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昔日总长再现身,舆论风暴再掀波澜

换源:

  第36章昔日总长再现身,舆论风暴再掀波澜

韩机长的一句话,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在平静的网络海洋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那位神秘指挥者的声音,和三年前的飞行总长顾砚之极为相似。”

霎时间,所有关注MU7993航班奇迹迫降事件的网民都炸开了锅!

“顾砚之?哪个顾砚之?”

“楼上的,还能有哪个?三年前那个被称为‘天空之眼’,创下无数飞行奇迹,却在事业巅峰期神秘消失的前航司总长——顾砚之啊!”

“我的天!是他?!他竟然就是那个在万米高空力挽狂狂澜的英雄?!”

“所以,他三年前到底为什么突然辞职隐退?还改名换姓当了个小小的塔台管制员?”

无数的疑问如同潮水般涌来,将“顾砚之”这个名字以及他尘封的过去,瞬间推上了风口浪尖。

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低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就在全网都在挖掘顾砚之过往,惊叹于他传奇经历的时候,一股不和谐的声音悄然出现。

李慕舟,现任某航空公司资深机长,也是当年顾砚之的竞争者之一,在此时跳了出来。

他联合了数名业内人士,在社交媒体上义正辞严地发声:“无论他是谁,无论他过去有多辉煌,擅自越权指挥飞行,都是对民航法规的公然践踏!这种行为不仅不值得提倡,反而应该受到严厉谴责!这是拿全机乘客的生命开玩笑!”

他言辞犀利,直指顾砚之的行为“违规操作”、“个人英雄主义作祟”,试图将舆论导向对顾砚之不利的一面。

一时间,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和部分刻板的业内人士纷纷附和,指责顾砚之无组织无纪律。

然而,李慕舟及其同伙们得意洋洋之际,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细节——顾砚之在塔台内的每一次通话,每一个指令,都被塔台的录音系统完整无缺地记录了下来。

很快,民航总局在初步调查后,公布了部分经过脱敏处理的录音片段。

那冷静沉稳到极致的声音,在万分危急的时刻,精准地判断出飞机故障,果断下达每一个指令,引导机组进行一系列极限操作……每一个音节都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录音清晰地显示,是在机长多次请求支援,地面指挥系统面临巨大压力,且顾砚之的介入得到了当班领导默许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不是擅自干预,而是在关键时刻,以其超凡的专业素养,填补了生死一线的空白!

“打脸不?李机长?”

“全程高能!这才是真正的教科书式救援!”

“李慕舟之流,在这样的神级操作面前,简直就是跳梁小丑!”

舆论瞬间反转,李慕舟等人被汹涌的民意拍得晕头转向,灰头土脸,他们的账号评论区彻底沦陷。

与此同时,在市中心的顶尖律所内,苏明舒正端着咖啡,看着电脑屏幕上铺天盖地的新闻,手指无意识地收紧,瓷杯边缘被捏得发白。

“顾砚之……飞行总长……”她喃喃自语,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又酸又胀。

三年前,他决绝地离开,只留下一句“我累了”。

她以为他是不堪重负,是逃避了那场几乎压垮所有人的事故责任。

她怨过,也失望过。

可现在,看着屏幕上那个在夜市小摊前平静接受采访的男人,听着录音里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运筹帷幄的声音,苏明舒的眼眶湿润了。

他不是逃避,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用他自己的方式,继续守护着这片他热爱的天空,和天空下的每一个人。

那份深埋心底的责任感,从未消失,只是更加内敛深沉。

这一刻,所有的不解和怨怼,都化为了复杂难言的释然与心疼。

另一边,林昭雪的公寓里,灯光调得很暗,只有手机屏幕的光映照着她泪光闪烁的脸庞。

她一遍又一遍地刷着MU7993航班的事件回放,特别是那段被奉为神迹的塔台录音。

“30秒内,放下起落架,襟翼全开,保持这个速度,相信我!”

“右侧发动机停车,立刻执行单发失效程序!”

“风向突变,修正航向,对准03号跑道!”

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她的心上。

那个曾经在她眼中有些木讷,有些沉默,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男人,原来在生死关头,是如此的耀眼,如此的……英雄。

“顾砚之……”她哽咽着,泪水模糊了视线,“原来,你一直是这样的英雄。”她想起自己之前对他的种种误解和偏见,心中充满了懊悔和难以言喻的崇敬。

面对席卷而来的舆论狂潮,顾砚之并没有像三年前那样选择沉默和逃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记者们在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夜市小吃摊前,堵到了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顾砚之。

他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额前几缕碎发被汗水打湿,与周围喧闹的环境融为一体,丝毫没有传说中“天空之眼”的半分凌厉。

面对镜头的追问,他只是平静地擦了擦额角的汗,接过摊主递来的一瓶冰镇啤酒,仰头喝了一口,才缓缓开口:“我没有否认。顾砚之,前航司飞行总部长,是我。”

人群中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呼。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闪烁的镁光灯,声音依旧沉稳:“但我已经不是了。我今天站出来回应,不是为了炫耀过去的身份,也不是为了博取什么同情或赞美。只是想告诉大家,那天,在那个位置上,听到机组的呼救,我无法袖手旁观。”

他的身后,是热气腾腾的炒粉摊,是滋滋作响的烤串,是市井小民最真实的喧嚣与鲜活。

这与新闻画面里那个高空之上、冰冷精密、分秒必争的塔台指挥室,形成了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

没有慷慨激昂,没有居功自傲,只有一句朴实无华的“无法袖手旁观”。

这番话,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

风波似乎在顾砚之的正面回应下,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平息。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更汹涌的暗流早已悄然汇聚。

深夜,顾砚之回到自己那间简陋的出租屋,打开了许久未曾登录的加密邮箱。

一封来自纽约的新邮件,静静地躺在收件箱中,发件人只有一个冰冷的代号。

邮件内容很短,却字字千钧:“X先生说,三年的观察期结束了。你的表现,他很满意。现在,是时候谈谈真正的合作了。”

顾砚之盯着屏幕上那行字,眼神深邃如夜。

良久,他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带着几分自嘲,又带着几分了然:“看来,这场风暴,我终究是躲不过去了。”

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没有人知道,那个刚刚以“救世主”形象震撼了全国的男人,即将被卷入一场更为庞大、更为凶险的漩涡之中。

而网络上,关于他身份的热议,才刚刚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无数双眼睛正聚焦在他身上,试图窥探他过往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谜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