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太宗怒斥颉利 萧瑀弹劾李靖

换源:

  四月初三,李靖、李世绩等人把颉利可汗押送到长安,并向太庙祭告。李世民来到顺天楼,百姓们都涌来观看。

李世民直视着阶下的颉利可汗,厉声道:“你犯下的罪孽,可谓罄竹难书。今日,朕便一一列举,让你心服口服。你有五大罪状,每一条都足以让你身首异处。

昔日,你父之国遭遇倾覆,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幸得隋朝伸出援手,给予庇护,你父才得以保全性命,延续突厥之血脉。然而,当隋朝遭遇危难,风雨飘摇之时,你突厥非但未念及旧恩,伸出援手,反而坐视其覆灭,甚至暗中落井下石。此等忘恩负义之行,实乃天理所不容,此为你第一项罪名。

突厥与我大唐接壤为邻,本应和睦共处,共谋发展。然而,你却屡次违背盟约,兴兵犯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我边境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此等背信弃义之举,实乃人神共愤,此为你第二项罪名。

你部连年征战不休,四处扩张势力范围。致使诸多附属部落不堪重负,心生怨怼,纷纷离心离德。此等穷兵黩武之策,实乃自掘坟墓,此为你第三项罪名。

你更屡屡派遣兵马,掠夺我大唐百姓,践踏田亩稼穑。致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此等残暴不仁之行,实乃天理难容,此为你第四项罪名。

及至和亲之约既定,你本应遵守盟誓,与我大唐和睦相处。然而,你却背信弃义,潜逃而去。此等出尔反尔之举,实乃小人行径,此为你第五项罪名。

按此五罪,朕若要诛杀你,确有充分的理由,且师出有名。但念及昔日渭水之盟的情谊,以及天下苍生的安危,朕决定宽恕你这一次,不予追究。”

于是,李世民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归还了他的家属,让他们一家住在使馆中,供给他们日常的生活用度。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全城百姓跪地山呼万岁。

很多大臣也纷纷请求李世民修建宫殿以招待外国使臣和彰显大唐的威仪,同时也可用来日常观赏、游玩。

李世民道:“以华丽装饰宫殿,游赏池台楼阁,此等事虽为帝王所乐,尽享天下之美,彰显皇权威仪,然而这却并非百姓所期望的。帝王欲行此乐,乃为个人之享乐;百姓不欲此,实因这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劳役与负担。孔子曾言:‘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劳民伤财、导致国家衰亡的弊端之事,实在不能强加到百姓的头上,让他们承受这不应有的苦难。朕虽贵为君主,富有四海,每一件事都可以由朕随心所欲地做出决定,然而朕深知,身为帝王,更应有道,需以天下苍生为重。假如朕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凡是百姓不希望、不愿意的事情,朕都一定能顺应民心,不为之,如此方能成就千秋伟业,使国家长治久安。”

魏征听后,拱手进谏道:“陛下勤政爱民,能为了顺应百姓的要求而严格约束自己,实乃社稷之福,百姓之幸。臣曾闻古语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陛下能从中汲取智慧,以史为鉴,实为明智之举。隋炀帝喜好奢侈,贪得无厌,主管官员一旦有大工程,稍有不满意之处,便会动用严刑峻法,以威逼百姓。上行下效,下级官员为了讨好上级,更是百般奉承,极尽奢华之能事,长此以往,国家焉能不亡?这不仅史书中有明确记载,陛下亲政以来,也亲眼目睹过隋朝的覆灭。隋炀帝暴虐无道,所以陛下才能顺应天命,取代其而治之。然而,陛下若能从中深刻汲取教训,时刻警醒自己,以后的国家形势,定会比现在更加昌盛。反之,如果陛下不知足,贪图享乐,那么国家的事情就会比这更加严重,甚至步入隋朝的后尘。”

李世民说:“爱卿说的极是!”

次日,李世民下令重修渭河浮桥,并带领高士廉、房玄龄、周绍范、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前往。

来到渭河浮桥,尉迟敬德问:“陛下,您怎么想到这来了?”

长孙无忌抢先一步开口说:“当年陛下忍辱负重,同颉利可汗在此签下城下之盟,今日,颉利可汗已成为陛下的俘虏,当然要来到这里以示纪念。”

高士廉、房玄龄等人也点头赞同,并说:“我大唐终于替中原王朝洗刷了耻辱!”

李世民说:“当年朕在这里,憋了一肚子气,眼前美景根本无心留恋,相信你们当时的心情也和朕一样。所以,今日,朕特意叫你们前来,一同领略这大好河山。”

众人连连点头称是。

面对眼前美景,李世民立即赋诗《赋得浮桥》一首,诗中说:“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

李世民通过描写渭水附近和谐的景象,表示着如今的大唐已不再是被突厥肆意凌辱的大唐,而是强盛的大唐、充满生机的大唐。

房玄龄对李世民说:“陛下,东突厥虽然被灭,但我大唐也战死了不少将士,请陛下能够为他们立碑,以彰其功。”

李世民说:“是啊!朕不能忘记他们,大唐不能忘记他们,大唐的百姓更不能忘记他们。玄龄,你回宫后传朕旨意,命朱子奢撰文,虞世南书丹,于昭仁寺立碑纪念,让他们的英灵和随朕讨伐薛举时阵亡的将士一起受到缅怀吧!”

众人回京后,来京的西域各国使臣及宾服的突厥各部共同商议,并上书奉李世民为天可汗,请李世民派官员管理自己的国家。

李世民坚决推辞,众人皆跪请李世民接受封号。东部新罗、日本等国听说后,也遣使来大唐,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等。

四月底,各地纷纷上报夏麦丰收,群臣齐贺。

李世民高兴地说:“前代的帝王把麒麟、凤凰、乌龟、龙视为吉祥的征兆,而朕则认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关河宁定、百姓富足才是最大的吉祥!”

一日,李世民召集臣属,问:“李靖等人立了大功,该如何封赏?”

萧瑀、权万纪出班,说:“陛下,臣等弹劾李靖,李靖治军不严,纵容手下抢夺突厥金银财宝,又抗旨不遵,该罚!”

李世民命人宣李靖入朝,当堂对峙。

李世民说:“朕听闻你纵容士兵抢了颉利可汗牙帐中的宝贝,可有此事?”

李靖说:“确有此事!”

李世民问:“你可知罪?”

“臣不知罪!”

“大胆!”李世民愤怒地拍了拍桌子说。

李靖说:“士兵奋勇杀敌,理应受赏,臣不过是替陛下把财物分给了将士,臣听闻陛下还是秦王时,每当征战,缴获财物都是分给将士,臣不过是效仿陛下!”

李世民又说:“所以你就私自允许他们抢劫了?”

李靖说:“陛下,臣对他们说,是陛下允许的!”

萧瑀等人听说是李世民允许的,大骂:“李靖,你的意思是陛下纵容士兵抢劫?”

李靖不慌不忙地说:“臣不是这个意思,臣只是说陛下将此次征战所得全部分给将士,如果萧大人想替陛下要回,就请陛下下诏收回众人所得!”

李世民说:“既然已经分下去了,为什么还要收回啊,这件事到此为止。”

萧瑀说:“陛下,他抗旨不遵,陛下明明已经下旨,派唐俭前往东突厥招降,可李靖竟然不遵守您的命令,这是抗旨之罪。”

李靖说:“陛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您常年征战,这个道理您应该最清楚。何况,颉利可汗现已被擒,突厥之患彻底解决,难道这不是更好的结果吗?”

李世民点头表示同意,并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去职后,尚书右仆射职位空缺,左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见识宏远,才略出众,精通政务,文武双全,在艰难险阻中表现出色,处理事务得当,名声远播。朕决定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

萧瑀见李世民袒护李靖,气愤地说:“陛下,如果您执意包庇李靖,臣愿告老还乡!”

李世民见萧瑀竟然威胁自己,于是顺水推舟说:“萧瑀年事已高,即日罢免御史大夫、参议朝政之职,改任秘书监。”萧瑀第三次被罢黜宰相职权。

李世民对李靖说:“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隋朝不予奖赏,因此导致灭亡。朕不想历史重演,所以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封你为左光禄大夫,食邑增至五百户。”

不久后,李世民又赏赐绢二千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