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闻之,深表赞同,喟然叹道:“爱卿所言极是,切中要害。君主若无忠直之臣辅佐,便如孤舟漂泊于汪洋大海,难以安定天下,惠及百姓。隋炀帝之所以亡国,正是因为缺乏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使其无法自省其失,终致灾祸频仍,国破家亡。
君主若失德,臣子不忠,只知谄媚求安,对任何事都一味称好,这样的君主便是庸主,臣子则是谀臣。君主庸懦,臣子谄媚,国家危亡便近在咫尺。
朕深知此理,因此期望朝廷内外,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共谋大唐盛世。卿等身为朝臣,应竭诚尽忠,勇于担当,及时指正朕的过失。君臣之间,应以国家为重,坦诚相待,直言进谏,切勿因进言而生嫌隙,方能共筑大唐之辉煌。”
李世民对魏征语重心长地说道:“世人常常认为,一旦贵为天子,便会自视崇高尊贵,仿佛这世间再无任何事物能够令自己感到畏惧。然而,朕对此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朕以为,身为天子,更应当时刻保持谨慎谦逊的态度,心中常怀敬畏。
回想往昔,舜帝在传位给禹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你千万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谄媚逢迎。只要你能够做到不自视过高,不自鸣得意,那么天下便没有人能够与你争夺贤能的称号;只要你能够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人能够与你争夺功绩的归属。’这番话语,至今仍振聋发聩。
再者,《易经》中也曾有言:‘君子以谦卑为贵,因此能够保持尊严;以谦让为尊,因此能够超越众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谦卑与谦逊的重要性。倘若天子自视尊高无比,无法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那么一旦自己犯了错误,又有谁敢冒着触犯龙颜的风险,挺身而出向天子提出意见和批评呢?
朕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君王,朕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必须要做到上畏皇天、下惧群臣。虽然天空高远无边,仿佛无法触及,但是百姓的议论和心声却是可以清晰听见的,这怎能不让朕感到畏惧呢?而那些文武百官,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朕,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审视,这又如何能不让朕感到敬畏呢?
因此,朕深知,即便君王常常怀有谦逊和恐惧之心,恐怕还是难以完全称得上天意民心之所向啊!这也正是朕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自省的原因所在。”
魏征恭敬地回答道:“古人云:‘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开始一件事情往往并不难,但能够坚持到底,做到善始善终的人却并不多。陛下您作为一国之君,承担着治理国家、安邦定民的重任,因此,更需要时刻铭记这一道理。
臣衷心希望陛下能够将常谦常惧的准则永远保持下去,不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不因一时的困境而气馁退缩。相反,应该日益谨慎,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才能够确保国家的政权得到巩固,社稷得以长久安定。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唐尧、虞舜之所以能够开创太平盛世,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行此谨慎谦逊之道。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对百姓的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件事情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因此,才能够赢得百姓的拥戴和敬仰,成就一番伟业。
臣相信,只要陛下能够恒守常谦常惧之道,日益谨慎,就一定能够带领大唐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李世民又说:“朕近日在深入研读众多史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颇为引人深思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古代帝王对神仙之道抱有着极度的迷信与崇拜。然而,在朕看来,这些所谓的神仙之说,实则不过是荒诞无稽之谈,空有其名而无实际之实罢了。
以秦始皇为例,他对于仙术的痴迷程度简直令人咋舌。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他被一些江湖术士所蒙骗,派遣了数千名童男童女,伴随着这些方士一同入海去寻求那虚无缥缈的神仙。这种行为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让无数无辜的孩童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之中。
而汉武帝也同样如此,他为了求得神仙的庇佑,竟然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下嫁给那些卖弄道术、装神弄鬼的江湖术士。当这些术士的所谓‘仙术’并未如他所愿显灵时,汉武帝便残忍地将他们杀害。这些史实无不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神仙之道并非可以随意追求和妄想的。
因此,朕以为,作为一国之君,我们应当以理性和务实的态度来面对世间万物,切勿被这些虚无缥缈的神仙之说所迷惑和误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为国家和百姓谋福利、创未来。”
魏征深沉而恳切地说道:“陛下,神仙之说,究其根本,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幻想与寄托。那些身处贫困之中的人,他们渴望有神仙降临,为他们带来生活的转机,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枷锁;而那些已经拥有富贵之人,则希望神仙能守护他们的财富与地位,使之永恒不衰;至于那些位高权重者,更是妄图通过神仙之力,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然而,在臣看来,百姓心中真正的神仙,其实应当是陛下您。因为您是他们的君主,您的决策与行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福祉与安危。一个能够体贴民情、关爱百姓的君主,自然会得到他们的敬仰与爱戴,成为他们心中的守护神。
同样,陛下心中的神仙,又何尝不是百姓呢?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是君权的来源。只有真正了解百姓的需求与愿望,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着想,陛下才能稳固政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臣认为,百姓与陛下之间,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应当是一体的、相辅相成的。一个真正懂得爱民如子、倾听民声的君主,是不会失去他的江山的;而那些真正拥护君主、心怀国家的百姓,也绝不会轻易背叛他们的君主。历史的长河中,从未听说过哪个爱护百姓的君主最终失去了江山,也从未听说过哪些真心拥护君主的百姓会谋反作乱。”
李世民接着说:“爱卿所言极是,朕对此深感赞同!正如古人所比喻的那样,‘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这意味着君主的德行与治理方式,如同容器的形状,而百姓则如同水,他们会根据容器的形状来流动,君主的行为直接塑造了社会的风气。尧舜两位圣王以仁义之道治理天下,百姓自然跟随他们行善积德;反观桀纣这样的暴君,以残暴手段统治,百姓也只能无奈地随波逐流,陷入作恶的深渊。这充分说明了‘上之所好,下必从之’的道理。
回顾历史,梁武帝父子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们过度崇尚浮华,沉迷于释迦牟尼和老子的教义,以至于忽略了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疾苦。梁武帝晚年,更是经常到同泰寺为百官讲解佛经,场面虽庄重,但百官却穿着华丽,大帽高靴,乘车跟随,整日谈论着虚无缥缈的苦空之道,对国家的军机国务和典章制度却置若罔闻。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长久安宁呢?
果然,当侯景率兵攻向京城时,那些平时只知谈论佛法的百官,竟然连骑马都不会,只能狼狈不堪地徒步逃跑,许多人死在了逃亡的路上。最终,梁武帝和简文帝都被侯景囚禁逼死,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同样地,梁孝元帝在江陵被万纽于谨领兵包围时,还在不断地讲《老子》,百官穿着军服听讲,这样的场景看似庄严,实则荒诞不经。未过多久,江陵城就被攻陷了,君臣都被囚禁。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对此发出了深沉的叹息:‘宰相把战争当做小孩游戏,官吏把清谈当做朝政策略。’这些历史教训,足以让我们深刻反思。
因此,朕深知作为一个君主的责任与担当。朕喜欢唐尧、虞舜的法则,周公、孔子的教谕,这些先贤的智慧如同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翅膀一样,是朕治理国家的根本。一旦失去了这些法则和教谕的指引,国家就会像失去了灵魂的躯壳一样,无法长久地存活下去。所以,朕必须时刻铭记这些历史教训,以身作则、爱护百姓,努力成为一个值得百姓信赖和敬仰的君主。”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