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李世民评价杨坚 颜师古舌战群儒

换源:

  七月初一,日食又出现在张宿的十四度位置,太卜认为这预示着礼制可能会失序。

初二,李世民问房玄龄:“隋文帝如何?”

房玄龄恭敬地回答道:“隋文帝确实是一位勤于治理国事的君主。他常常临朝听政,不辞辛劳,有时甚至直到太阳偏西,还依然端坐在朝堂之上,聆听并审议各种国事。他还特别注重与朝臣们的沟通,时常让五品以上的官员留在朝堂之上,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讨论治国方略。为了节省时间,卫士们会在朝堂上传餐而食,以便朝臣们能持续议事,不中断讨论。尽管隋文帝的性格并不以仁厚著称,但他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也值得后世君主学习。”

李世民听后,微微摇头说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虽然勤于政事,但他做事却不够明智,反而喜欢苛察细节。不够明智,则处事难以通达,容易陷入片面和偏执;喜欢苛察,则对人对事多疑,难以信任他人。他凡事都要自己决断,不信任群臣,这使得朝臣们不敢畅所欲言,只能唯唯诺诺,按他的意见行事。天下如此广大,国事如此繁多,一天之内要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即使他再劳神苦形,又岂能件件都处理得合乎道理呢?

群臣既然知道皇帝的主意已定,便只能按照皇帝的意见去办事,即使有错误也不敢劝谏争辩。这样一来,国家的大事小情都只能由皇帝一人决断,群臣的智慧和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国家的治理也就难以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是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朕可不是这样。朕选择天下的贤才,把他们安置在百官之位,让他们各司其职,共同思考天下大事。朕通过宰相来审议各种议案,仔细研究哪些可行,哪些不妥,然后再奏报给朕。朕充分信任群臣,让他们敢于直言不讳,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赏罚分明,谁还敢不竭尽心力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呢?如此以来,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

房玄龄深以为是。

李世民遂下令各官署:“从今以后,诏书敕令有执行不便的,都应该奏报,不要顺从旨意,而不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十,李世民任命前任太子少保李纲为太子少师,萧瑀为太子少傅。当日,李世民在房玄龄、王珪、颜师古等人陪同下前去查看太子学习情况,正遇李纲给太子行礼,李纲当时已经八十四岁,而且有脚疾。

李世民问房玄龄:“李纲怎么了?”

房玄龄说:“李纲腿脚不好。”

李世民看到李纲行礼,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率领众人返回。

回到两仪殿后,李世民感慨地说道:“李少师德行兼备,为人高洁,他的一生辅佐过多位储君,包括前朝太子杨勇,以及我朝的李建成和承乾,可谓是忠心耿耿,勤勉尽责。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品德,为这三位太子提供了宝贵的指引和教诲。今日,朕亲眼目睹他向朕年幼的太子行礼,心中五味杂陈,感慨万分。

李纲年事已高,却仍不辞辛劳地担任太子的老师,为朕教导和培养下一代储君,这份忠诚与奉献,实在令人动容。为了表达朕对李纲老师的敬重与感激,朕决定特赐他步舆,以便他出入宫廷更加便利,同时也彰显他在我朝的特殊地位与尊贵身份。

更重要的是,朕希望太子能够深刻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李纲不仅是太子的学业导师,更是他品德修养的楷模。因此,朕要求太子以后对待老师必须更加恭敬有礼,必须在老师到来之前亲往门外迎接,以示尊重。待老师进入书房后,太子应先向老师行礼,然后再行君臣之礼,以此体现太子对老师的敬仰与感激之情。

朕的太子,将来要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他必须是一位尊师重道、谦逊有礼的储君。只有这样,他才能赢得朝臣和百姓的拥戴,才能将我大唐的基业发扬光大。朕希望太子能够铭记在心,时刻不忘尊师重道的道理,努力成为一个有德有才、有担当的储君。”

众人皆欢呼称赞。

次日早朝,颜师古说:“陛下,您让臣和孔颖达等考订的《五经》初步完成,请您过目!”

李世民说:“对于经义的理解,儒生比朕更懂,房玄龄,你去叫些儒生进来,让他们帮忙审阅。”

房玄龄说:“臣遵旨!”

不一会儿,一群儒生来到大殿,开始审阅《五经》。

“陛下,颜师古大人所著之中的诸多观点,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发现其中多有与学生所学相悖之处,实难苟同。”朝堂之上,一群儒者神色凝重,纷纷向李世民表达着他们的异议。这些儒者长期沉浸在儒家经典之中,多拘泥于陈规旧说,对那些历经岁月沉淀却早已谬误丛生的传统观点深信不疑,犹如顽疾般难以根除。他们对颜师古在考订古籍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诸多质疑,认为其中不乏偏颇之处。

一时间,朝堂之上争议四起,议论之声不绝于耳,气氛显得颇为紧张。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从容,目光深邃。他深知学术之争本就正常,只有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辩论,才能更接近真理。于是,他缓缓开口,声音平和而有力:“有疑问是好事,这说明你们在用心思考,用心学习。哪里不对,或者有何不解之处,你们大可以和颜师古展开辩论,以求真理,明辨是非。”

面对群儒的质疑,颜师古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与深厚的学术底蕴。他从容不迫,神态自若,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先秦诸子到汉唐典籍,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特别是他引用了自晋、宋以来的诸多珍贵古本,对那些质疑之声逐一进行有力的反驳与详尽的阐释。他的论述精当而深刻,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令人信服。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所有在场的儒者都被颜师古的渊博学识和严谨论证所打动。他们原本坚持的观点在颜师古的辩驳下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哑口无言,心悦诚服。他们纷纷向颜师古表示敬意,赞叹之声此起彼伏,朝堂之上的气氛也由紧张转为和谐。

李世民见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称赞道:“颜师古不愧是当代大儒!”于是,李世民特赐颜师古帛五百匹,以资鼓励,并加授其为通直散骑常侍,以示嘉奖。同时,李世民还亲自为颜师古的著作命名为《五经正义》,并决定将其交付国子监作为官方教材使用。

贞观十六年,《五经正义》正式编成,编成后,太学博士马嘉运指出书中仍有错误或不完善处,于是,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长孙无忌等再加增损终于完善,此作前后参与编撰人数超过五十人,共一百八十卷,永徽四年颁行全国。

《五经正义》的颁行标志着南、北经学史上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古代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此后,科举制内容全部以《五经正义》为正统。

同日,李渊身体不适,李世民停止上朝,如同普通人家的儿子侍奉父亲一般,亲自到大安宫探望并侍奉药膳。

二十八日,李渊病情好转,百官都庆贺。

李世民颁布诏书说:“古籍之中,常有明训,云:‘一人有庆,兆民咸赖。’此言字字珠玑,深植朕心,诚为治国安邦之不二法门。朕自登基以来,侍奉太上皇,敬爱之心,犹如春日之阳,温暖而持久,不敢有丝毫减退。于日常之中,朕严谨备至,照顾太上皇之起居饮食,无微不至,心怀敬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近日,太上皇偶感微恙,身体不适,饮食减少,朕闻讯之下,忧心如焚,忧惧交加,夜不能寐,食不知味。朕即刻下令,广求天下医术精湛之士,汇聚一堂,全力为太上皇诊疗。同时,朕亦沐浴焚香,虔诚向神明祈祷,愿太上皇早日康复,福寿绵长。幸得上苍庇佑,神明垂怜,太上皇龙体渐愈,此乃家国之大庆,万民之福祉。

朕欲将这份喜悦广布天下,与群臣百姓共襄盛举。然朕深知,尊老敬贤乃道德教化之首,故特赐各州都督、刺史及文武官员中年逾八旬者,以及孝行彰著、门第荣耀之家,以超越常规的礼遇。朕将按级别赐予物品,以供其举办宴会,共庆太上皇康复之喜。此举意在彰显朕对老者之尊、贤者之敬,亦期以此激励天下之人,皆能行孝尽忠,共筑国家之基石。

朕望全国上下,皆能共享这份欢乐与祥和,使之传播至四海之内,远及边疆。愿天下苍生皆知朕之心意,共贺太上皇康复之喜,同祈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朕之夙愿,亦乃天下之所望也。”

百官皆称孝。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