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邓州刺史陈君宾上报邓州没有爆发饥荒,并请求李世民允许附近州县百姓可以到邓州乞食。
李世民听后,甚是诧异,问:“邓州粮食够用吗?”
陈君宾说:“邓州有大量存粮,自从臣去年担任刺史以后,臣便屯起了粮仓,以备不时之需,另外,经过一年的恢复生产,邓州粮食产量比以前也多了很多。”
李世民于是立即下令,允许蒲州、虞州等地的百姓前往邓州乞食。
不久之后,李世民颁布《劳邓州刺史陈君宾诏》说:“朕自登基以来,常怀忧民之心,念及隋朝末年,战乱连绵,毒害苍生,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几至种族灭绝之境。州郡之间,人口凋零,十室九空,田野荒芜,朕心忧焚,日夜难安。故朕勤政爱民,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唯愿天下苍生皆得安康。
朕深知,水旱之灾,乃天地之常数,然百姓无辜,每遭此难,朕必痛心疾首。见百姓流离失所,失所无依,朕皆抚心自问,责己德行浅薄,未能使百姓免于饥寒。因此,朕倾尽国库,广施赈济,誓不让一人因饥馑而绝食,以免朕心之疚。
去年,关内六州及蒲、虞、陕、鼎等州又遭大旱,庄稼无收,粮储匮乏。朕念及百姓疾苦,特令百姓分房就食,共度时艰。而邓州刺史陈君宾,深体朕意,忧民所忧,急民所急,对前来觅食之百姓,皆能相容相恤,无有怨言。百姓归时,不仅得有余粮以续命,更有布帛相赠以表谢意。此情此景,朕甚感欣慰,特颁此诏,以彰其功。
陈君宾在任期间,安置户口,调配官员,皆得其宜。他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朕特命考核官员,将其列为功劳最大者,以示嘉奖。同时,朕已命主管官员免除邓州今年之赋税,以奖其养活百姓、不使其失财失产之功。
此举之善,不仅在于使百姓知水旱无常,彼此相恤相养,不畏凶年;更在于倡礼让之风,使百姓轻财重义,四海之内,士庶如兄弟般相亲相爱。如此政化,朕复何忧?愿天下苍生皆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后来,在旱灾结束后,陈君宾被任命为太府少卿。
不久,天降甘霖,百姓纷纷称颂。
月底,李世民巡查京畿,发现有很多尸骸暴露于野,甚是痛心。
四月初三,李世民颁布诏书说:“昔者隋朝运数已尽,天下大乱,群凶蜂起,战乱频仍,饥馑相连,以致血流成河,尸骨遍野,人间惨状,触目惊心。朕昔年行军打仗,遍历山川,所至之处,皆见百姓流离,生灵涂炭,心中之痛,难以言表。
自朕承受天命,登基为帝以来,常怀哀矜之心,思欲拯济苍生,虽德不及姬文王之万一,然深情厚意,实欲掩埋尸骨,以慰亡灵。今特颁此诏,命天下州县,凡有暴露骸骨之处,皆应令当地官府迅速收敛埋葬,务使逝者得以安息,以符朕之深意。
朕知此事艰巨,然朕心所系,唯愿天下苍生皆得安宁,不愿再见此等惨状。尔等官员,当体朕之心,勉力行之,勿使朕有遗憾。如此,则朕心甚慰,天下亦将归于太平矣。”
突厥内乱仍在继续,颉利可汗攻打突利可汗。
十一日,突利派人向大唐求援,李世民对群臣说:“朕与突利结为兄弟,他有急难我不能不救。然而颉利可汗也与我们订有盟约,怎么办呢?”
兵部尚书杜如晦说:“突厥向来不守信用,如今我们如果不趁机攻打他们,恐怕会成为祸患的。”
李世民说:“再等等!命令李靖等人做好准备,随时听朕命令讨伐颉利可汗。”然后,李世民又命周绍范前往并州防备突厥。
十二日,李世民召见右领军将军薛万淑。
李世民说:“听闻你和丹族首领贪没折交情很深是吗?”
薛万淑小声地说:“确有其事!”
李世民说:“朕打算让你去联络一下贪没折,希望你能劝导他投降。”
薛万淑立刻说:“东突厥的灭忙即将到来,颉利可汗已经众叛亲离,契丹族恐怕早有归降之意,陛下将此事交给臣,是想让臣建功啊!臣定不辱使命!”
十三日,薛万淑前往契丹部落,奚、霫、室韦等十几个部落首领听闻薛万淑到来,立即表达归降之意。
二十日,契丹族正式归降唐朝,此举标志着北方边疆局势的又一重大转折。与此同时,突厥颉利可汗派遣使臣抵达长安,希望以梁师都作为交换条件,赎回已归顺唐朝的契丹部族。
面对突厥使臣的这一要求,李世民毅然对突厥使臣说道:“契丹与我大唐,虽种族有异,然其今来归顺,乃顺应天命,彰显大唐之德。尔等突厥,有何理由讨还?至于梁师都,此人本为中原汉人,却背弃祖宗,侵占我大唐疆土,欺压我大唐百姓,实乃国之大贼。突厥非但不加讨伐,反而接纳庇护,此等行径,已悖逆天道。我大唐兴兵讨伐梁师都,乃正义之举,尔等却屡屡出兵相援,实乃助纣为虐。梁师都之灭亡,指日可待,即便一时未能除尽,我大唐亦绝不会以归降之契丹百姓作为交换条件。”
不久后,李世民命令梁师都归降。梁师都不从,李世民派夏州都督府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讨伐梁师都,又用离间计离间梁师都君臣,梁师都部将李正宝等人暗中联络唐朝,准备与唐军里应外合。见时机已到,李世民派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兵进攻。
唐军来到朔方城下,诸将看到朔方城地势险固,都面露怯色。薛万均对他们说:“城中缺乏生气,鼓声不振,这是破亡的征兆,平定就在旦夕之间,诸军不要担忧。”
在薛万均鼓舞下,唐军奋勇攻城,很快,朔方城破。柴绍命刘旻、刘兰成据守朔方东城进逼梁氏。梁师都急忙请求突厥帮助,突厥兵至,遭到柴绍等人伏击。
二十六日,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杀死梁师都,献城投降,李世民任命梁洛仁为右骁卫将军、朔方郡公,唐朝以梁师都地建夏州,从此,隋末反王全部肃清。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啊!”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皆来祝贺。
李世民对众人说:“朕曾经说过,十年之内必灭突厥,看来,那一天很快就要到来了!”
“陛下,太常寺少卿祖孝孙求见!”内侍说。
“宣!”李世民说。
“臣祖孝孙不辱使命,修成了《唐雅乐》,总共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请陛下御览!”
“好,先放这吧,择日,朕与百官共同商议之后再全面推行。”
“臣告退!”
五月,李世民与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谈论政事。
李世民说道:“天下之大,若没有了君主来引领与管辖,便会陷入无尽的混乱与纷争之中,正因如此,我们才设立了君主之位,以使其能够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然而,君主一人之力毕竟有限,无法独自完成这宏大的治理任务,因此,他必须依靠贤良之士的辅助,共同来治理这个天下。
朕今日统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抚养着万千百姓,心中时刻怀揣着弘扬君主之道、安定百姓生活的崇高理想。回顾历史,隋朝之君主,因忽视百姓疾苦,导致君臣之道失守,百姓心生背叛,国家最终走向了灭亡。那些曾经的公卿贵臣,他们的尸骨暴露在原野之上,其恶行更是遗毒百姓,灾祸也因此降临到了他们自身。每当朕想到这些历史的教训,便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正因如此,朕时刻警醒自己,学习古人的治国之道,不敢有丝毫的放纵与懈怠。朕与你们一同勤勉政事,不图安逸享乐,只是希望能够竭尽全力地治理好这个天下,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就需要君臣之间能够相互体谅、坦诚相待。无论是好的建议还是批评指正,都请你们毫无保留地告诉朕,让朕能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朕也深知,公卿以下的大臣们,有时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直言进谏。因此,朕决定,中书令、侍中等重臣,可以在朝堂之上直接受理百姓的诉讼。百姓们若有要事陈奏,也都可以密封后呈上,朕定会亲自审阅,绝不遗漏。”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