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魏征附和李世民 王珪谏言唐太宗

换源:

  李世民又对房玄龄说:“人生在世,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立身行事、治国理政的基石。昔日因天下战乱频仍,朕不得不东征西讨,亲自率军,穿梭于烽火连天之间,无暇他顾,更难以静下心来深入研读那些典籍。然而,如今国家已经一统,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朕虽然身居九五之尊,但深知学问的重要性,更应当勤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见识。

朕明白,即便身为君王,也不能脱离学问的滋养。或许朕不能如往昔那般手不释卷,但朕可以命人诵读经典,聆听圣贤的教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因为,政治的教化、君臣父子的人伦常理,以及治国理政的智慧,皆深藏于这些书籍之中,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领悟。

古人云:‘不学无术,如面壁而立,茫然无措。’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问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没有学问的滋养,人就会像面对墙壁而立,既看不到前方的道路,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只会在迷茫和困惑中徘徊。朕回首往昔,发现自己曾经的言行中多有不当之处,这正是因为朕在学问上的修养还不够深厚。

因此,朕决定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问水平。朕相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房玄龄听完李世民的话,深感敬佩,连忙说道:“陛下有如此尚学之心,真是天下之幸啊!陛下率先垂范,必将引领天下士子勤学不辍,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才。”

李世民又说:“朕始终认为,贪婪之人往往难以领悟爱惜财物之真谛。试想那些身居五品以上的官员,他们享受着朝廷赋予的高官厚禄,每年领取的俸禄和赏赐已是颇为丰厚。然而,若他们因一时贪念作祟,收受他人贿赂,所得不过是区区数万之财,这相比于他们已有的财富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但一旦东窗事发,等待他们的将是革职查办、身败名裂的严惩,甚至可能累及家族。这种因一时的贪念而付出巨大代价的行为,又岂能算作是爱惜钱财呢?

回望历史,鲁国丞相公仪休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虽极爱食鱼,却从不接受他人进献之鱼。他深知,一旦接受了贿赂,便会失去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最终可能因贪欲而身败名裂,再也无法安心享受鱼之美味。正因如此,他才能始终保持清廉之名,长久地品味鱼之鲜美。

反之,若君王贪婪无度,国家必将陷入混乱与衰败之中。因为君王的贪婪会滋生腐败,导致朝纲不振、民不聊生。同样地,臣子若贪婪成性,也必将命丧黄泉、遗臭万年。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诗经》有云:‘大风迅猛吹袭,贪心之人败坏家族。’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贪婪的危害。想当年,秦惠王欲攻打蜀国,却因对蜀国道路不熟而犯难。于是,他心生一计,命人雕刻出五头石牛,并在其后放置金子作为诱饵。蜀国人见状,误以为这些石牛能产出金子,便不惜重金雇佣五个大力士将石牛拖回蜀国。如此一来,秦军便顺利地开辟了通往蜀国的道路,随后大军跟进,一举灭掉了蜀国。这个例子中,蜀王的贪婪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再观汉代大司农田延年,他因收受贿赂三千万而事发,最终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他的贪婪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也给家族带来了无尽的耻辱和悲痛。这些历史教训都深刻地告诉我们,贪婪是万恶之源,必须时刻警惕并引以为戒。

因此,朕如今以蜀王为鉴,希望你们也能将田延年视为前车之鉴。作为朝廷重臣,你们更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原则,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只有这样,才能为朝廷尽忠职守、为百姓谋福祉。”

魏征感叹:“贪欲的确是罪恶之源啊!”

魏征又说:“臣近日听闻,有诸多都督、刺史,为博取一时声名,竟嫌弃本地贡赋不够精美,擅自越境至他处搜求珍奇,以此作为进献之物,此风日盛,渐成陋习。此等行为,非但劳民伤财,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更是有违朝廷设立贡赋制度之初衷。贡赋本为彰显地方特色,维系中央与地方之联系,而今却沦为某些官员争奇斗艳之工具,实属本末倒置。

臣以为,陛下应明令禁止此类行为,严申贡赋之规,强调以本地物产为主,注重实用与适度,避免奢华浪费之风。同时,对于违令者,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从而端正风气,使贡赋回归其本应有的意义。”

李世民点头称善。

“来人,上酒,朕要与众卿饮一杯!”李世民高兴地叫人端酒。

不一会儿,酒端了上来,一名女子为李世民斟酒。

王珪仔细打量此女子后,对李世民说:“陛下,此女可是庐江王的爱妾?”

李世民说:“正是,庐江王杀害了她原来的丈夫,强抢了她,庐江王已死,朕救了她,让她来到了宫中!”

王珪说:“陛下,您认为庐江王夺取她,对或不对?”

李世民说:“哪有杀人夺妻之理,自然是不对的!”

王珪说:“臣在研读古籍时,曾深入阅读过《管子》一书。书中记载了一则关于齐桓公与郭国百姓的对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行至郭国,关切地询问当地百姓,郭国为何会走向灭亡。百姓直言不讳地答道:‘因为我们的国君喜欢好人,却厌恶坏人。’齐桓公听后,面露疑惑之色,反问道:‘喜好善人、厌恶恶人,这难道不是一位明君应有的作为吗?为何反而会导致国家灭亡呢?’百姓听后,进一步解释道:‘国君虽然喜好善人,但却没有将他们置于重要的位置上加以重用;虽然厌恶恶人,却没有坚决地将他们远离或惩治,如此一来,国家自然难以治理,最终走向了灭亡。’

臣以为,这则故事对我们今日之朝政亦有着深刻的启示。如今,在陛下身边侍奉的臣子中,亦不乏有人其行为与郭国国君有着相似之处。若陛下对庐江王昔日之行为持肯定态度,或未能及时察觉并纠正其错误,那么,此类行为便有可能在朝中滋生蔓延,形成不良风气,进而影响国家的治理与安定。

因此,臣斗胆进言,望陛下能以此为鉴,明辨忠奸,重用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贤能之士,而将那些心怀不轨、图谋不轨的奸佞之人坚决地远离或惩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朝政清明,国家长治久安。”

李世民听后,称赞王珪,并命人将女子送还给了她的亲人。

李世民转头看向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问:“朕的一言一行你都会记录下来吗?”

杜正伦道:“君王之言行举止,皆具有深远之影响,故而需一一记录在起居注里,以供后世借鉴与评判。臣有幸担任兼修起居注之职,自当秉持公正无私之心,尽职尽责地做好这一工作。

臣深知,起居注所记载的,不仅仅是君王日常之琐事,更是关乎国家兴衰、百姓福祉的大事。因此,若陛下有任何一言一行,违背了常理与道义,臣都必将如实记录,不敢有丝毫隐瞒。因为这样的言行,不仅会对当今之百姓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更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污点,损害陛下千秋万代之圣德。

臣斗胆进言,望陛下在言行之前,能三思而后行,以道德为准则,以百姓为念,以国家为重。如此,则起居注中所载,皆为陛下之英明决策与高尚品德,将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敬仰。”

李世民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帛一百段。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