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火硝初成:寒泉工坊的破晓

换源:

  秋分前的第三日,常山旧矿深处蒸腾着淡金色雾气。

赵云的麻布面罩已被醋液浸透第三遍,指尖握着的竹制搅拌棒在沸水中划出圆弧,液面下的青灰色沉淀正随着顺时针搅动逐渐沉降。

二十步外的木架上,月婵正通过青铜窥筒观察结晶反应,目镜上的刻度线是她用墨家矩尺反复校准的——

这具改良窥筒的镜筒内壁嵌着两片磨制三个月的水晶片,能将溶液中的颗粒放大三倍。

“子龙,第三层筛网的蚕丝配比不对。怎么办?”

月婵忽然开口,袖中滑出半幅绢布,上面画着不同纤维配比的过滤效率表,

“碳纤维占比两成时,筛孔直径会被拉至半黍,石膏颗粒刚好能通过。”

她取下腰间的墨家罗盘,指针在“工”字徽记纹路上轻轻颤动,与洞壁石胆矿脉产生微妙共鸣——

这是她昨夜用磁石粉末调试出的矿物感应装置。

赵云将搅拌棒搁在陶瓮边缘,指尖划过池边排列的七具竹筛。

最底层筛网泛着银蓝色光泽,那是用系统奖励的碳纤维与蜀地蚕丝混织的成果。

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初次尝试蒸馏法时,因火候控制不当引发的爆沸事故,当时飞溅的硝液在石墙上灼出焦痕,却也让他意外发现松木炭燃烧时的恒温特性——

汉代熬盐术与现代化工的第一次碰撞,就在这呛人的白雾中悄然发生。

“试试五层筛网递进过滤。”

赵云舀起一勺溶液,在月光下观察悬浮物,

“第一层用粗竹篾滤去杂质,第二层换三成碳纤维混丝,第三层……”

他忽然瞥见陶片上刚析出的晶体边缘泛着青灰色,立刻伸手按住身旁匠人的肩膀,

“去取井水煮的艾草汁,兑入第三层筛网的淋洗液——碱性水能让石膏絮凝。”

矿洞内的炭火明灭间,老匠人捧着陶罐的身影在石壁投下晃动的影子。

月婵忽然放下窥筒,从袖中取出半块焦黑的火硝结晶:

“昨夜用洛水淬火时,发现晶体在七百度时会出现琉璃状熔融层。”

她指尖划过结晶表面的纹路,与银枪杆上的系统印记竟有几分相似,

“若将火硝与硫磺按七比三研磨……”

“砰——”

突然的爆响惊飞洞顶蝙蝠。

左侧提炼池的木盖被气浪掀飞,淡金色溶液溅在石壁上腾起紫烟。

赵云立刻扯下腰间皮水袋,将浸过薄荷汁的麻布甩向燃烧的液面——

这是他从现代灭火器原理改良的土法灭火术。

当紫烟散尽,池底露出拳头大的焦黑结块,正是过度加热导致的硝硫混合物爆燃。

“记住,搅拌时必须逆时针划圈。”

赵云捡起烧裂的陶勺,勺柄上的焦痕呈现出螺旋状纹路,

“顺时针会让溶液产生离心力,局部温度超过两百摄氏度就会……”

他忽然注意到月婵正用炭笔在竹简上记录爆燃时的火焰颜色和烟雾形态,墨家机关图的边角处,新画的“霹雳罐”草图旁标注着“引信需浸桐油三日”。

子时将至,

当第七次过滤后的溶液倒入陶瓮加热时,赵云特意在炭盆中埋入三根铜制测温杆——

这是用司南原理制作的简易温度计,铜杆表面的氧化层会随温度变化呈现不同色泽。

当中间那根铜杆泛起孔雀蓝时,他果断撤去炭火,将温热的溶液倒入铺着细绢的木匣。

“成了!真成了!”

首块完整的火硝晶体在月光下泛着棱柱状光泽,足有成人拇指长。

围观的匠人中有人跪地叩拜,以为是山神显灵。

赵云却注意到晶体侧面有细微的针状纹路,那是冷却速度过快留下的缺陷——

下次该试试用暗河的恒温水浴降温。

月婵忽然握住他的手腕,将晶体贴在银枪杆的碳纤维纹路上,两者竟发出几乎肉眼不可见的微光共振。

“系统提示的‘文明熵值’升到600了。”

赵云低声道,指尖在水面划出只有两人能看见的蓝光界面,

“解锁‘复合纤维工艺’后,弩炮弓弦的拉力至少能提升六成。”

月婵点头,从袖中取出新改良的弩机图纸,铜制齿轮的咬合处画着碳纤维增强的承力结构,

“明日开始锻造霹雳罐,陶罐上的龟甲纹不仅是装饰,更是应力分散的结构线。”

矿洞深处传来潺潺的暗河声。

赵云望着石案上排列的七个陶瓮,每个瓮底都刻着不同的火候标记——

这是他建立的“七日循环提炼法”。

当第一缕晨光渗入矿洞时,老吴抱着开裂的弩炮齿轮进来请罪,却看见赵云正用碳纤维丝与牛筋绞合,制作新的弓弦。

“试试这个。”

赵云将泛着银蓝色的弓弦递给老吴,

“绞合时加入三滴松脂,能让纤维间的摩擦力提升一倍。”

他忽然注意到齿轮裂缝处的铜锈,指尖划过锈迹时,脑海中浮现出系统关于“金属渗碳工艺”的提示,

“明日起,锻铁炉改用七层木炭夹矿砂的堆烧法,三日后或许能打出更坚韧的齿轮。”

月婵在旁记录着改良方案,竹简的“工械篇”里,“火硝提炼”条目下新增了二十三处批注。

当她抬头时,正看见赵云对着晶体反光调试窥筒的焦距,侧脸被火光镀上金边,银枪杆上的系统印记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那是属于他们的,在东汉末年点燃的第一簇工业文明之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