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侯君集出将入相 王珪评价诸宰辅

换源:

  次日,李世民对房玄龄等人说:“朕打算亲往长城附近祭奠死难将士,如何?”

房玄龄等人立即表示:“陛下圣明!”

十七日,李世民车驾到陇州,于陇州小住,并召见百姓,赐给隋朝期间戍边将士的遗孀、子女财物。

二十日,李世民在陇州附近看到一大片荒凉的墓,时不时有百姓赶着牛羊在墓前放牧,李世民问身边的房玄龄:“这些墓都是谁的啊!”

房玄龄说:“陛下,这些多是以前的君主贤臣的,不过年代久远,无人修缮,如今成了百姓的放牧之地。”

李世民听罢房玄龄之言,立刻下诏说:“朕承先祖之基业,累积了无数的福庆与仁德,绍隆鸿图,踵武前烈,致力于将这份宏伟的基业发扬光大。朕心怀敬意,恭敬地遵循古代的圣明制度,缅怀往昔的典籍,对那些在历史上留下英名、卓绝功绩的先贤们,朕深感敬仰,并决心加以褒扬,以彰显他们的不朽功勋。

近来,朕在巡视各地时,亲眼目睹了途中的汉代诸陵,它们巍然屹立于北方的山阜之上,却已经历了千载的寂寥,无人祭奠,显得孤寂而庄严。朕拉着缰绳,心中涌起深深的感慨,不禁遥想自开天辟地以来,就有了君王治理天下,他们开创了历史,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历代君王的遗迹仍然可见,他们的事迹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同时,朕也深知,那些贤能的宰相和名卿,他们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清廉美德永垂不朽。他们的智慧与勇气,他们的忠诚与担当,都为后世所敬仰。因此,朕命令有关部门普遍研究探访,从上古时期一直到隋朝,所有有名的君王、圣帝,他们崇高的德行、伟大的功绩,如平定叛乱、消除灾难、安抚百姓、救济万物等,都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此外,对于那些贤臣烈士,他们著书立说、行为显著,既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又能妙笔生花,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为君主效力、为百姓谋福,他们的精神与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现在,朕要求有关部门对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坟墓进行逐一排查与记录。只要坟墓尚可辨认,墓地仍在的,都要按照所在地点进行详细记录并上报给朕。朕将亲自巡查检查,确保这些历史遗迹得到妥善保护。同时,朕还规定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为他们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意与怀念。

如果有坟墓因年代久远而毁坏严重的,朕要求有关部门立即进行修补与整修,务必做到周到详尽,以符合朕的心意。朕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些历史人物的伟大功绩与不朽精神。”

李世民又对房玄龄说:“《论语·尧曰》中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朕尊重前代明君贤臣就是在尊重民心,对吗?”

房玄龄说:“陛下仁德,臣惭愧!”

十月,太子李承乾庶长子李象诞生,李世民大喜,在临华殿宴请三品以上大臣,并按等级赏赐财物。

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右卫大将军侯君集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十二日,民部上奏说储藏物品的窖苫需要麻十万匹,李世民回复说:“麻可以用来做靸鞋,供国家使用,从今以后窖苫应该用葛蔓来做。”

同日,将作大匠窦琎营造洛阳宫,在宫中挖池堆山,装饰十分华丽,李世民得知后,下令填平水池,并因此免去了窦琎的官职,任命将作少匠姜行本为将作大匠。

不久,因窦琎之女嫁与酆王李元亨,窦琎又被起用并加位右光禄大夫。

十七日,李世民读《明堂针灸书》时,看见书中写道:“人的五脏经络,均附在后背。”李世民感叹道:“鞭打是五刑中最轻的刑罚,而死亡是人们最看重的。怎么能让犯轻罪的人受到鞭打而有可能导致死亡呢?”于是下诏今后不可鞭打囚犯后背。

二十四日,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来到朝廷朝见李世民。西域的各个国家都想要借麴文泰朝见的机会派遣使臣进贡给唐朝,李世民派遣了高昌王的臣子厌怛纥干前去迎接他们。

魏征言辞恳切地劝谏道:“陛下,昔日东汉光武帝,乃一代明智之君,他深谙治国之道,知轻重缓急。对于西域各国送来的侍子,光武帝并未接受其作为人质,以减轻中原百姓的负担;同时,他也并未在西域广设都护,以免过度干预西域事务,引发不必要的纷争。光武帝此举,实乃明智之举,其深知不宜为了蛮夷之邦而劳顿我中原百姓。

而今,我朝初定天下,百废待兴,百姓尚未从战乱中完全恢复过来。高昌王麴文泰前来朝见,虽然彰显了我朝的威仪,但亦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民力更加疲敝。若使十国来贡,其随从人员之多,必将不下千人。边疆的百姓,本就因战乱而产业荒废,生计艰难,若再承受此等重负,恐将难以维系生计,引发社会动荡。

臣以为,对待外邦,我朝当持开放包容之态,允许其商贾往来,与边民进行公平交易,这既有利于我朝经济的发展,又能增进与外邦的友好关系。然而,若以宾客之礼相待,过分优待,则非我中原王朝之利也。蛮夷之邦,其心难测,若过于优容,恐使其心生骄纵,反而不利于边疆的安宁与稳定。”

李世民听后觉得有理,立即派人追回厌怛纥干,并制止了众人朝见的请求。

一日,各位宰相陪同李世民宴饮,李世民对王珪说:“你见识精辟,通达事理,又善于谈论,房玄龄以下的各位宰相,你应该对他们逐一加以品评,再说一说,你自认为与这些人相比怎么样?”

王珪回答说:“勤恳奉公为国效力,凡是知道的就没有不去做的,我不如房玄龄;才兼文武,既能出外领兵作战,又能入朝参与朝政,我不如李靖;陈奏事情详细明了,处理问题恰当公正,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事务,各种事情都能办好,我不如戴胄;将君主比尧舜,以敢于直言进谏为己任,我不如魏征。至于批评坏人坏事,表扬好人好事,在这几点上,与各位相比,我也稍有优势。”

李世民非常赞同他的话,在座的其他人也都认为王珪的评论很准确。

李世民又说:“朕近日有所感悟,愿与众卿分享。朕观隋炀帝之行事,深感其心性多疑,偏听邪佞之道,实乃国家之不幸。于胡人,他心存无端戒备,乃至将胡人之床易名为交床,胡瓜亦改称为黄瓜,此等小事,足见其内心之狭隘。更甚者,他筑长城以御胡人,虽有其国防之意,但亦反映出其对外族之不信任与排斥。

再者,隋炀帝为方士妖言所惑,认为李氏之人将篡其权柄,竟近乎屠尽李氏之族,连大将军李金才这样的忠臣良将亦未能幸免。此举不仅大失人心,更使国家陷入动荡不安之中。然而,历史证明,此举终是徒劳无功,他最终仍未能逃脱为宇文化及所遣校尉令孤行达所杀的命运。

身为君王,朕深知修身养德、秉持公正无私之心的重要性。国家之治乱,实系于君王之心。其余皆为浮华之事,如过眼云烟,何须萦怀于心?朕愿与卿等共勉,以史为鉴,勤政爱民,共创大唐之盛世。”

众人齐齐击笏称赞。

李世民又语重心长地说道:“朕每日皆兢兢业业,治理国家,不敢有丝毫懈怠。朕既为百姓的福祉忧心忡忡,亦深切盼望你们能富贵长存,为大唐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苍穹高远,大地广袤,朕始终怀揣敬畏之心,对待天地万物皆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轻慢。若你们亦能如朕一般,恪守法令,心存敬畏,则百姓自然安宁,国家昌盛,你们内心也会因此充盈着喜悦与满足。

古语有云:‘贤者财多则损其志,愚者财多则生其过。’此言深含哲理,值得我们警醒。财富虽好,但过度追求往往会迷失本心。倘若有人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不仅是对国法的践踏,更是对百姓的极大伤害。即便罪行暂时未败露,但其内心怎能不惶恐不安?恐惧累积,夜不能寐,甚至可能因此丧命,遗臭万年。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岂能因贪图钱财而葬送性命,让后世子孙蒙羞?望你们能深思熟虑,铭记此言,坚守道德底线,勿让贪欲蒙蔽双眼。只有如此,方能不负朕之期望,不负百姓之托。”

“臣等谨记!”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