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儿打算明日举办宴会,请您也出席!”李世民说。
“好,好,好!”李渊欣然答应。
次日,李世民召王公贵胄至凌烟阁。
“父亲,请和儿臣同坐!”李世民邀请李渊共坐龙椅。
李渊看着跪倒的众人满脸的欣喜,深受感染,说:“来人,取琵琶来,我要弹奏一曲!”
琵琶取来,李渊抱起琵琶尽情弹唱,舞姬翩翩起舞,一派和谐景象。
宴会结束,李世民陪同李渊回到大安宫,路上二人聊了很多。李渊说:“二郎啊,有空多来父亲这里坐坐,你可是很久都没来了!”
李世民说:“儿臣谨记,定会时常来看望您!”
李渊又说:“小时候,看相的人认为你有圣人之相,如今真应验了!”
李世民说:“这多亏了父亲的教诲!”
李渊说:“我没教导你什么,这一切都是靠你努力获得的,我不如你啊!”
听完李渊的话,见李世民并不答话,李渊又说:“回去吧,朕要休息了!”
李世民退出了大安宫,一路上他想了很多。
月底,李世民下诏于洛阳兴建乾元殿,以备天子巡游四方时休憩之用。
张玄素恳切地向李世民进言道:“陛下您智谋深远,行事果断,凡所决策,皆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您所颁布的每一道诏令,无不圆满达成,深得民心;您所期望的每一件事情,亦皆随心所至,顺利实现。您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引领着大唐走向繁荣与昌盛,诚为天下万民之主的典范。
然而,臣下有一言,虽可能逆耳,却关乎国家之兴衰,不得不斗胆进谏。昔日秦始皇初登帝位,一统六国,威震四方,欲借灭周之余威,平六国之势,图谋建立千秋万代的基业。然而,到了秦二世之时,国家却迅速走向了覆灭。这其中的缘由,并非是因为秦朝的武力不够强大,也并非是因为秦朝的制度不够完备,而是因为父子二人贪欲无度,逆天而行,残害苍生,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由此观之,治理天下者,并非仅仅依靠武力就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也并非盲目信奉神灵就能保佑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唯有倡导节俭之风,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君主勤勉不懈,励精图治,方能确保江山永固,国泰民安。
如今,国家虽然初步安定下来,但历经战乱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陛下作为一国之君,应当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以礼治国。然而,洛阳的宫室尚未完备,若此时遽然兴修,加之群臣出镇边疆,需要营建官邸,工程浩繁,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刚刚从战争的苦难中挣脱出来,若再加重他们的负担,必将导致民力疲敝,怨声载道。这是其一不可建之由也。
再者,陛下平定东都之时,曾亲眼目睹隋宫的奢靡之风,毅然下令拆毁,此举震动天下,万民敬仰。陛下以节俭为本,反对奢靡之风,实乃天下万民之福。然而,如今若又复蹈隋宫之覆辙,大兴土木,建造奢华的宫殿,岂不是违背了陛下初衷?此其二不可为也。
又闻陛下有巡幸洛阳之意,然此事并非急切之事,若贸然行之,必将耗费大量国帑,劳民伤财,殊为不智。国家新建,府库尚未充实,百姓尚未富足,此时若再大兴土木,两都并立,必将加重百姓的负担。民力已疲,若再加重役,必将激起民怨,此其三不可建之因也。
臣下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以国家大局为重,以百姓福祉为念,勿使节俭之风毁于一旦,勿使国家重蹈隋朝覆辙。
且百姓在经历连绵战乱之后,生计尤为艰难,生活困顿不堪。陛下虽然广施恩泽,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使得民生稍有起色,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之困境,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三五年间,实难以期望百姓能够完全康复,重拾家园,重建生活。若此时再强加于百姓兴建东都洛阳之重任,无疑是强人所难,雪上加霜,只会让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生活更加困苦,此其四不可为也。
回顾历史长河,汉高祖刘邦初时亦有定都洛阳之意,然谋士娄敬力陈其弊,指出洛阳地势平坦,四战之地,非用武之国,劝其定都关中。高祖从善如流,即日西行,定都长安。盖因关中之地,沃野千里,乃天下之中枢,贡赋所出,且四周有山河之险,易于防守,实为建都之理想所在。今愿陛下能以前车之鉴为镜,体恤民情,革除浇漓奢侈之风,以节俭为本,务求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治国之日尚浅,风俗尚未淳厚,凡事宜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岂可轻举妄动,于洛阳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遗笑千古,岂不让古人笑之不智?此其五不可为也。
臣尝闻隋炀帝时建造宫殿,选材极为精细,木材多来自豫章、桂林、衡阳等遥远之地。一柱之运,需两千人牵引,沿途开山架桥,掘沟填坑,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轮轴更需用生铁铸就,以防木轮摩擦生火,难以前行。粗略估算,一柱之费,已耗资数十万金之巨,其余费用更是浩如烟海,难以胜数。如此奢靡之风,实乃国家之祸,百姓之灾。
又闻秦时阿房宫成,秦人心离,二世而亡;楚时章华宫就,楚民怨起,国力日衰;隋时乾元宫竣,隋亦随之而亡。此皆因宫殿之建,耗资巨大,民力疲敝,终至国家衰败,百姓流离。况今国家之政,虽较隋时有所改善,但仍需励精图治,以求更进。国家方从凋敝中兴起,百姓方从苦难中挣脱,若再役使百姓,耗财伤力,恐将重蹈覆辙,步隋之后尘。以此观之,吾等若轻率行事,大兴土木,恐较隋炀帝更为不智,遗祸无穷。
臣恳请陛下深思熟虑此事,勿为一时之念,而忘国家之长远大计;勿为一己之私,而弃百姓之生死于不顾。勿使后世之人笑吾辈之愚昧短视,勿让国家重蹈历史之覆辙。则国家幸甚!百姓幸甚!天下幸甚!”
李世民凝视着张玄素,诚挚地问道:“卿观朕之行,与隋炀帝相较,乃至与夏桀、商纣之暴政相比,如何?朕治理天下,可有疏漏之处,以至于恐步其后尘,重蹈覆辙?”
张玄素毅然决然地回答道:“陛下,若此座宫殿竣工之日,只恐陛下亦难逃桀、纣、炀之覆灭命运。国家初定,百姓亟待安定,此时大兴土木,无疑会加重民众负担,引发民怨。历史教训昭然若揭,望陛下能以此为戒,勿使国家重蹈覆辙。”
李世民听后,沉吟良久。随后,他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朕未曾深思熟虑,竟至于此,此乃朕之大错,朕之失职。朕本意欲造福苍生,却险些将国家推向深渊,真是追悔莫及。”
言毕,李世民望向房玄龄,道:“玄龄,你且细阅玄素之奏章,其中关于洛阳宫殿之事,务必停止建造。今后,我朝行事当遵循天理,顺应民心,以百姓为重,切勿再行劳民伤财之举。即便露天而治,又有何妨?那些因修建宫殿而产生的沉重赋役,即刻废止,不得再征。要知道,位卑者敢于直言于高位,历来难得。玄素之忠直无私,敢于进谏,实乃国家之幸。那些唯唯诺诺、随波逐流之辈,岂能与之相提并论?朕决定赏赐玄素绢帛二百匹,以彰其忠直,让天下人知晓,我朝广开言路,求贤若渴。”
听闻此事,魏征亦是心生感慨。他深知张玄素的忠言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更明白李世民的英明决断对于国家的深远意义。他长叹一声,说道:“张公之言,真乃掷地金声,振聋发聩。其忠直之举,堪称仁义之士。其对于国家、百姓的福祉,积极影响,实乃不可估量,不可限量啊!陛下能纳谏如流,此乃国家之大幸,百姓之大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