模的使团,被李世民回绝了。作为一个小人物,张弼却为大唐与西域的交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张弼一同出行的人中,还有一名僧人,名字叫做玄奘。
“臣李淳风有本启奏!”原秦王府记室参军李淳风出班说。
“何事?”李世民问。
“臣发现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有十八处需要修改,这是详情,请陛下过目!”
李淳风又说:“舜帝时期有璿玑玉衡,用来校准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这就是浑天仪。《周礼》中记载,用土圭校正日影来求得地中,由此可以验证太阳运行在黄道上的现象。到了周末时期,这种仪器就失传了。汉代落下闳制作了浑仪,后来贾逵、张衡等人也各有制作,他们用来推算验证七曜(日、月和五星)的运行,都是沿着赤道。根据观测,冬至时太阳到达最南端,夏至时到达最北端,而赤道始终在中间位置,无论国家处于南方还是北方都没有差异。”
李世民看后,觉得李淳风所书有理,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专门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
散朝后不久,裴世矩逝世,享年八十岁。李世民追赠其为绛州刺史,谥号为“敬”。唐高宗即位后,下令避讳“世”字,死后的裴世矩才被迫改名为被人熟知的裴矩。
六月,右仆射封德彝病逝,时年六十岁。李世民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赐谥为“明”。后贞观十七年,治书侍御史唐临弹劾封德彝,民部尚书唐俭也认为封德彝两面三刀,一面帮助李建成,一面帮助李世民,应该收回封赠、更改谥号,以为惩戒。最终,李世民褫夺了封德彝的司空之职,削除所封食邑,改谥号为“缪”。
二十四日,因原左仆射萧瑀任太子少师,右仆射封德彝病逝,百官群龙无首。于是,李世民起用萧瑀任尚书左仆射,大理少卿戴胄改任尚书左丞,协助萧瑀处理政务。
晚上,李世民回到寝宫,对长孙皇后说:“无忌已经赋闲很久了,朕决定起用无忌为右仆射,你觉得怎么样?”
长孙皇后听说李世民打算起用长孙无忌,立刻跪下说:“臣妾本不应干政,然无忌乃我至亲,陛下对长孙一族已经给予了莫大的荣耀,臣妾不希望无忌能再掌权柄!陛下,汉代的吕、霍、上官三家外戚都是前车之鉴啊!”
李世民见长孙皇后苦苦请求,便说:“朕再考虑考虑!”
六月底,山东大旱。李世民诏令免除山东本年赋税,并进行抚恤,同时,允许百姓流动乞食。
七月初二,李世民经过再三斟酌,起复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
长孙无忌再次担任尚书右仆射不久,因办事严苛遭到群臣弹劾,群臣称长孙无忌恃宠而骄。
一日,上朝时,李世民将弹劾长孙无忌的奏折全部交给长孙无忌,说:“无忌,这都是弹劾你的奏折,里面说什么的都有,但是朕都不相信,你我君臣相知十几年了,你的为人朕最清楚,朕相信你就像相信自己一样!”
此后,群臣再无人敢弹劾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得知消息后,召见长孙无忌,二人在内室谈了很久,不知道二人说了什么,但是,第二天,长孙无忌上表请辞右仆射一职,言辞恳切,加上长孙皇后极力劝说,最终李世民同意并下《允长孙无忌逊位诏》说:“过去东汉的功臣们没有谁有能力担任重要的职务,而西汉的皇室姻亲中,有的人懂得谦让,所以他们能够永享富贵、流芳百世。尚书右仆射、齐国公长孙无忌,他的神志清明高远,风采端庄凝重,是皇室姻亲中的佼佼者,被朝廷和民间共同赞许。他能够预见到皇宫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变故,考虑到在仓促之间可能发生的危险,他的功勋如日月星辰一般显耀。自从他担任重要职务以来,名声和实际贡献都远播朝野。然而,他因为身为皇室姻亲,处于重要的权力地位,所以深知谦逊和知足的重要性。他言辞恳切地请求辞让官位,应该满足他的心愿,以此来警示那些贪图权位者。朕决定解除他尚书右仆射的职务,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之职。”
初九,李世民下诏说:“朕躬承天命,御统寰宇,恒鉴古昔圣王之法则典章,以敷治道,垂范万邦。夫历代礼乐,虽有异同,然施政发令之要,则若合符契。皆欲立一代之制,启万民之视听,纳庶务于正轨,俾令行禁止,无不通焉。
自朕践祚以来,律令颁行,历时既久。然朕闻朝廷内外,百官之中,或有未能深究律令之微旨,行事之际,时有违悖法度。此或缘于隐情未露,或百姓未蒙德泽之实。朕心忧之,岂异于不教而诛?此岂为秉持公道、守正不阿者之所当为?
故朕特诏告天下,自今而后,凡百官行事违律令者,所在官司,即当严加纠察,据实弹劾,勿得徇私。并将违犯者之名,一一具奏,以明正典刑,以安百姓。朕望百官共体朕心,恪尽职守,以共襄盛世之治。”
诏令一下,很多武德老臣被弹劾,这也为房玄龄顺利精简官员提供了巨大帮助。
不久之后,昔日因诛杀庐江王李瑗而博取荣华富贵的王君廓在幽州之地开始肆意妄为,其行径恶劣至极。长史李玄道,为人忠直,目睹此景,屡屡挺身而出,苦口婆心地规劝王君廓,希望他能收敛行径,回归正道。然而,王君廓非但不听,反而对李玄道恶语相向,态度极其傲慢无礼。
至二十二日,按朝廷礼制,王君廓需入朝谢恩。李玄道借此机会,欲通过王君廓向其从舅房玄龄传递一封家信。然而,王君廓害怕李玄道给房玄龄暗通消息,私下拆开信件。因其不识信中草书,竟无端猜疑李玄道是在暗中举报自己的不法行径。
怒火中烧之下,王君廓竟在行至渭南之时,残忍地杀害了无辜的驿站官吏,企图逃亡至突厥避难。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王君廓在逃亡途中被当地的乡民所发现,并最终被诛杀。
王君廓伏诛的消息迅速传到了长安,李世民说:“王君廓武德元年便加入大唐,此后,常年跟随朕南征北战,平王世充、窦建德,败刘黑闼、北拒突厥,立下过无数功劳,朕愿宽恕他,并为其安葬!”
御史大夫温彦博说:“王君廓是叛臣,谋反之罪,岂能宽恕!请陛下收回他的一切荣誉和待遇,以彰其咎!”
群臣皆附议。
李世民说:“既然众卿看法一致,那就收回他的一切荣誉吧,贬为庶人。李玄道身为长史,不能劝谏王君廓,致使其最终走上谋反之路,也有失职之罪,立即将其流放于巂州。”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