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魏征论谷贱伤农 李世民怒斥佛道

换源:

  魏征说:“昔日隋朝,曾发生一桩震惊朝野的盗窃大案。隋炀帝闻讯后,立即派遣於士澄严查此事。於士澄手段严苛,但凡稍有嫌疑之人,皆被擒拿归案,并历经酷刑拷问。结果,竟有二千余人不堪忍受,屈打成招,自认罪行。

隋炀帝得知后,大为震怒,下令在同日处决这两千余人。然而,大理丞张元济心存疑虑,他仔细查阅案卷,发现其中六七人在案发前已身陷囹圄,后因案发被临时释放。这些人在酷刑之下,不堪忍受痛苦,才被迫招认。

张元济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深入调查。他发现,在这两千被指控的人中,仅有九人行踪不明,有重大嫌疑。于是,他组织官吏进行辨认,结果确认这九人中有四人实则无辜。然而,由于隋炀帝已经下令斩决,且决心已定,张元济所发现的真相最终未能上达天听。就这样,两千无辜之魂,无辜陨落,成为了一场冤案中的牺牲品。”

李世民听罢,神色凝重,感慨万分,沉声道:“此非炀帝一人之暴虐无道所能概括,亦是其臣下未能尽忠职守、勇于担当之过也。那些臣子,或因惧怕炀帝之淫威,恐祸及己身,便一味阿谀奉承,隐瞒真相,置国家安危与百姓疾苦于不顾。试想,隋朝君臣若皆如此,沉迷于个人私欲与权力斗争之中,安能不亡国哉?

朕今日有幸得诸卿忠心辅佐,共商国是,齐心协力治理天下。正因有你们的直言敢谏与勤勉尽责,方得朝中清明,政治稳定,狱中空虚,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大唐之福祉也。

望卿等能始终如一,坚守职责,不忘初心,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勿让权力腐蚀本心,勿让私欲蒙蔽双眼,勿让历史之悲剧重演于我大唐。朕愿与卿等共勉之!”

“臣等谨记!”

李世民又说:“朕自登基以来,时常披阅史籍,以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与教训。每当看到前代帝王所行之善事,朕皆心生向往,并尽力去效仿施行,然而终究难以达到他们那般至高无上的境界。细细想来,他们所任用的贤才,亦不过数人而已。反观朕之治下,与汉文帝、汉景帝那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时代相比,朕与诸位大臣尚有不少差距,实在令人心生惭愧。”

魏征闻言,恭敬进言:“陛下言之有理,但臣以为,今时今日,我大唐四海升平,万邦来朝,四夷归顺,天下无事,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旷古未有之盛况,足可见陛下圣明,治理有方。如此盛世,又岂须再妄自菲薄,复论文帝、景帝之治乎?

然而,自古以来,哪位帝王不渴望能与尧舜比肩,成就一番千秋伟业?但遗憾的是,当他们沉浸在安乐的深渊之中时,却往往难以保持初心,最终难以善终。同样,作为人臣,又有谁不想追随后稷、契的脚步,成为流传千古的忠臣良相?但往往在富贵荣华面前,却难以坚守本心,竭诚尽忠。

因此,臣以为,若陛下与大臣皆能铭记历史教训,不忘初心,坚守本心,各自保持善始善终,那么我大唐的天下又何愁不能长治久安,百姓又何忧不能共享太平之福呢?”

李世民深以为然。

年底,各部呈报本年度政绩。

民部称:“这一年,全国大丰收,背井离乡的人都回归故里,一斗米不过三四钱,整个一年犯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个人。东到大海,南至五岭,均夜不闭户,旅行不带粮,只是在路途上取食物。”

听到一斗米才三四钱,李世民大喜,群臣也皆称贺。

魏征说:“陛下,谷贱伤农啊!”

李世民听到魏征又与群臣唱反调,皱起眉头说:“魏征,你这是何意?”

魏征说:“汉代班固在《汉书》中说过谷贱伤农,当粮食过高时,百姓无力购买粮食,会引起社会动荡,但粮食价格如果太低,百姓种地卖粮,粮食卖不上价格,生产积极性就会降低,百姓就不会愿意种粮食,百姓不种粮,久之粮食短缺,粮食短缺,价格就会上涨,最终的结果还会引起社会动荡。”

李世民听后觉得有理,问:“那就没有解决的办法吗?”

魏征说:“臣认为,朝廷应该规定粮食的最低价和最高价,当粮食丰收、价格低廉的时候,国家出钱以朝廷定下的最低价格购入,存于各州县府库,当粮食歉收,价格疯涨时,国家打开粮库,以最低价格卖给百姓,如此一来,还能达到救济百姓的效果,如果有人卖粮食价格高于最高价,则严惩,以保证社会安定。还有,陛下,您可以规定每当丰收年后,下一年可鼓励百姓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这样一来,来年的粮食就不会太多,粮食价格也就不会下跌太多。”

李世民大喜,说:“就按魏征说得办!”

李世民又对长孙无忌感慨地说道:“贞观初年,朕初登大宝,面对朝局动荡,百废待兴之景,大臣们纷纷上书,各抒己见。多数大臣都主张说:‘君王应当独自运用权威,掌控朝纲,不可轻易将大权委任给臣下,以免权柄旁落。’还有人提出:‘应当彰显我大唐的武威,四处征伐,以震四方,使我大唐威名远播,令万国来朝。’然而,在这些激昂的声音中,唯有魏征独树一帜,他劝谏朕说:‘陛下应放下武力,勤修文教,以仁德治天下。待中原安定,百姓富足之后,四方蛮夷自然心悦诚服,归顺我大唐。’朕深思熟虑后,采纳了他的意见。

如今,你看那颉利已成我大唐俘虏,其部族首领更是成为我大唐的宿卫官,各部落皆沐浴在我大唐的礼教之下,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这一切的和平与繁荣,皆是魏征当初力主文治天下、反对穷兵黩武的功劳。只是,遗憾的是,封德彝却未能亲眼见到这盛世景象啊!”

魏征听闻此言,连忙谦逊地说道:“突厥之灭亡,海内之承平,皆乃陛下威德所至,臣有何功德可言呢?这一切皆是陛下圣明,采纳善言,励精图治的结果。”

李世民闻言,哈哈一笑,说道:“朕能够重用你,你又能十分称职,将朕的治国理念付诸实践,那么这功劳又岂能是朕一个人的呢?你魏征,同样功不可没!”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盔甲兵器,数量远远超过隋朝。”

李世民说:“盔甲兵器等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的盔甲兵器难道不够吗?他最终还是丢掉了天下。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安定,这就是我的盔甲兵器啊。”

李世民又对秘书监萧瑀说:“你在隋朝时,经常能见到皇后吗?”

萧瑀回答说:“就连他们的儿女都难得一见,我是什么人,怎么能见到呢!”

魏征说:“我听说隋炀帝不信任齐王杨暕,总是有宦官暗中监视他,听说他设宴饮酒,就说‘他一定是在密谋什么事情才这么高兴!’听说他忧郁憔悴,就说‘他一定是有了别的念头才会这样!’父子之间尚且如此,何况对其他人呢!”

李世民笑着说:“我现在对待杨政道,远远胜过隋炀帝对待齐王杨暕。”

贞观五年正月,李世民对房玄龄等八座官员说:“朕近日经常听到百姓嚎啕大哭,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房玄龄说:“陛下,近日长安城内不少百姓家中老人去世,所以哭丧声才如此之大。”

“那为何在辰日却听不到任何哭声呢?这里面有什么说道吗?”李世民不解地问。

“陛下,辰日这天不哭,并且也会谢绝亲友慰问哀悼,这是最近长安城才流传出的风俗,至于来源,听说是一名巫师所教。”房玄龄答道。

李世民听后,大怒,说:“自汉武帝以来,儒学便为正统,百姓不按照儒家礼仪举行丧事,却听信巫师之言,这是在挑战儒学地位,这怎么能行?”

房玄龄说:“汉武帝虽然将儒学奉为正统,但汉末以来,佛家、道家、阴阳家等仍未停止发展,魏晋以来,很多帝王崇尚佛家或者道家,使得儒家地位每况愈下,而且,道家、佛家等皆有自己的礼仪,它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礼仪来进行婚丧嫁娶和日常生活的标准,比如,道士、和尚、尼姑等出家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出家,既然出家,那就是无父无母之人了,红尘世俗与他们无干,自然儒家的忠孝节义等也不在他们考虑之中。”

李世民愤怒地说:“难道出家就可以忘记父母的生养之恩吗?佛教徒、道教徒不应该广行善事吗?玄龄,你马上拟旨,尼姑、和尚、道士也要每日给父母请安,日常生活除了遵照自己的信仰外,也必须遵守儒家礼仪,如果与儒家礼仪相违背,要以儒家礼仪为标准。”

“臣遵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