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朔州刺史张俭奉命对突厥部落进行恩抚,由于有些人迁入内地,有些人继续留在大漠,所以内地和大漠常有书信往来,张俭对此熟视无睹。
不久,张俭调任胜州都督,州县官员禀告张俭说:“大人,突厥人可能要反叛。”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立即下诏让张俭担任使者,前去观察情况。
张俭单人匹马,进入突厥部落,召集各部落首领,推心置腹,坦诚相待。于是,首领们都匍匐在地,以额触地行礼。
张俭随即将办公地点迁移到代州,并担任检校代州都督。他对突厥部落进行恩抚,辖内始终没有发生叛离之事。张俭又劝他们开垦田地,每年丰收后,他考虑到突厥人如果私蓄财富过多,容易滋生骄奢之心,便上表请求朝廷和籴粮食,以便贮存起来作为储备。突厥人对此感到喜悦,更加专心地开垦田地。长城以北的地区,变得像中原地区一样富饶。从此,边境地区的储备充实起来。
不久,林邑人向唐朝进献火珠,有人禀告李世民林邑国上疏不够恭敬,请求李世民发兵讨伐他们。
李世民闻言,沉思片刻后,缓缓道:“出兵征讨,实属万般无奈之下的下策,非到国家危亡、万不得已的紧要关头,切不可轻率地采取此等行动。想当年,汉光武帝刘秀亦曾感慨万分地说过:‘每次起兵征战,都让我的白发徒增许多。’这简短却深刻的话语,无不透露出战争所带来的沉重代价与无奈之情。
自古以来,那些穷兵黩武、迷信武力的统治者,最终往往都难逃自取灭亡的悲惨结局。譬如前秦的苻坚,他倚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妄图一举吞并东晋,于是孤注一掷,一次性出动百万大军南征,然而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百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前秦也因此元气大伤,最终走向衰败。又如隋朝的隋炀帝,他一心梦想着攻破高句丽,彰显自己的武功,于是穷兵黩武,频繁发动战争,导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饱受劳役之苦,怨声载道,最终隋炀帝也落得个身败名裂、死于小人之手的凄惨下场。
再者,突厥近年来虽然屡次侵犯中原,但其部落民众也因连绵不断的战争而疲惫不堪,内部矛盾重重,最终也走向了衰败之路。这些历史上的惨痛教训,无一不是前车之鉴,警醒着我们不可轻易言战。
况且,若我大唐贸然南下征讨,需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而那瘴疠遍布的南方之地,更是危机四伏。一旦士兵感染疾病,战斗力必将大打折扣,即便最终战胜了南蛮,又有何益?岂不是得不偿失?更何况,林邑国只是言辞上略有不敬,并未有实质性的侵略行动,我们大可不必过于介怀,更无需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于是,李世民毅然决定,不讨伐林邑。
五月,李世民对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说:“朕打算让太子临朝听政,众卿以为如何?”
房玄龄说:“是该锻炼锻炼太子了,臣同意!”
杜如晦等人也表示赞同,于是,李世民下诏令太子宜令听讼,并表示“自今往后,凡有向朝廷提起诉讼而尚书省未能使其信服之人,皆可前往东宫上启,由太子亲自断决。”
虽然只是“听讼”,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李世民对李承乾深沉的期望与精心的培养。通过参与政务、处理实际问题,李世民正在有意识地锻炼和提升李承乾作为未来储君的政治能力与威望。可以说,李世民对这个嫡长子真是寄予了厚望。
散会后,杜如晦久久不能站起,房玄龄赶忙前去搀扶,李世民见状,也起身去搀扶杜如晦,并关切地问:“如晦,你怎么了?”
杜如晦说:“不劳陛下挂心,臣没事!”
李世民看着杜如晦憔悴的脸,噙着泪,说:“你身体不好,以后可以不来上朝,若朕有事咨询于你,会派人去你府上,还有,朕派一名御医长住你家,随时为你诊治。”
杜如晦说:“陛下,臣没事,您不用担心。”
杜如晦走后,李世民令太子前去慰问,并增派御医前往诊治,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内侍、御医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
十九日,杜如晦逝世,终年四十六岁,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辍朝三日,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衔,莱国公,加司空衔,谥号“成”,又命虞世南书写碑文,封杜如晦子杜荷为郡公,入太子僚属。
杜如晦去世后,每逢祭日,李世民都派人前去祭奠,并给予诸多赏赐,每当李世民吃到好吃的,也都会派人送到杜如晦灵牌前一份,有赏赐给房玄龄时候,也会派人送到杜府一份。
二十日,李世民征召杜如晦弟杜楚客,任命他为给事中。杜楚客请辞,李世民对他说:
“朕闻你在山林间隐居已久,远离尘世喧嚣,一心向学,志向高远,自谓非身居宰相之职,否则不愿轻易涉足仕途。然而,朕以为,此理或有偏颇之处。要知道,那些想要行稳致远之人,必先从近处着手,步步为营;想要攀登高峰之人,亦须自低处起步,循序渐进。如果你在官场之中,才德兼备,广受赞誉,又何须忧虑官职之大小呢?
你的兄长,虽与我形体有异,但心意相通,情同手足。他生前对于国家社稷,亦是功勋卓著,朕心中时刻铭记。今日朕因怀念你的兄长,故而特意召见你。你应明了朕的这份心意,继承你兄长的忠义精神,为大唐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望你能以国家为重,不负朕之厚望。”
而后,杜楚客一路升迁,直至工部尚书,后入李泰幕府,帮助李泰参与夺嫡行动,最终贬为虔化县令,后迁安固县令。
二十一日,洛州都督窦轨去世,李世民追赠他为并州都督。
群臣请求李世民赐予其谥号,李世民说:“窦轨虽然有战功,但他生性暴戾、治法严酷、性格狭隘、为人傲慢,他的功虽大,但过也不小,南宁州都督韦仁寿素有贤明,深得百姓爱戴,他却嫉贤妒能,致使韦仁寿去世,还有玄武门之变后,他不遵赦令,哪一项都是死罪,朕实在不知道该赐给他什么样的谥号啊!”
二十七日,淮安王李神通病逝,时年五十四岁。李世民追赠他为司空,谥号“靖”。
李神通之子李道彦,在其父去世后,按照礼制解去了官职,全身心投入到为父治丧之中。他亲力亲为,负土筑坟,不辞辛劳,每一捧土都蕴含着他对父亲的深深敬意与怀念。同时,他亲手在墓旁栽植松柏,希望这些常青之树能陪伴着父亲的安息之地,也象征着他对父亲永恒的思念与敬仰。
在筑坟植树之际,李道彦更是偃卧于墓庐之侧,日夜守候,面容因哀伤而憔悴,神情沮丧至极,以至于即便是至亲好友前来探望,也难以辨认出来。他的这种极度哀伤与孝顺之举,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也让人们更加敬佩他的为人。
李世民闻知此事后,内心深受触动,感叹不已。他对身边的王珪、房玄龄等重臣说道:“朕的同宗兄弟中,若论孝顺,李道彦无疑是最为著名的。想当年晋阳起兵时,局势动荡不安,李神通、李道彦父子也遭遇了官兵的一路追杀,生活极为艰难。淮安王在鄠县山谷中生病,数十日内食物罄尽,处境十分危急。那时,李道彦毫无怨言,换上破旧衣服,或乞食于民间,或采摘野果进奉其父,尽心尽力照顾父亲,毫无懈怠。李神通未食之前,他不敢先尝一口;其父分以食物时,他又常以已饱为由推辞,实则将食物加以收藏,以备不时之需,防止父子二人陷入更深的困乏之中。如此孝顺之举,实属难能可贵,朕实在为之动容。”
王珪、房玄龄等人听后唏嘘不已。
李世民接着说:“侍中王珪,你替朕去开导一下!”
“臣遵命!”王珪立刻领命前去劝慰李道彦。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