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张蕴古被冤杀 《化度寺碑》问世

换源:

  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也撰《谏苑》二十卷劝谏太子不可骄奢淫逸,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来规劝太子,太子不悦,将三人的谏言全当耳旁风,太子乳母也责备孔颖达等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你们怎么能责备他呢?”

孔颖达说:“我受陛下厚恩,委以重任,我身为太子右庶子,规劝太子是我的职责,即使死也无所惧!”

此事很快传到了李世民耳中,李世民认为孔颖达、于志宁、李百药皆是良臣,于是赏赐李百药骏马一匹、彩帛三百段,赏赐于志宁和孔颖达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

看着三人离去的背影,李世民对王珪说:“历史的长河中,哪一个朝代没有忠臣烈士以血肉之躯捍卫着国家的尊严与安宁呢?他们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你可知道隋朝时那些令人敬仰的忠臣烈士都有谁吗?”

王珪闻言,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微臣虽不才,但对于前朝忠烈之事亦有所耳闻。譬如太常丞元善达,此人忠诚正直,当隋朝末年,群贼四起,他留守京城,眼见局势动荡,便毅然决然地踏上前往江都之路,欲向隋炀帝进谏,恳请其回师京城,以安定天下。然而,遗憾的是,炀帝昏聩,未纳忠言,反将元善达流放边塞从军。元善达在瘴疠之地,饱受折磨,最终不幸去世,其忠诚之心,天地可鉴。

再如虎贲郎中独孤盛,此人勇猛无比,忠诚无双。在江都之时,宇文化及起兵谋反,局势危急,独孤盛孤身一人,却毫无惧色,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抗拒叛军,最终力竭身亡,其英勇之姿,令人敬仰。”

李世民说:“屈突通为隋将,在潼关作战,听说京城陷落,便领兵向东逃窜。当我军追到桃林的时候,他的家人被派遣前去招安,他就杀掉他的家奴。后来又派遣他的儿子前往,他说:‘我得到隋朝任用,侍奉了两代君王。现如今正是我以死保全名节的时候,在过去我们是父子关系,现如今我们却是仇敌。’于是拿起弓箭想要将他的儿子杀死,他的儿子只好逃走了。最后他带领的士兵全部逃跑了,只剩他一个人,屈突通向东南方向大声痛哭,说:‘我承蒙国恩,担任统帅,智能与力量都将全部用尽,今天才会失败,不是我对国家不忠诚。’说完话,兵士就将他擒住。太上皇授给他官职,他托病拒绝了。有这样的忠义操守,值得嘉奖。”

于是李世民下令有关部门,查访在隋炀帝大业年间敢于进谏但是最后被诛杀者的后代子孙,上奏朝廷,加以抚慰,并委以重任。

八月,河内人李好德对朝廷和皇帝有不敬之词,依律判处死刑。

大理寺丞张蕴古接到案件后,马上亲往调查,在与李好德接触时,发现其精神似乎有问题,于是请求免除他的死罪。

李世民见到卷宗后,同意免罪。

张蕴古得到李世民答复后,再次来到狱中,将结果告诉了李好德,并在狱中与其对弈。

这件事很快被御史台权万纪得知,于是上奏李世民,说:“张蕴古以权谋私,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而张蕴古老家就在相州。张蕴古包庇李好德分明是为了讨好家乡父母官,属于官官相护,徇私枉法。”

李世民听后大怒,立即派人捉拿张蕴古,并将李好德和张蕴古全部处死,立即执行。

不久之后,李好德乡里人证明李好德精神确实有问题,不少百姓也皆称张蕴古断狱从未出错,是难得的好官,不少百姓纷纷自愿为张蕴古治丧,狱中的囚犯听说张蕴古被杀后,也都落泪,房玄龄等人得知消息后,立即禀告李世民。

得到消息后的李世民,想起张蕴古曾上书的《大宝箴》,追悔莫及。于是下令:“今后有死刑犯人,即使下令立即处决,仍须三次复议才得执行。”从此,开启了中国古代司法死刑复核制度,此制度影响至今。

而后,贞观五年十二月初二,李世民针对一日三奏往往也可能造成冤案的情况,进行改进,规定在京师地区行刑要五次复奏,在地方州县行刑要三次复奏。复奏速度不能太快,必须隔天进行,五复奏行刑前一天复奏两次,当天复奏三次;三复奏行刑前一天复奏一次,当天复奏两次。只有犯下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长辈恶逆之罪的人犯,才可复奏一次即行刑。处决人犯当天,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皇帝不吃肉、不喝酒、不听音乐、不看舞蹈,以示帝王悲天悯人之心。

后又规定:如不等朝廷的最终核准就处决人犯,执法官员流放两千里。即使皇帝批准了死刑判决,也要等到诏书到达三天后才能执行。如敢提前行刑,则判处徒刑一年。

八月十七日,李世民派广州司马长孙师为使臣到高句丽,收隋朝阵亡将士尸骨,埋葬并加以祭奠。

十八日,李世民打算派将作大匠姜行本修建洛阳宫。

尚书左丞兼领谏议大夫戴胄呈上密奏,恳切进谏道:“陛下,您身处于百王之末,承接暴虐隋朝之后,以英明神武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遗民于极度困苦之境,使得天下远近安定,四海之内太平无事。您所立下的大功大德,实非微臣所能尽言称赞。

微臣才疏学浅,目光所及仅限眼前之事,难以通晓长远之策。然而,臣仍斗胆竭尽忠诚之心,就职责所系之事,向陛下陈情进言。近来,臣观察到关中和黄河以南地区广泛设置军团,致使富裕之家与强壮青年皆被征召入伍,以应战事。加之其他各类劳役繁重,百姓之力已近乎枯竭。

尤其令人忧虑的是,京城两千里以内的百姓,原本被分配至司农寺承担劳役,如今却又要被调往营造宫殿,充当工匠。即便有所剩余劳力,亦不足以构成叛乱之虞。然而,战乱初定,户口凋零,一户之中若有一人服劳役,则全家生计堪忧。参军者需自备武器装备,服劳役者亦须自备粮食,全家上下忙于应付,然多数人仍难以维系基本生活。

以微臣之见,如此做法,恐将招致百姓之怨恨与叹息。自七月以来,连绵大雨不绝,河南、河北地区地势低洼,即便年景尚好,收成亦难以预估。加之军队与国家开支庞大,均需府库支出,每年绢帛消耗超过百万之巨。劳役已征调至极限,赋税却未见减轻,费用持续增加,国库必将空虚。

再者,洛阳宫殿已足以遮风挡雨,若稍作延缓,数年之后建成,亦不为迟。若骤然大兴土木,恐将伤及百姓,使之劳苦烦扰,有违陛下仁德之治。臣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以百姓为重,以国家长远之计为重。”

李世民非常赞同他的意见,于是打消了修建洛阳宫的想法,并提拔戴胄担任民部尚书,又对群臣说:“戴胄,非朕之骨肉至亲,无血脉相连之情,但他却能以忠诚正直之心勉励自己,时刻将国家大事铭记于心,对国事怀有深厚的感情与不可推卸的责任感。

戴胄为人刚正不阿,行事光明磊落,国家有任何重要机密,他皆能毫无保留地向朕禀报,从不因个人私利而有所隐瞒。他的这份忠诚与坦荡,实为朝廷之楷模,国家之幸事。

正因如此,朕决定提拔戴胄,加封其官爵,以示朕对他的高度认可与深厚赏识。朕此举,旨在酬谢他的忠诚与贡献,让天下人皆知,只要心怀国家,忠诚正直,便能在朕的朝廷中获得应有的荣耀与地位。”

月底,化度寺僧邕禅师圆寂,世寿八十九。李世民敕赠丝帛、修建舍利塔为之追福,并命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丹《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即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化度寺碑》,清代书法翁方纲说:“若以唐代书格而论,则《化度寺碑》第一、《九成宫醴泉铭》次之,《虞恭公碑》又次之。若以欲追晋法而论,则《化度寺碑》第一、《虞恭公碑》次之、《九成宫醴泉铭》又次之。”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