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厥灭亡后,颉利可汗的酋长首领们归降唐朝的,都被授予将军官职,在朝廷中任职的五品以上官员有一百多人,几乎与朝廷官员的人数相等,西突厥不少部落民众也请求归降。李世民下诏令李大亮负责招抚。
李大亮上书说:“臣闻古之治天下者,皆明晓欲安远者,必先安近之道。中原百姓,乃国家之基石,犹如大树之根,根深则叶茂;四夷之人,则如同枝叶,虽繁盛亦需根之滋养。若舍本逐末,扰其根本以求枝叶之丰,欲图长治久安,实乃痴人说梦,自古未有之事也。
自古以来,明智之君,皆深谙此理,先固中原之本,而后及于四夷。彼等以诚信驭夷狄,以权谋制其乱,恩威并施,方得天下太平。故《春秋》有云:‘戎狄豺狼,贪而好斗,不可满其欲。’又曰:‘诸夏亲亲,骨肉相连,不可弃之不顾。’此皆古人之微言大义,垂训后世者也。
自陛下登基以来,德泽广被,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九州之内,殷实强盛,四夷望风而靡,皆因陛下英明神武,治国有方。然今观突厥之事,虽已纳入大唐版图,然臣窃以为此举或有劳民伤财之虞,尚未见其实益。陛下当以天下苍生为念,勿使百姓疲于奔命。
且河西之地,百姓方积粟以御蕃夷,州县却日见萧条,户口稀少。加以隋末之乱,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至今未复旧观。突厥未平之前,百姓尚不能安居;及其势衰力微,百姓始得安居乐业,从事农耕。今若骤加劳役,恐妨农时,使百姓之生计愈加艰难。以臣之愚见,请陛下暂停招抚慰问之举,勿使百姓再受扰累。
再者,所谓‘荒服’之地,乃臣属之国,而非内地。故周室以仁德爱民,御戎狄于千里之外,而国内安宁,绵延七百年之久。秦皇轻战,与胡人交兵不休,四十载而亡。汉文帝则养兵静守,以逸待劳,天下安定富足。武帝虽雄才大略,然远征万里,海内空虚,虽悔征伐轮台,然大局已定,难以挽回。
至于隋朝,其早年确实拓展了疆土,得到了伊吾并兼统了鄯善。然而,这些领土的获取并未带来长久的利益,反而因维护成本高昂,导致内地空虚,外患频发,最终得不偿失。远观秦汉,近鉴隋朝,它们的兴衰更替、动静安危,皆历历在目,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伊吾虽已归附我大唐,但其地处偏远,百姓非中原之民,土地亦多沙石盐碱,难以耕作。对于那些自封名号、自称藩属的国家,我们应采用羁縻之策,使其居于塞外,既敬畏我大唐之威,又感念朝廷之恩,永为藩臣。如此,既可施行虚名之惠,又可收获实际之福。
近日,突厥举国归降,朝廷虽未将其迁徙至江淮以变其俗,却将其安置于内地,距京城不远。此举虽彰显宽仁之义,然非长久之计。臣常见一人初降,即赐五匹绢帛、一件袍服,首领皆授高官,给予厚禄高位,此皆耗费中原租赋以养积恶之突厥人也。且其人数日增,于中原实为不利。
臣以为,对待归降之民,应量才录用,以实利而非虚名相诱。对于那些难以同化且可能带来隐患的部落,应适当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如此,方可得长久之安。”
李世民听从了他的意见,最终将突厥分为三部,设置了三个都督府。
八月十四日,李世民出宫巡视,发现街上众人衣着五颜六色,不少富商巨贾衣着比三品高官衣着还要华丽,感到十分愤怒,于是回宫拟诏,说:“车马服饰,自古以来便是社会等级与身份地位的象征,其规制严格遵循着往昔王者的法令,贵贱有别,尊卑有序,这不仅体现了《礼经》的精髓,也是世代相传的恒训。
然而,自近代以来,社会风俗逐渐变得浅薄浮躁,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移,服饰色彩混杂,不再严格遵循传统的等级规定。官员们无论高低贵贱,在服饰上皆无序可循,竞相攀比,导致奢华之风盛行。百姓们也纷纷效仿,僭越之礼屡见不鲜,使得原本象征尊贵与荣耀的金玉珠宝不再专属于工匠商人,锦绣绮罗等高档服饰也流通到了卑贱之人手中。
这种习俗的蔓延,不仅破坏了社会的等级秩序,也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它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冲刷着传统的道德堤岸,使得流弊四溢,难以挽回。因循已久,这种不良风气已经根深蒂固,无人能加以改正,国家的礼法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朕作为天命的继承者,肩负着弘扬典章制度、为后世树立典范的重任。朕深知,要恢复国家的礼法秩序,必须从服饰这一细微之处入手,以正风俗、明等级、彰尊贵。因此,朕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对服饰制度进行革新。
关于冠冕之制,朕已在法令中做了详细的规定,确保各级官员的冠冕与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匹配。至于日常服饰,此前尚未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导致僭越之风盛行。为此,朕今日特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衣服,以彰显其尊贵地位;四品、五品官员穿绯色衣服,六品、七品官员穿绿色衣服,八品、九品官员则穿青色衣服。这样,通过服饰的颜色,人们便能一目了然地分辨出官员的品级。各级官员的妇女应跟随其丈夫的品级穿着相应的服饰。
朕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服饰制度改革,能够恢复社会的等级秩序,彰显身份之尊卑,以正风俗、明礼法。望天下臣民共遵此制,勿行僭越之事,共同守护国家的礼法制度,为后世子孙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
九月初六,伊吾城的首领率属下七城投降唐朝,李世民设置其地为西伊州。至此,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彻底打通。
初七,归降的突厥部落发生天灾,李世民下诏说:“突厥部落亦是朕的子民,与我们共享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和蓝天。然而,近来他们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祸,疾病与瘟疫肆虐,饥馑与困苦如影随形。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无数生灵涂炭,死亡人数众多,尸骨暴露于荒野之上,前后相连,触目惊心。
这些无辜的亡灵,本是草原上的骄子,却因天灾人祸而命丧黄泉,他们的幽魂在荒野中徘徊,无处祭奠,无家可归。此情此景,令朕深感悲痛,心如刀割。
作为大唐的皇帝,朕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朕不能坐视突厥部落的子民在灾难中苦苦挣扎,更不能让他们的亡灵在荒野中无法得到安息。因此,朕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以彰显朕的哀悼与关怀。
朕特命有关部门即刻行动,组织起一支支巡行队伍,于大业长城以南分道而行,深入草原腹地,寻找那些被遗忘的亡灵。凡遇有骸骨之处,皆以酒脯致祭,以示朕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思。同时,巡行队伍还需迅速行动,将暴露于荒野的尸骨进行掩埋,使亡灵得以安息,幽魂得以归宁。
朕要求有关部门务必尽心尽力,周全细致地完成这一任务。不仅要确保每一个亡灵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还要在祭奠与掩埋的过程中,体现出大唐的仁爱与关怀。如此,方能彰显朕之心意,亦不负朕对突厥部落子民的深厚情感。”
房玄龄等人对李世民说:“陛下,臣等为隋朝戍边将士感到痛心啊!”
李世民忙问其故。
房玄龄道:“陛下,您心怀仁义,欲彰显对突厥人民之关怀,下令祭奠突厥亡魂,此实乃仁政之举。然而,长城之下,又埋藏着多少隋朝戍边将士的忠骨?他们为国捐躯,舍生忘死,却未能得享安宁,其灵魂在长城附近徘徊无依。如今,他们目睹仇敌受礼遇,而自己拼死守护的华夏子孙却为仇敌祭奠,心中该是何等之痛楚与悲凉!他们或许在质问,为国捐躯,究竟值不值得?”
李世民闻言,神色凝重,感慨道:“爱卿所言极是,是朕疏忽了。这些隋朝将士,他们亦是朕的子民,曾为朕的江山社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朕岂能厚此薄彼,让他们寒心?朕即刻下令,长城附近隋朝将士的尸骸,亦须好生祭奠,以慰其在天之灵。朕要让天下人知晓,无论是何朝何代,为国捐躯的英烈,皆应受到朕与我大唐子民的敬仰与缅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