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李大人可否先告知小民,皇帝是文官还是武官?官居几品?”
愣了好一会儿,王珏玉才开口说话,站起身,挤出媚笑,把客人们的茶碗倒满。
“现在是本官问你啊。什么文官武官的,你想问的是什么?”
媚笑少了几分僵硬,表情多了一丝轻松。无数次想像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场景,虽然因为被偷袭般的状况而乱了方寸,但只要换个回答的方式,应该就可以过关了吧。
“小人不过是一介平民,在拜访房大人前,见过最大的官也就是县令了。所以对于草民来说,只知道皇帝有很大的权力,这权力大到小老百姓无法想像,以至于皇帝在于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个很大很大的官。所以我才会有刚才的反问。”
“那文官如何?武官如何?几品几级又如何?”
“文官谋事断案,武官保家卫国。各官员各有职责,在其位、谋其事、恪尽职守、体察民情、心系社稷,在任时能把这些贯彻下去,始终如一,就是好官。而品级决定权力和责任,品级越大能办的事越大,办不成事时责任也越大。做官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有什么样的能力去办什么样的事,有多大的能力去当多大的官。在自己当好官的同时,协助别人也当好官,那就是好官中的好官了。”
虽然说的话中规中矩,但出自平民之口,还是令三人惊叹。
“你不是说你见过最大的官是县令,一介平民没什么见识么?怎么现在说的话又能这么有条理?”
“草民之前跟着师父时读过《汉书》,看过些纪传志表后,总结了些心得。”
“好啊,你个刁民不老实。既然你读过《汉书》,那就肯定读过皇家传纪,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皇帝是怎么一回事!”
李世民没真生气,语气和表情都不是那么吓人。察觉到这点,王珏玉连忙服软道歉,借坡下驴。
“李大人别生气,这不是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的问题么。您吃月饼、喝口红茶、消消气,小民这就好好回答,肯定好好回答。”
把人劝舒服了,再次给客人添满茶,自己才坐回椅子上,可以按照很久之前计划的那样,说出设计好的答案了。
“我观史书,皇帝统御天下,责任重大,却又无法做到巨细靡遗,所以需要文武百官来帮助治理民众。因此皇帝是官,很大很的官,那想做好皇帝就应当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官。另一方面,帝国王朝是家天下,所以皇帝是天下的大家长。如此皇帝就是万民的父母,百官是百姓的兄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秉持爱护子女的想法。既能做一个好官,又能做一个好家长,就能做一个好皇帝了吧。”
“说的倒是挺好,但其中道理岂是你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
“这不是在下看史书瞎领悟的么。李大人,皇帝陛下英明神武,自然不是小民能理解的,虽然草民知无不言,但能说的也真就这三言两语了。”
“行了。你平时言行粗俗,这个时候却油滑起来了。那你对新帝的看法呢?”
“这个么……当今陛下登基还没几天,在下是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听人说陛下之前位居中书令和天策上将时,所行政令都有口皆碑,文武两道都驾驭自如,想来身为九五至尊应是不会差的。之后若是再能驾驭百官、亲贤纳谏、体恤百姓,定是一个名存千古的好皇帝。”
“还以为你能说出什么新奇的话。罢了,是本官难为你了。”
“小人才疏学浅,辜负大人的期望了。”
王珏玉向同席的李大人递上擦手的布帕,隐瞒身份的李世民也没有嫌弃他的好意。皇帝喝干了茶水,将手伸向了下一块月饼,而木匠起身给客人的茶碗填满,好似两人刚才谈论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王先生,本将也有一个问题,不知道你能不能帮忙出出主意。”
见陛下毫不在意,平民的态度也不拘谨,两人气氛融洽。冯立壮起胆子,决定当着皇帝的面,冒险问一个踩老虎尾巴的问题。
“冯将军请讲。”
“你应该多少听说过一些关于本将的事情。那日在玄武门,本将曾与当今圣上刀兵相向,之后自首,有幸得到了留用。本将想问的是,像我这样的昔日的敌对降臣,以后要何去何从?”
谢叔方心中惊惧,下意识地看向皇帝。李二脸色一沉,但想到他们会有这样的心结也是理所当然,于是舒展眉头,和颜悦色地看向木匠。王珏玉见冯立问得恳切,就毫无保留地尽心解答。
“冯将军不必忧虑。昔日秦王府中众将军有不少都是降将,如今位列国公的就有好几个了,将军效陛下以忠义,陛下必回将军以仁礼。另外,其实现今大唐的局势对于将军来说,不但没有危难,反倒有一个机遇。处理得好了,冯将军不但不会被后世非议,反倒会和陛下一同得千古传颂。”
“哦?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一听这话,不但冯立和谢叔方两个当事人,李世民也来了兴趣。三人都把椅子挪近几分,想听听这奇人有什么高论。
“自汉末,天下纷乱数百年,朝代更迭,远离中央的地方逐渐被世家豪族占据。而大唐新立,不过十载,朝廷急需加强在地方上的掌控。然陛下刚刚登基,手下人才不足,肯定会有用得到将军的地方。”
“我们这些刚投降的武将外放到地方,这种事有可能吗?”
“这就需要将军放弃兵权,转任文官治理地方了。”
“但是本将多年来都只是领兵征伐,从未处理过政事啊。”
“无需担心,到时将军去的地方只有两种。一种是世家势力已经成气候的州县,这样的地方就算文官去了也没用,反而需要一个武人去震慑他们。另一种是不通礼教的边地,那里不用循规蹈矩,治民与治军没有多大区别。前者朝廷会优先选派宗室和秦王府里的武将去,冯将军任职的地方更有可能是后者。”
“但就算是这样本将有点心里不踏实。不瞒先生,本将连异族也没见过几个,去了那边地,实在不知该怎么办啊。”
“其实不难。冯将军上任后用律法严惩作奸犯科之徒,另一方面对于良善顺民要像军中袍泽那样去爱护,并且再向当地百姓展示华夏礼仪。再从《淮南子》《吕氏春秋》《齐民要术》中找几个符合情况的技术辅助,即尊重当地的风俗,更让百姓知道世上还有更好更高级的生活。最后,最重要的是向陛下求一个恩典,请陛下在任命诏书上写一些告诫警醒的话。到任后把圣旨供奉在公堂上,经常向手下宣读,事情办好了向圣旨歌颂陛下的恩德,事情办坏了向圣旨反省自己的过失。如此一来,冯将军便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好官了。”
“这方法不错啊。先生大才,懂的真多。”
“哪有哪有,只是多读了些书,知道些典故罢了。昔周武克商,周公与吕公封国齐鲁,当时那里还是东夷蛮荒之地。后来周公制周礼,留在朝廷辅佐成王,便让长子去治理封国。世子在鲁国强硬推行周礼,结果收效甚微,反倒是吕公因地制宜、循序劝诱,把齐国治理的很好。《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又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再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穿越者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唬得两个武将一愣一愣的,一旁的皇帝却渐渐烦躁起来。
孔夫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呢!这个木匠仗着读了些书,得了机会就开始卖弄,虽然确实有才,但这点实在让人生厌。
“说得太好了。那《论语》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先生有才,应该学优登仕,摄职从政才对啊。过几日本官为你作保,你是木匠,我在工部,虞部司内,不在话下。”
“这……李大人,草民就是多读了几本破书,没有真才实学,实在当不了官老爷啊。”
“先生不必谦虚。大唐新立,正是用人之际,入了官场,本官可为你遮风挡雨。说不定本官还有需要仰仗你的那一天。”
“不敢不敢,小民不识礼数,恐怕会损害大人颜面。”
“王先生真是客气。要是不想进朝堂,待本将任职地方时就请你作为幕僚,所提建议,定是无不遵从。如何啊?”
“不是不是,冯将军折煞小的了。不行不行,不敢不敢。”
“有什么不敢的,你连分析天下大势的学识都有,分明是宰相之才啊。到时位极人臣,还请不要忘记今日的情谊。”
看出皇帝是有想要敲打他的意思,冯立和谢叔方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轮番揶揄。王珏玉脸越来越苦,腰越来越弯,连连求饶。君臣三人足足调侃了两刻钟,月饼吃了个半饱,最后一口茶水下肚,想想差不多该告辞了。
“既然王先生无意,本官也就不再强求。若是有本官帮得到的地方,还请不要再客气了。”
“那……在下月饼做得多了些,就请三位大人转送亲友吧。说不定日后我手头拮据,还要靠这手艺糊口。”
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客人们一人抱了一个装满点心的大筐,打道回府。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