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太宗大赏功臣 群臣议置突厥

换源:

  之后,李世民正式下诏对灭东突厥的功臣及东突厥投降者进行封赏,如李靖封左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李道宗任刑部尚书,张公谨晋封邹国公,外任襄州都督,柴绍迁镇军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薛万彻授统军之职,进爵武安郡公,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侯大将军,执失思力为左领军卫将军、阿史那苏尼失为右卫大将军、怀德郡王,阿史那义节赐名为阿史那忠,授左屯卫将军,迎娶韦贵妃之女定襄县主,袭封薛国公等。

因为执失思力在突厥威望甚高,李世民派其招降浑部、斛萨等部族。

封赏结束后,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安置突厥部众。

朝廷大臣们多认为:“北狄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地区的祸患之源,他们性情彪悍,时常侵犯边境,掠夺财物,给中原百姓带来无尽的苦难。如今幸亏我大唐国力强盛,将他们打败,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我们应当借此机会,将他们全部迁徙到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一带,打散他们的种族部落,让他们在各州县分散居住。再教他们耕田织布,学习中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样一来,就可以逐渐把胡虏转化为农民,让他们融入中原社会,永远使塞北之地空虚无人,再也无法形成威胁。”

中书侍郎颜师古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突厥、铁勒等部落,自古以来便是难以驯服的。他们生活在草原上,以游牧为生,性情剽悍,战斗力强。然而,陛下英明神武,已经使他们臣服于大唐。既然他们已经归顺,我们就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待遇。臣以为,应当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北的地区,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部落组织。我们可以分别设立酋长,统领他们的部落,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为大唐守卫边疆,成为我们抵御外敌的屏障。如此,就可以永远消除北狄的祸患了。”

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突厥虽然号称一个国家,但实际上他们的种族部落是有明显区分的,各有自己的酋长和势力范围。现在,我们应当趁着他们战败离散的机会,让他们各自在本部设置首领,互不相属。这样,即使我们想要保存阿史那氏等突厥贵族的势力,也只能让他们保存自己的本部族而已。国家分裂则力量弱小,容易控制;势力均衡则难以相互吞并消灭。他们各自保全自己,就一定不能与中原王朝相抗衡了。因此,臣建议在定襄设置都护府,作为管辖他们的节度机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都护府来协调各部族之间的关系,防止他们再次联合起来对抗大唐。这是安定边境、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策略。”

夏州都督窦静坚决主张道:“戎狄之性情,犹如禽兽一般,既无法用严苛的刑法来威慑,也难以用崇高的仁义来教化。他们内心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更是难以轻易忘却。因此,若强行将他们迁徙至中原内地,与我大唐百姓杂居,恐怕非但不能带来益处,反而如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很可能故态复萌,再次侵犯我王朝的领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依臣之见,不如趁着他们刚刚战败、士气低落之际,对他们施以出乎意料的恩惠。可以授予他们王侯的称号,以示我大唐的宽容与大度;再以宗室之女许配给他们,通过联姻的方式加深双方的关系;最后,分给他们适量的土地,同时巧妙地拆散他们的部落结构,使其权势削弱、势力分散,从而变得更容易控制。这样一来,他们便会感恩戴德,永远成为我大唐的藩臣,忠心耿耿地保卫边塞,确保边疆的安宁与稳定。”

温彦博则认为:“将戎狄迁徙至兖州、豫州等中原腹地,不仅违背了他们的生活习性,更非存养他们的妥善之法。回顾历史,东汉建武年间曾有过将投降的匈奴安置在边塞附近的先例,此举既保全了他们的部落结构,又顺应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如此做法,不仅充实了空虚之地,更使这些戎狄部落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侵扰。因此,臣以为,效仿东汉旧例,将投降的戎狄安置在边塞附近,才是最为明智的策略。”

魏征则说道:“突厥等戎狄部落,世代以劫掠为生,早已成为百姓的仇敌。如今他们虽被打败,但投降归附之人众多,陛下念及苍生,不忍大开杀戒,此等仁德之心,实乃天下万民之福。然而,若将这些戎狄留在中原内地,恐非长久之计。他们人面兽心,弱小时便乞求归服,一旦势力壮大,便又会蠢蠢欲动,发动叛乱。此乃其本性使然,难以更改。

据臣所知,如今投降的戎狄人数已近十万之众。假以时日,其人口必将迅速繁衍,数量翻倍。届时,他们若联合起来,必将成为我大唐的心腹之患。到那时,再想悔之晚矣。想当年,晋朝初年,各胡族与中原百姓混杂而居,郭钦、江统等贤臣曾多次劝谏武帝,主张将这些胡族赶出塞外,以绝后患。可惜武帝未能采纳其言。结果仅仅过了二十多年,伊水、洛水之间,便已是胡风盛行,皮裘遍地。此乃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啊!”

温彦博又说道:“君王之于万物,正如那浩瀚的天空覆盖着广袤的大地,承载着世间的一切生灵与万物,没有一样是不被其包容与庇护的。如今,突厥在走投无路、陷入绝境之际,选择归附我大唐,这既是他们无奈之下的明智之举,也是上天赋予我大唐的机遇与责任。

孔子曾云:‘有教无类。’意指在教育上不应有贵贱、种族之分,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理,对于突厥等归附的戎狄部落,我们也应秉持这样的胸怀与气度。我们可以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使他们免于死亡与灭绝的厄运;可以赐予他们谋生的产业与土地,让他们得以安居乐业;更可以教导他们礼义之道,使他们逐渐融入中原文化,成为知书达理、遵守法度的百姓。

经过几年的教化与熏陶,这些曾经的戎狄之人,都将逐渐褪去野蛮与粗犷的外衣,披上文明与礼仪的华裳。到那时,他们不仅会成为我们大唐的忠实臣民,更会成为我们共同抵御外敌、守护家园的坚强力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拔其中的酋长与首领,让他们入朝充当宿卫之职。这样一来,他们既能亲身感受到皇上的威严与恩德,又能在大唐的朝堂之上学习到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如此恩威并施、软硬兼施的策略,又怎会有什么后患之忧呢?相反,这必将成为我大唐巩固边疆、安定天下的重要基石。”

李世民最终采用了温彦博的计策,安置突厥投降的民众,东起幽州,西至灵州;划分突利以前所统领的地域,设置了顺州、长州、祐州、化州等四个都督府,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为顺州都督,阿史那苏尼失任长州都督,阿史那泥孰任祐州都督,阿史那思摩任化州都督;又划分颉利的地域为六个州,在东部设置了定襄都督府,辖阿史德州(以阿史德部置)、苏农州(以苏农部置)、执失州(以执失部置)三个羁縻州,在西部设置了云中都督府,辖舍利州(以舍利吐利部置)、阿史那州(以阿史那部置)、绰州(以绰部置)三个羁縻州。

李世民对突利可汗语重心长地说道:“昔日,你的祖父启民可汗,在兵马尽失、国家危亡之际,是隋朝向他伸出了援手,鼎力相助,使其得以复国。然而,遗憾的是,他并未能报答这份深重的恩情。而后,你的父亲始毕可汗,又与隋朝成为了敌对之势,刀兵相见,恩断义绝。

今日,你突利可汗在困境之中,选择归顺于我大唐,这是你的明智之举,也是上天赋予我大唐的机遇。然而,我并未立即册立你为可汗,这其中有着深远的考量。正是鉴于你祖父与隋朝的前车之鉴,我深知权力的诱惑与危险,不愿你重蹈覆辙。

因此,我深思熟虑后,决定任命你为顺州都督,希望你能在这个位置上,充分发挥你的才能与智慧,为我大唐北方的安宁与稳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既能保全你的性命与部族,避免再次陷入纷争与战乱之中;也能确保我大唐社稷的稳固与繁荣,让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我深知这个决定对你来说可能有所不甘,但我希望你能深解朕意,明白我的苦心与期望。望你能不负所托,以大局为重。”

突利可汗哭着拜谢说:“臣领旨谢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