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考古学家在莱水沟发现了很多人们食用后废弃的动物骨骸。
经鉴定,可知包括兽类、龟鳖类、鱼类和蚌类五大类二十七种动物。
除家犬、家猪及鸡外,其余都是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的种类,包括一年四季出没于当地的各种走兽,却唯独没有飞禽。
据此可知当时的狩猎还是一种全年进行的生产活动。
“煌煌东夷,不伤飞鸟。”
这是当年后羿的训令。
莱水沟近在蓬莱城外,自然不会违背王令,但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仍能不伤飞鸟,可以相信飞鸟是部落成员共同的图腾无疑。
兽骨中家育的数量并不很多,猪主要是未成年的幼小个体,狗骨大多比较破碎,可见那时狗除用于助猎外,也供人们食用。
“吠犬,吠犬……”
人们依稀能听到山顶洞人之前对狗的称呼。
它对人类如此忠诚,即便是被吃掉也无怨无悔。
到后羿的时候,吠犬早已成为家狗,这时它们也能吃到家养的鸡骨头了。
这里所发现的鸡的标本,鉴定证明已脱离原鸡的形态,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饲养的家鸡。
安妮王后发明了用黑陶罐煮肉之后,以后煮任何食物都自然而然了。
小麦成为人们度过漫长四季的最大依靠。
遗址中发现的大量贮存粮食的窖穴,里面的各式黑陶罐种中残存的小麦总量以万余斤计,由此不难看出,当时农业生产的规模已经很可观,农业已经在当时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了。
正是这种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保障了人们的定居生活。
发掘的六座房子都是半地穴式建筑,除一座方形外,其余的都是圆形,面积只有六平方米左右,最大的亦不超过十二平方米。
有的房内有圆形或箕形的灶,无灶者也有圆形烧土面。
房子周壁及中央有柱洞,门向南开,近门处都有一条斜坡或阶梯式门道,居住面上都遗留成套陶器。
然后,与居住址对应,遗址中都发现相当规模的氏族——部落公共墓地。
莱水沟的墓葬区在遗址的西部。
已经发现的数个地点的所有莱水沟墓葬,头向都偏向南方。
这种一致性,应是一群体内部人们信仰、习俗具有共同性的直接反映,从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群体内部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
夷字朱砂旌旗在蓬莱城头高高飘扬。
后羿手执长长的骨刀,指向南方。
“蓬莱以南,胶东半岛,是东夷的天下。”
“活着是东夷人,死了是东夷鬼。”
莱水沟的墓葬大都以单人葬为主,也发现了一座双人合葬墓,合葬墓内死者的性别、年龄未经鉴定,合葬墓的面积及随葬品都居墓地之首。
其实双人合葬墓是四贝将军与夫人。
四贝将军的夫人是曾从龙口城逃回蓬莱的云姑娘,回到蓬莱城后,她和虹、霞成为安妮王后的侍女,后来被后羿许给了四贝将军。
四贝将军和云在一起后,住在了莱水沟村。
“将军,我不习惯住在城里了,如果可能,请大王格外开恩,让我们住到莱水沟村里去吧。”
“夫人,我们在莱水沟村住,不妨碍我在城里尽职,我这就跟大王说。”
四贝将军是在南征中死去的。
后羿把他的尸首运回来,葬在了莱水沟村的公共墓地。
四贝将军下葬后的第二年,云也在思念的忧愁中抑郁而死,遗言要跟将军同穴,这才有了这座合葬墓。
绝大多数墓葬都有陶器、石器随葬,有些墓的随葬品放在壁龛里。
各墓随葬品数量、质量上的差别都不明显,但随葬品的组合存在引人注意的现象,除一座单人墓和一座合葬墓外,凡随葬石磨盘、磨棒类小麦加工工具的墓中,不见石铲、镰、斧这类农业或手工业生产工具,而随葬后一类工具的墓中,亦不见磨盘、磨棒与之共存。
在随葬这两类石器的那例合葬墓中,从随葬品的陈放位置看,两类工具也是分属两个个体。
随葬品的不同组合,反映了当时社会业已存在的劳动分工情景。
再明显不过,一部分专门负责采集粮食,一部分专门从事粮食加工。
通过随葬不同的生产工具而将当时在生产中按性别形成的分工表现出来,足已证明这种分工由来已久,并已形成定制。
也许正是这种形成定制的劳动分工,使得一部分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其社会地位亦随之提高,从而导致了人们之间在财产占有及社会地位上的差别。
莱水沟遗址中少渔猎工具而以农业工具为主,不能否认当时粮食的种植已经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活动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