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皇后赞赏魏征 苏世长使突厥

换源:

  “不,现在还不到时候,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而且如今当务之急是妥善接收突厥归降各部,朕想,明年的今天,就是突厥灭亡之日。”

四月始,李世民命六部、鸿胪寺等派专人负责与突厥各部联系。

“陛下,有奏折!”内侍进殿将奏折呈给李世民御览。

李世民看见奏折上说魏征任人唯亲,吏部侍郎温彦博包庇魏征后,大怒,命人叫来温彦博责问。

“温彦博,魏征犯了什么事?”李世民问。

“陛下,魏征有个亲戚也做了官,有人认为是因为魏征的缘故,那个人才做了官!”

“你核查过了吗?”

“臣核查过,觉得没问题!”

“魏征知道这事吗?”

“知道!”

“他说了什么吗?”

“他说他也核实过那个人的人品、才能,觉得没问题!”

“有核实的记录吗?”

“没有了,魏征销毁了!”

李世民听到魏征不留记录,大怒,申斥温彦博,说:“若魏征坦荡,为何不留存记录?你现在去找他,责备他!”

“臣遵命!”领旨后,温彦博来到魏征府,说:“你说你,办事为什么不留痕迹?陛下现在生气了,今后办事,一定要注意留存记录啊!”

第二天魏征上朝,说:“陛下,臣听闻君臣一体应该坦诚相待,如果陛下要求凡事都要留下记录,那就是君不信任臣,君如果不信任臣,则臣将会欺君,如此一来,君臣必定离心离德,国家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李世民说:“朕已经后悔了!”

魏征说:“请陛下给臣道歉!”

听到魏征说接受他的道歉,李世民立刻大怒,返回后堂。

众人见魏征惹怒了李世民,纷纷指责魏征,而魏征则昂首挺胸地伫立于大殿之上。

回到后堂的李世民,对着长孙皇后说:“真是气死我了!魏征竟然让我给他道歉!朕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听完事情来龙去脉后,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出来之后,立刻跪下说:“臣妾恭喜陛下!”

李世民诧异地问:“恭喜朕什么?”

长孙皇后说:“国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臣妾恭喜陛下得一诤臣!”

李世民立即点头,觉得有理,于是收拾好心情,走回大殿,说:“朕错了,朕今天给魏征道歉,大家都是见证!”

听到李世民竟然向魏征道歉,众人立刻七嘴八舌议论了起来。

魏征提高嗓门说:“臣接受陛下的道歉!”

李世民笑着说:“魏征是忠臣!”

“陛下,臣愿做陛下的良臣,而不是忠臣!”

李世民好奇,问:“忠臣、良臣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君臣能够共同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是为良臣;当着陛下面苦谏却得不到赞同,以致国家灭亡,自己和君主一同引颈受戮,是为忠臣。良臣如后稷、契、皋陶,忠臣如龙逢、比干。”

李世民说:“人想要看清自己的身体,就必须依靠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就必须依靠臣子的谏言。如果君主妄自尊大、刚愎自用,大臣欺上瞒下、阿谀奉承,君主必会亡国。隋朝的虞世基为了保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阿谀奉承隋炀帝,最后,隋炀帝被杀,自己也难免一死,这件事众爱卿应该都清楚,希望大家不要做虞世基,朕也不愿做隋炀帝,齐威王广开言路,使得六国宾服,朕希望从今以后能听到众卿多多谏言!”

于是,赐给魏征绢五百匹。

李世民又对群臣说:“试想,若有人拥有一颗光彩耀眼的明珠,定会将其视为无价之宝,倍加珍视。然而,若将此明珠用于射杀鸟雀,岂不是暴殄天物,令人痛心疾首?更何况,人的性命远比这明珠更为宝贵,怎可因贪图荣华富贵,而置国家律法于不顾,私相授受,最终搭上自己的生命呢?明珠虽然珍贵,但是终究是身外之物。而人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我们怎么能够以如此珍贵的性命,去换取那虚无的财富与荣耀呢?如果群臣能够秉持忠正耿直之心,为黎庶谋福祉,为国家尽忠直,那么官职爵位自然会手到擒来,不需通过奸诈的手段去谋取。否则,一旦东窗事发,必将危及生命和名声,沦为世人甚至后世的笑柄。你们要谨记朕的嘱托,当然,朕亦应如此,需时刻保持清醒与节制,不可贪图享乐、放纵私欲,无节制地征用徭役,给百姓增加负担,给国家埋下隐患。同时,朕也应亲近忠正耿直之士,疏远祸国殃民的小人。朕深知,若犯下其中任何一项过错,都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隋炀帝便是前车之鉴,他奢侈无度,却自以为贤能无比。然而,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口诛笔伐,于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世笑柄的结局,朕不希望自己成为商纣王、周幽王、隋炀帝那种人,否则史书不会放过朕,数以万计的百姓也会唾弃朕。”

五月,苑君璋投降唐朝,被李世民任命为安州都督,封芮国公,食邑五百户,并赐予丝帛四千匹。苑君璋的归降标志着突厥内部开始正式瓦解。

次日,突厥使者入朝,请求李世民交出苑君璋并遣使前往突厥谢罪。

李世民面对嚣张的使者,厉声呵斥,说:“苑君璋已是朕的子民,岂有放弃子民喂养豺狼的道理?”

苏世长出班说:“陛下,臣愿为使,当面斥责颉利可汗。”

李世民当即同意说:“那朕就静候佳音了!”

第二天,苏世长随突厥使者前往突厥,面见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见来人是苏世长,立即好生款待。

苏世长却毫不客气地责备颉利可汗说:“东突厥既然已和大唐结为兄弟,突厥使者为何要对大唐皇帝陛下大放厥词?苑君璋本是中原人士,回归故土岂不是情理之中?”

颉利可汗不能答,只能不停赔笑。然后说:“我突厥太需要您这样的人才了,不知您可否归附我,金银财宝您想要多少,我都愿意奉上。”

苏世长义正言辞地说:“您可知大汉苏武乎?他就是我的榜样!”

颉利可汗大怒,说:“你若不降,我宰了你!”

苏世长正色说:“大唐军队正愁没有理由讨伐你呢,如果以我一条命换取大唐出兵的借口,我死有何惧?”

颉利可汗自知不可夺其志,只得将其礼送出境。

苏世长回到朝中,将事情一五一十禀告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大喜,说:“卿不辱使命,朕任命你为泗、巴二州刺史。”

几日后,苏世长赴任途中,不幸落水身亡。李世民得到噩耗后,下诏追赠其为雍州刺史。

一天,李世民和萧瑀、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人议论周朝、秦朝的政治得失,萧瑀说:“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乃是顺应民心。周朝及六国均无罪,秦始皇却凭借物力分别灭掉他们,导致天怒人怨,所以,臣以为,王朝的建立在于是否取得了民心,如果民心所向,朝代就会向八百年周朝一样长久,民心所逆,则很快便会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李世民说:“朕以为朝代的长久不在于建立之初是否顺应民心,而在于建立之后是否行仁政,夺取天下可以凭借武力,治理天下则要与民休息,四百年旺汉不就是这样吗?”

萧瑀拜服。

李世民又说:“朕自即位以来,苦读史书,受益良多,朕决定命魏征、虞世南、褚亮、褚遂良、萧德言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精选六十六部典籍,从中汲取最精粹的治国理政智慧,编撰《群书治要》以教导、规范朕的思想和行为。”

于是,为贞观之治提供了理论源泉的《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始了,直到贞观五年完书后,《群书治要》传至日本,被日本天皇奉为圭臬,并成为后世天皇必读之书。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