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结束后,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话可能说得太重了,于是召见尉迟敬德,说:“朕想要将女儿许配给你,怎么样?”
尉迟敬德叩头辞谢说:“我的妻子虽然微贱,但与我同甘共苦好多年。我虽然才疏学浅,但听说过古人富贵了不换妻子,臣也觉得应该这样。”
“陛下,魏征求见!”内侍走进来对李世民说。
“让他进来!”李世民说。
“陛下,您和魏大人聊,臣就先走了!”尉迟敬德急忙起身准备告退。
“你不用回避,陪朕待会。”李世民制止尉迟敬德起身。
“那臣就遵命了!”尉迟敬德小声说。
“陛下,臣有事找您!”魏征进来后,对李世民说。
“你先别说,朕先说,朕刚才准备把女儿许配给尉迟敬德,他竟然推辞了,尉迟敬德说他虽然富贵了,却不想换妻子,朕想赏他,你帮忙想想赏他点什么好呢?”李世民询问魏征。
魏征说:“陛下,您打算将女儿嫁给尉迟将军?”
“对啊,不好吗?亲上家亲!”李世民说。
“这恐怕不妥吧,于礼不合啊!”魏征摇了摇头说。
“这和礼有什么关系?”李世民疑惑地问。
魏征说:“陛下,您和尉迟将军是什么关系?”
李世民说:“是君臣,也是兄弟!”
“那好,既然尉迟将军是您兄弟,如果您把女儿嫁给尉迟将军,那您女儿管尉迟将军叫什么?”
“叫丈夫啊!”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回答。
“尉迟将军的夫人是您女儿,那他应该叫您什么?”
李世民沉默不语。
“叫岳父!”尉迟敬德抢先答话。
魏征点了点头,看向李世民说:“那尉迟将军还是您兄弟吗?”
“陛下,您可不能当我岳父啊!”尉迟敬德急忙说。
“朕懂了!”李世民又对魏征说:“朕最近听说长安城内嫁娶之事很多啊!”
魏征说:“是啊,最近很多大姓嫁娶,不仅长安,全国各地嫁娶之事都很多。”
“魏征,你儿子可有婚约了?”
“启奏陛下,臣正在为长子联络婚事,不过不太顺利!”
“你魏征给儿子娶亲还困难吗?”李世民不解地问。
“臣出身寒门,家中还不富裕,又没钱又没地位,所以,愿意嫁给我儿子的不多。”
“你魏征还没地位?那天下有地位的人就没几个了吧!”李世民哈哈大笑,继续说,“你儿子看上谁家姑娘了,朕可以赐婚!”
“陛下,臣不是名门望族,但臣想和名门望族结为亲家,所以这事不好办!”
“名门望族?什么叫名门望族?朕好像听玄龄说过这种话,高士廉是渤海高氏出身,他就是你口中的名门望族吧!”
“高士廉出身渤海高氏,相比一般姓氏,还算可以,但也算不上名门望族!”
李世民诧异地问:“渤海高氏都不算名门望族?”
魏征说:“渤海高氏兴盛于北朝时期,根基尚浅,算不上一等姓氏。”
“那哪些姓氏算一等姓氏呢?”李世民问。
“范阳卢氏是名门望族,其始祖乃东汉名儒卢植,后代有三国时期的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也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太和改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号称北州冠族,北魏分裂后,卢靖三子分别担任西魏、北齐、北周三国帝师,这样的姓才是一等一的大姓,还有琅琊王氏,始祖为西汉王吉,其后代有大将军、司空等位高权重者,至晋司马睿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局面,琅琊王氏发展到顶峰,陛下熟悉的王羲之就是琅琊王氏,还有太原王氏,其始祖为汉末司徒王允,曹魏太尉、南乡侯王凌、曹魏司空、京陵穆侯王昶、西晋司徒、京陵元公王浑、西晋司空、博陵公王浚、南梁司空、望蔡忠烈公王茂、晋哀帝司马丕皇后王穆之、晋简文帝司马昱皇后王简姬、晋孝武帝司马曜皇后王法慧、晋侍中、骠骑将军王济等数不胜数的宰相都是太原王氏,还有博陵崔氏,其始祖为西汉中期的崔朝,后代封侯者、为相者也是数不胜数,还有清河崔氏,在西汉初年就已经成为大姓,还有荥阳郑氏,其始祖也可追溯到西汉大司农郑当时,东汉的郑玄也是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都是名门望族。”
李世民问:“除了这些,别的姓氏都不是名门望族了吗?”
“也不尽然,不同姓氏在不同的地方地位不同,如在山东,王、崔、卢、李、郑都是大姓,过江之后,王、谢、袁、萧为大姓,东南地区,朱、张、顾、陆为大姓,关中地区,韦、裴、柳、薛、杨、杜为大姓,代北地区,元、宇文、长孙、于、陆、源、窦为大姓,这些大姓地位崇高,历经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其婚姻往往也都是互相婚配,其他姓氏之间是不可以随意嫁娶的!”
“难道它们的地位还在朕的李姓之上吗?”李世民问。
“是!”魏征说。
“大胆!李姓是国姓,他们怎么能在李姓之上?”李世民愤怒地说。
“陛下,李姓现在是国姓,可以前不是国姓,这些世家大族传承久远,不论朝代如何更迭,其地位一直稳固,可以说是铁打的名门,流水的帝王。”魏征回应。
“如果朕赐婚给这些大姓,他们敢不接受吗?”李世民问。
“陛下,恐怕赐不了婚!”魏征如实地说。
“那如果朕给他改姓呢?”李世民问。
“陛下,您也改不了!”
“那朕就拿他们没办法了吗?”李世民问。
“恐怕是的!”
“岂有此理,真是怪事!”李世民生气地说,“去把房玄龄等所有宰相召过来!”
不一会儿,房玄龄等人到来,李世民问:“玄龄,你大儿子可有婚约了?”
房玄龄说:“臣正在为长子张罗,不过事情不太好办!”
李世民说:“你也在考虑和大姓联姻?”
房玄龄回答说:“是啊!王家、卢家臣都请媒人去谈了,可是对方都不太愿意。”
听到房玄龄的回答,李世民暗想:世家大族竟然有如此高的地位,竟然自己身边的宰相都得求着结亲,这种事情怎能容忍?于是,李世民说:“朕想重修《氏族志》,以前《氏族志》都是记录高门大姓,这次重修《氏族志》,朕想将天下所有姓氏都囊括其中,你们觉得怎么样?”
房玄龄等人异口同声地说:“好!这是盛举啊!”
房玄龄又说:“陛下,高士廉对山东大姓熟悉,韦挺对关中大姓熟悉,岑文本对江南大姓熟悉,令狐德棻对江北大姓熟悉,让他们重修《氏族志》,您看如何?”
“好!”李世民随即命人通知几人重修《氏族志》。
后来,当高士廉等人将精心厘定的氏族等级呈报给李世民时,出人意料的是,他们仍将崔干列为了首等。
对此,李世民表达了深深的不满与不解:“朕自登基以来,一直秉持着公正无私的原则,对待天下万民,一视同仁。然而,对于山东崔、卢、李、郑等旧族,朕却感到深深的困惑与不解。朕与这些家族并无历史积怨,本应平等相待,共谋国事。
然而,观今日之态,这些家族虽曾显赫一时,但如今已显衰败之相,且在朝中并无担任要职之人。然而,他们却仍固执地以士大夫自居,自视甚高,于婚嫁之际,肆意索取巨额财物,以此作为彰显家族地位的手段。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朕所倡导的节俭之风,更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极大破坏。
更有甚者,一些人自身才疏学浅,毫无真才实学,却一味沉迷于先祖之荣光,自诩门第高贵,企图借此攀附富贵,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行为,不仅令人不齿,更是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一种极大嘲讽。
朕实难理解,世间之人,为何会对这些衰败且无实学之家族如此看重?难道仅凭先祖之荣光与门第之高低,便能掩盖今日之颓势与无能吗?朕以为,世人应当看重的是人之品德、才能与功绩,而非仅凭门第之虚名。”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