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寒泉机变 工道初兴

换源:

  巳时正,常山旧矿深处的锻铁声如闷雷滚荡。

老吴赤裸上身,挥锤砸向烧红的铁胚,火星溅在新制的鱼鳞甲片上,发出清越的铮鸣。

月婵蹲在水轮旁调试木楔,水流冲击轮叶的哗哗声中,她忽然抬头:“子龙,这水轮转速比墨家《备穴》篇记载的快三成,怕是轴孔承受不住!”

赵云正用炭笔在洞壁绘制齿轮组图,闻言,取下腰间牛皮水袋,倒出混合着石胆粉的冷却液:“把轴孔换成枣木,浸过桐油后再嵌青铜套。”

他指向水轮下方的凹槽,

“这里加两道导流槽,让水流先冲击副轮,主轮受力便稳了。”

月婵眼睛一亮,从袖中取出算筹计算,忽然瞥见他画的“轴承”结构图,墨线间竟标着“摩擦力”“扭矩”等古奥符号。

矿洞外,王顺带着二十名青壮在竹林铺设“听瓮”。

陶制大瓮埋入地下三尺,瓮口蒙着驴皮,竹制传声管直通矿洞内层。

“张三,你耳力好,盯着西南方向。”

王顺敲了敲瓮壁,嗡嗡声中。

张三闭眼细听:“似有马蹄声,从井陉道来,约摸二十骑!”

赵云心头一紧——井陉道乃太行八陉之一,直通冀州腹地,袁绍若要探查常山,必走此路。

他望向洞壁悬挂的改良竹弩,弩臂上的碳纤维弦在微光中泛着银蓝,忽然想起系统中“建立常山地下兵工厂”的核心目标:必须在敌军发现前完成防御工事。

“月婵,启动第一层机关。”

他抽出银枪,枪杆与碳纤维加固的枪缨相撞,发出蜂鸣般的共振,

“王大叔,带五人从暗河出洞,绕到敌后。”

转身对锻造坊的匠人下令:“停火,用湿草盖住锻炉,烟从通风孔走——莫让地面看见火星。”

二十骑斥候抵达山脚时,正值未时。

为首百夫长勒马望向竹林,忽见山道旁立着块歪斜的木牌,用朱砂写着“常山赵氏义庄,过往商队可歇脚”。

他正要下令探路,坐骑突然前蹄惊踏——

地面的落叶下,暗藏着墨家“翻板弩”,三支弩箭擦着马首飞过,钉入树干。

“有埋伏!”

百夫长呵声拔刀,却见竹林深处跃出数道身影,手中兵器竟是改良的钉耙与镰刀,长柄末端缠着碳纤维丝,挥砍间带起破风锐响。

更诡异的是,这些青壮步法整齐,进退间竟成战阵,与寻常民团的散乱截然不同。

“放箭!”

百夫长吼道,却见己方弓箭手刚张弓,头顶突然落下巨石——

月婵在矿洞上方设的“悬石机”启动,五块磨盘大的岩石顺滑道滚下,狭窄山道顿时被堵死。

赵云趁机率领二十名弩手从两侧土丘现身。

改良竹弩的射程优势尽显,百米外的骑兵尚未接近,已有三人中箭落马。

“撤!”

百夫长见势不妙,正要调头,忽闻山后传来号角声——

王顺带着猎户从暗河绕至敌后,用投石索抛出燃烧的油包,封堵退路。

火光中,赵云看清对方衣甲上的“袁”字徽记,心中暗忖:袁绍果然按捺不住,先派斥候试探。

他抬手示意停火,朗声道:“袁将军若想谈,派使者明访便是,何必学贼寇行径?”

斥候退去后,矿洞内气氛凝重。

月婵摸着新制的青铜轴承,忽然道:“子龙可听说过墨家‘连弩车’?一次能发十箭,可惜需三十人操作。”

赵云眼睛一亮,现代战争中的“弩炮”概念与墨家机关术重叠:“若用齿轮组改良扳机,再加上碳纤维弓弦,一人便可操作。”

他在地面画出草图,“关键是这‘弹匣’结构,要让弩箭能快速装填。”

当晚,赵云召集匠人开“工议”——

这是他仿照现代技术研讨会设立的制度,允许匠人提出改进方案。

老吴盯着弩炮草图,忽然挠头:“少君,这铁制齿轮俺们能打,可这‘弹簧’……”

“用竹片烤弯,浸过桐油后韧性堪比牛筋。”

赵云取出试验品,竹制弹簧在指间弹动,

“墨家不是有‘材美工巧’之说?咱们便以竹为骨,铁为筋。”

更关键的进展来自“黄巾劵”计划——

降卒中的原黄巾小头目李四,带着伪造的符水配方潜入巨鹿,竟骗得张角麾下“神水营”的信任。

三日后,矿洞收到密报:“太平道内部因‘新符水见效更快’起争执,张角遣人追查秘方源头。”

赵云冷笑——这正是“经济战”的第一步,用伪技术扰乱敌方后勤。

与此同时,尿液收集区传来喜讯:首批陶罐内壁结出白霜,正是火硝雏形。

赵云戴着用麻布和竹片制作的简易口罩,指导匠人将白霜刮下,混入硫磺与木炭粉——

这是初级版火药,虽威力有限,却足以制作燃烧弹。

月婵看着他用竹筒密封火药,忽然低声道:“子龙可知,此等‘天火’若流传出去,天下或将更乱?”

“乱世需重器。”

赵云望向洞壁上悬挂的“常山卫”军旗,齿轮与枪缨的图案在火光中摇曳,

“张角用符水惑众,袁绍用门阀压人,我等既无天命,亦无世族撑腰,唯有手中的‘工械之术’,方能在这乱世凿出一条生路。”他忽然想起系统界面的“文明熵值”已升至450,距离解锁“初级化工”的关键技术只差一步。

深夜,月婵独自来到矿洞最深处的暗河旁。

水面倒映着洞顶的石胆结晶,微光中,她解下腰间的墨家罗盘——

指针竟隐隐指向赵云所在的方向。

“机关枢要令符……”

她喃喃自语,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当齿轮与枪缨共鸣之时,便是墨家复兴之日。”

此刻,远处传来锻铁声与算筹碰撞声,两种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正编织成新的文明乐章。

五日后,袁绍的使者抵达常山。

不同于上次的斥候,此次是辆装饰华丽的辎车,车帘掀开,露出玉壶春瓶与青铜酒樽——

竟是以“冀州牧赏赐抗黄义士”为名,行拉拢之实。

赵云设宴村口,席间故意让使者看到青壮们使用的改良农具:锄头的钢刃泛着幽蓝,木柄缠着碳纤维丝。

使者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些农具若改作兵器,威力远超寻常。”

“赵公子少年英雄,若愿归附,某家可保你为别部司马。”

使者举杯,目光扫过队列中整齐站立的常山卫,他们的衣甲虽杂,却都戴着统一的青铜臂甲,刻着“工”字徽记。

赵云却指向远处竹林:“赵某唯有一愿,望袁将军允我等在常山开矿冶铁,所产兵器可半价售与冀州军。”

使者一怔,这看似妥协的条件,实则是要垄断兵器技术。

宴席将散时,月婵托人送来一个青铜匣子,说是“墨家薄礼”。

使者打开,见是架小巧的连弩模型,弩臂上刻着精密的齿轮纹路。

“此乃‘寒泉弩’,可连发三箭,射程百步。”赵云淡淡道,

“若袁将军愿以战马和铁矿换此技术……”

使者的手在匣盖上停顿,他忽然明白,这个少年不是要归附,而是要与袁绍做一桩超越时代的“技术交易”。

是夜,赵云在矿洞绘制新的工坊规划图。

主洞西侧将开辟“弩炮制造区”,东侧设“甲胄锻造坊”,暗河旁的空地则规划为“火硝提炼池”。

月婵坐在他身旁,用墨家密语记录技术参数,忽然发现他在图角画了座高耸的塔楼,塔顶刻着类似“信号塔”的符号——

那是未来“十里烽火台配旗语密码本”的雏形。

当第一缕晨光渗入矿洞,远处传来隐约的马蹄声。

赵云握了握腰间的银枪,枪杆上的碳纤维纹路在晨光中闪烁,仿佛在诉说两个时空的重叠。

他知道,袁绍的使者定会将所见所闻如实禀报,而冀州牧的下一次动作,必将更为激烈——

但此刻的常山卫,已非七日前所向披靡的黄巾可比拟。

当工械之术与军事思维结合,当现代科技在古代土地扎根,属于赵云的时代,正随着寒泉矿洞的锻铁声,一步步拉开序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