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灵感

换源:

  就在王珏玉一行人跟着牛进达往武关走的时候,长安的皇宫里,皇帝和他的三个近臣正被各种政务愁得直挠头。

“什么!又闹灾了?”

“是,回禀陛下,这次是霜灾,受灾之地多在北方边境附近,西起凉州东到雁门都陆续有州县传来消息。灾情只是一时降下强霜冰冻,虽然目前并没有危害到大多人命的报告,但那里还没收获的粮食作物怕是都保不住了。”

李二皱着的眉头又拧紧了些,将手伸向御案上盛放点心的盘子,抓起一个月饼就开咬。长孙无忌有些担心,这两个月妹夫养成了一心烦就想吃甜食的习惯,最近明显是胖了许多。

“陛下,按照黄豆成熟需要一百五十天的时间来算,两个月前种下的第二季应该能赶在冬天来临之前收获。”

“那个朕也算过,只是要一年收两次黄豆就必须像年初一样在积雪还没融化的时候就耕地施肥才来得及。而且现在才刚八月底北境便开始降霜,今年的冬天当是会提前到来了。对了,既然这次北方各地都来信说受了霜灾,幽州那边有消息了吗?”

“……还没有。”

“唉,这个王君廓,怎么就如此难当大任,算了,将他召回来吧,管制幽州的人选以后再说。给要去山东赈灾的淮安王传令,让他抽出时间带人往北边看看,如果手里的粮草还有富余的话也一并带去。”

说完,又啃了一口月饼。努力了大半年,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闹了两次灾就全搭进去了。有时候真后悔去年登基时免了天下一年赋税,但光发愁也不是办法,这是国事,干系着万千臣民性命,不得不认真对待。

“克明啊,你家儿子在传回的信中有没有提起过岭南八州这次朝觐准备贡献多少粮食?朕要知道具体数目,算算赈完灾后是不是还能剩下一些。”

“有的。另外今天还收到了淮安王送来的书信,说是要按照王先生的吩咐由水路运输这批粮草。”

“王先生?哪个王先生……哦!那个刁民啊。”

想起那厮,心中不明地一阵烦躁,把手中最后一口月饼丢进嘴里,边嚼着边接过杜如晦递上的信纸。李二一目十行地快速翻阅,当读到最后一张写有关于运输的预算清单时动作突然顿住,不禁硬是吞咽下口中的食物,问出心中的疑惑。

“嗯?运输时的损耗怎么这么少?就算是走水路也不至于少成这样吧?”

“据说是用大船出海,一次可以装载大量的物资,当下时节的风向也正好是往北去,速度也能快上许多。”

“……那也就是说,没办法用同样的方式向其他受灾的州县运粮吧。玄龄,现在能动用的钱财有多少?实在不行就提前把精盐和肥皂放出去一部分,看看能不能换到足够撑过这次霜灾的粮草。”

“钱的话有,而且还有不少。臣写了一份详细的说明,今天正想着要上奏陛下呢。”

和刚才的几张信纸不同,房玄龄递上的是本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货币在市场上兑换的比例和发行国家的情报,明显不是用一目十行的阅读方式就能读懂的。

“陛下,自从去年从王先生那里听得货币兑换的事后这一年来臣一直都在钻研,运用此道可生财不竭,虽玄妙无比却也凶险万分。臣以为,对于市场上财货交易的行为朝廷应该派专人密切留意,以后最好是成立一个新的衙门进行管理。”

“但是朝廷刚完成了裁撤冗官的工作啊,还是由玄龄你主持的。”

“确是如此,不过在陛下的治理下大唐一定会越来越强盛,到时这个问题也会愈发凸显,现在还不必急于对此事作出反应,但需要面对的时候总会到来。不过请陛下放心,臣绝对能在形势发生变化之前想到应对的方法。”

愁啊,又有需要烦心的工作排上了日程,但听这话的意思至少目前还不用过于担心。

“唉,这钱粮度支该是民部的职责所在,结果最近主管的尚书裴矩人还没了,考虑换谁上去还是个难事。辅机,你做过吏部尚书,现在又是尚书省的右仆射,人选的安排就交给你了。”

“臣遵命。陛下,其实今天臣这里也收到了一封信件,是耿国公家的女儿冯海珍以她父亲的名义写给朝廷的。”

“岭南冯家?倒是奇怪,朕且不问她一个女子能有何事需要使用国公的名头,为何这信会落到你的手中?”

“信是由淮安王的亲卫先行传递到武关的,当时臣派去叔宝那里调运石灰的家丁正好在那里,便加急送到了臣的手中。臣不敢擅自窥看,请陛下明察。”

皇帝接过臣子呈上的还未拆封的信,一眼就看到了信封左下角上有一列用削尖的炭笔写的小字,当即就猜到了是怎么回事。这滑头哪里是不敢自己先看,分明是知道这信里有那刁民的牵扯在,不想惹上麻烦而已。

撕开信封,抖开信纸,又是一目十行,这次李世民看过之后脸色变得更是厉害,瞪大眼睛又细细地读了一遍,接着就把信丢回给了长孙无忌。

“快!给秦琼和牛秀传令!让他们把安排在武关的军士调动起来,能走水路的话就尽量坐船顺江下到江南各个州县,务必要在水稻收割之前赶到,然后再严格按照这信上写的方法来做!”

老大的反应吓了三个部下一跳,自家儿子尚与冯小姐同行的杜如晦更是焦急,不禁用眼神请教陛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还不是那个叫王珏玉的刁民的手笔,他又用让朕恶心的方式立功了。”

李二趴伏在御案上,一边揉搓着太阳穴一边用烦躁的语气归纳着信上的内容。

“上面写的意思是:冯家对于这次朝觐不能及时把礼物送到关中感到很抱歉,为表示谢罪的诚意,另献上一份叫做再生稻的技术。这种技术利用了稻米独有的特性,第一次收获后不立刻翻整土地而是继续培育田里的稻梗令其生长,在之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会再长出一茬稻穗,产量最多时能有第一次收获的五成。”

“啊?这要是真的那可就太好了!这是大功一件啊!”

确实是大功,不过这功劳太大了。耿国公献出粮草救灾本来功劳就够大了,献上再生稻的技术也安到冯家头上实在是难办。不过这事并非没有操作的空间,既然明面上信是由冯公女写的,或许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赏赐。

“总之先试试吧,真成功的话今年应该就不用再担心粮草的事了。玄龄,等你回中书省后再拟一个诏令,凡山东于七月受旱灾的州县可由当地官员组织到外地修筑路桥水利,参与者可免除一年徭役。周边其他州县也要积极配合工作并给予劳力足够的食物,只要期间不发生动乱,官员有赏,治下百姓明年的粮税也减至一半。”

“陛下圣明,臣遵命。陛下,现在就还剩北境受霜灾的事情没有做安排了。”

李世民从坐榻上直起身子,伸了个懒腰,又想将手伸向甜点,却发现盘子已经空了。最近半年来向皇宫呈送新奇物品一直是由长孙无忌私下里在做的,一看老大的动作,就及时做出了反应。

“陛下,仲秋已经过去数日,刚才的月饼已经是最后一批了。不过淮安王祭拜太庙时献上的妈糊新渭屯恰好有人会做,据说那味道也十分香甜,不如令人做一些送来吧。”

“祭拜太庙吗……坊州境内的桥山上是有座黄帝的衣冠冢吧。传旨!迁宗正卿李孝恭为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令其与将作少匠阎立德共赴坊州修缮扩建黄帝陵。待到冬天选个良辰吉日,朕要去祭祀华夏先祖!”

“陛下,坊州可是距离梁师都的势力范围太近了,如此恐有危险啊。”

“所以才把李孝恭放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啊。放心吧,祭祀黄帝只是个名头,攻灭梁师都之前朕不会真的以身犯险的。”

“这……难道说陛下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了吗?”

“当然。”

李二站起身背着手,挺起胸膛遥视前方,缓缓地踱向殿中央缓缓地开口向部下做着说明。

“北境八月飞霜,预示着今年冬天会更早到来,比起我大唐,突厥那边会更不好过,到时颉利老贼必会带兵南下劫掠。既然知道他们会来而我方又因缺少粮草无法主动出击,不如便设下陷阱以逸待劳,朕大张旗鼓地祭祀黄帝陵,这即是引猎物入套的诱饵。首先,令李孝恭带各军将领勘察周边地势时皆作文吏打扮,切不可着甲带刀;其次,将作监要让建造军营的兵士遍着布衣便服,营地里也要多用些仪仗华饰来伪装;接着,抽调各地精锐化为向坊州运送奇珍异宝的商队,此举不但可以对之后的军阵驻防做出调整,还要让突厥人认定大唐上下都为朕这次祭祀黄帝陵在坊州聚放了大量的物资粮草;最后,派人在梁师都的地盘上散布流言,以搅起贼寇的贪欲,让他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再待冬日到来,天时、地利、人和尽在我手,朕要重现当年武牢关一战擒二王,天策封极的壮举!

“陛下英明!吾皇圣明!”

一连串的布置让三个近臣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感觉真爽,但却好像又有些不够,仿佛还差了一个人的崇拜才算圆满。

“对了,那个刁民应该快要到达关中了吧。让他尽快赶来见朕!途中不许有任何耽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