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李世民问政王珪 太宗嘱托房玄龄

换源:

  李世民又向王珪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何近代以来的帝王与大臣,在治理国家的层面上,大多数都难以达到古人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呢?”

王珪沉思片刻后,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古时的帝王,他们大多秉持着清净无为的治国理念,深知百姓乃是国家之基石,因此总是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治国理政,注重顺应自然规律,不轻易干扰民生,使得国家能够在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发展。

然而,到了近代,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君主开始过分追求个人的权势和享乐,为了满足私欲,不惜以牺牲百姓的利益为代价。同时,他们在选拔大臣时,也往往更看重个人的忠诚和服从,而忽视了其学识和品德。这样一来,朝廷中便鲜有饱读诗书、温文尔雅之士,国家的治理水平自然也就难以提升。

回顾汉代,那时的宰相们无一不是精通经典、学识渊博之人。他们在遇到国家大事时,总能引经据典,以古训为鉴,作出明智而果断的决策。正因如此,那时的社会风气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也得以在长时间的太平中繁荣发展。

然而,到了近代,人们似乎过于崇尚武功和权势,而忽视了儒术的重要性。国家的治理开始更多地依赖严刑峻法,而儒家的仁政思想则被逐渐边缘化。这样一来,不仅儒术日渐衰落,淳朴的民风也随之荡然无存。臣以为,这或许就是近代帝王大臣治国多不及古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世民听后深有感触,仿佛找到了治国之道的真谛。自此以后,他更加注重选拔那些既精通儒学又懂得治国之理的官员,让他们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世民又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本原与根源所在。国家的稳固与繁荣,其根本在于民众;而民众的生存与发展,又紧密地系于衣食之基本需求。因此,农耕与桑织这两项关乎民生大计的活动,必须顺应天时,按时而动,此乃维系民众生计之根本所在。

作为君主,不轻易兴师动众,不肆意打扰民众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方能真正地守护住这个根本,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试想一下,如果国家岁岁征战不休,营造工程接连不断,却又妄图不违背农时,不损害农业生产,这岂不是如同缘木求鱼,根本无法实现吗?”

王珪闻言,恭敬地回答道:“陛下所论,深刻而透彻,实乃治国安邦之真谛。昔日秦皇汉武,虽为一时之雄主,然其外则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内则广筑宫室,劳民伤财,终致民力疲敝,国家动荡不安,祸乱丛生。难道说他们就不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让百姓安居乐业吗?实则不然,只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领悟到安民之道,未能把握住治国之根本。

隋朝灭亡的惨痛教训,至今仍历历在目,其留下的种种弊端与问题,皆由陛下亲自承担并致力于解决。陛下若能以此为鉴,知过而改,革除旧弊,创立新制,起初或许还觉得比较容易;然而,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却绝非易事。臣愿陛下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警醒与敬畏之心,不因一时的困难与挫折而动摇,以确保国家能够善始善终,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李世民颔首赞同,缓缓言道:“卿之所言,深中肯綮,实乃至理名言!百姓与国家的命运走向,在很大程度上都系于君主一念之间。君主若能秉持仁政,与民休养,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那么百姓自然会心生欢欣,国家亦将随之昌盛;而若君主贪欲无度,滥用民力,不顾百姓死活,那么百姓的生活必将陷入无尽的困苦与灾难之中,国家亦将动荡不安。

这也正是朕时刻提醒自己,不敢有丝毫放纵私欲之念,而常常自我克制、自我警戒的缘由所在啊!朕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必须时刻以百姓为重,以国家大局为重,方能不负天地之重托,不负百姓之期望。”

二月,李世民对房玄龄等人语重心长地说道:“诸位爱卿,处理国家政务,纷繁复杂,但其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原则,莫过于大公无私。一个领导者,若能秉持此道,方能真正赢得人心,稳固国本。

回想往昔,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诸葛亮在治国理政中,曾将廖立、李严二人流放至偏远的南夷之地。然而,令人动容的是,当诸葛亮不幸离世时,廖立深感悲痛,李严更是哀伤过度以致离世。试想,若非诸葛亮一生大公无私,公正严明,又怎能赢得如此深厚的臣子之情,让他们在诸葛亮去世后仍怀有如此深切的哀思呢?

再如隋朝时期的名相高颎,他身为隋朝丞相,一心为国,公正无私,对治国之道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可以说,隋朝的兴衰存亡,与高颎的作为息息相关。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为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朕今日提及这些往事,并非只是为了缅怀先贤,更是希望诸位爱卿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朕既然一心仰慕前代的明君圣主,你们作为朕的股肱之臣,也不可不效法前代的贤相,以大公无私之心,共同治理好我们的国家。如此,方能不负皇天之托,不负百姓之望,共创大唐之盛世!”

众臣听后,皆点头称是。

李世民继续说道:“世人都言君主之位,至为尊贵,仿佛可以无所畏惧,恣意妄为。然而,朕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朕深知,身为帝王,上需敬畏皇天之监督,那是冥冥中对于世间万物的审视与裁决;下则需警惕群臣及万民之注视,他们的目光如同明镜,映照出朕的一言一行。因此,朕每日里都怀着一份兢兢业业之心,处理国事,唯恐自己的行为有丝毫偏差,有违天意,更怕辜负了天下百姓对于朕的殷切期望。”

魏征听后,开口说道:“陛下此言,实乃治世之要旨。愿陛下能够慎始慎终,始终如一地秉持这份敬畏之心,那么大唐的江山社稷,必将更加稳固,百姓的生活也将更加安康。”

李世民闻言,微微颔首,又谈到了治理国家的核心问题:“治理国家,关键在于选拔合适之才。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倘若用人不当,国家的繁荣便如同无源之水,难以长久维系。因此,朕在选拔人才时,始终坚持以德行与学识为基石,力求选拔出那些既有高尚品德,又具备深厚学识的人才,来共同治理国家。”

王珪开口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子若才疏学浅,无法铭记先贤之教诲,又怎能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呢?昔日汉昭帝时,有人假冒卫太子,引得数万民众围观,朝廷上下一时手足无措。而大臣隽不疑却能够援引古例,果断地将假冒者擒获。汉昭帝对此大为赞赏,称赞道:‘公卿大臣之位,需由精通经术、深谙古义之士担任,绝非那些只知迎合上司、缺乏真才实学的庸俗之吏所能比拟。’由此可见,选拔人才之重要,实乃关乎国家兴衰之大事啊。”

李世民闻言,深表赞同,道:“卿之所言,实乃至理名言。”

三月初一,日食发生在娄宿的十一度位置,太卜认为这预示着大臣们可能会有忧虑。

初五,大理寺少卿胡演进呈每月囚禁的罪犯名簿。

李世民说:“朕曾听魏征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听张玄素讲过凡是君主独断专行,往往会因个人好恶做错事,所以,以后凡被判死罪者,需三省四品以上官员讨论一致后再行定罪。”

下达命令后,李世民命胡演带罪犯入殿。

李世民见罪犯中竟然有岐州刺史郑善果,李世民对胡演说:“郑善果选举不公,虽然有罪,毕竟官衔不低,怎能让他与其他囚犯同列。从现在起三品以上官员犯法,不必带来殿前过目,只让他们在太极宫承天门外东西朝堂听候处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