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古法米香

换源:

  清晨五点,天边刚泛起蟹壳青,林笑笑就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动静惊醒。她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见周默已经穿戴整齐,正在窗边调试设备。窗外,薄雾笼罩着远处的山峦,几只早起的鸟儿在枝头跳跃,发出清脆的鸣叫。

这么早?林笑笑揉了揉眼睛,声音里还带着浓浓的睡意。

周默递给她一杯温热的蜂蜜水:摄制组要求六点半到村口集合,我们得提前出发。

林笑笑一口气喝完蜂蜜水,甜滋滋的味道让她稍微清醒了些。她迅速跳下床,从行李箱里翻出一条靛青色的扎染连衣裙,裙摆上绣着精致的孔雀纹样。

特意为今天准备的,她得意地转了个圈,上镜好看。

客栈老板娘已经准备好了简单的早餐——热气腾腾的米干和几样小菜。林笑笑狼吞虎咽地吃着,时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

慢点吃,周默递给她一张纸巾,时间还够。

车子准时到达客栈门口。这是一辆略显陈旧的越野车,后座堆满了摄制组的器材。林笑笑小心翼翼地挤进去,怀里紧紧抱着她心爱的相机。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城镇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田野。林笑笑趴在车窗上,看着路边闪过的傣族村寨和劳作的农人。

到了。司机在一个古朴的村寨前停下,曼远村,这里的老阿妈做米线有六十多年了。

村口已经聚集了摄制组的人员。导演小王看到他们,立刻迎了上来:快来!阿妈已经开始准备了。

阿妈家的院子里,一个巨大的石磨静静地立在中央,旁边放着浸泡好的香米。老人家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精神矍铄,看到摄像机时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露出几颗金牙。

先拍磨米浆的镜头。导演安排道,笑笑站在阿妈旁边解说,周默负责递工具。

林笑笑立刻进入状态,声音清亮地介绍起传统米线的制作工艺。周默站在摄影师身后,看着镜头里的她——晨光透过院中的菩提树,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衬得她整个人都在发光。

石磨缓缓转动,洁白的米浆顺着石槽流下。阿妈的手法娴熟,每一圈都力道均匀。林笑笑跃跃欲试:我能试试吗?

她接过木柄,却控制不好力度,米浆溅得到处都是。周默眼疾手快地用毛巾挡住飞向镜头的米浆,惹得现场一阵笑声。

慢慢来,阿妈和蔼地指导,手腕要柔,像抚摸小孙子一样。

经过几次尝试,林笑笑终于掌握了技巧。她兴奋地举起一小碗自己磨的米浆:看!成功了!

米浆被倒入特制的蒸盘,在沸水上形成薄薄的一层。蒸熟的米皮被挂在竹竿上晾晒,然后切成细条——这就是最原始的米线。

尝尝。阿妈将刚切好的米线放入骨汤中,撒上葱花和肉末。

林笑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天!这和机器做的完全不一样!米线入口爽滑,带着淡淡的米香,与汤底的鲜美完美融合。

周默的系统立刻分析出这道米线的独特之处:

【传统石磨米线】

【米香浓郁,口感更劲道】

【因石磨低速研磨,淀粉结构未破坏】

【建议搭配骨汤,温度控制在75℃最佳】

为什么这么好吃?林笑笑好奇地问。

周默斟酌着用词:石磨转速慢,不会产生高温,保留了米的原香。他刻意省略了系统提供的专业解释,而且阿妈的配方很特别。

拍摄一直持续到午后。当最后一个镜头完成时,林笑笑的肚子已经咕咕叫了。阿妈热情地留他们吃饭,端出了用新鲜米线做的各种美食:凉拌米线、鸡汤米线、炒米线

多吃点,阿妈不停地往林笑笑碗里夹菜,城里吃不到这么地道的。

林笑笑尝了一口凉拌米线,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这个酱汁太特别了!酸辣适中,还有种说不出的香味。

阿妈神秘地笑了笑:这是我家祖传的配方,加了十几种香料。

周默的系统立刻识别出其中的几种关键成分:

【傣族秘制酱料】

【主要成分:香茅、刺芫荽、野生花椒】

【独特成分:雨林特有的一种树皮,具有天然防腐作用】

饭后,阿妈神秘地拿出一个小布包:送给你们。里面是一小包特制的米线发酵粉,以后自己做米线用,这是我奶奶传下来的配方。

林笑笑感动得眼眶微红,郑重地接过这份礼物:谢谢阿妈,我一定会好好珍藏。

回程的路上,林笑笑一直抱着那包发酵粉,像捧着什么珍宝。车子驶过一片稻田,金色的稻浪在风中起伏,宛如一片海洋。

周默,她突然说,等我们有自己的厨房了,一定要买个石磨。

周默看着她认真的侧脸,轻声应道:好。

夕阳西下,车子驶回城区。林笑笑靠在周默肩上,疲惫但满足地闭上眼睛。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包发酵粉,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某个清晨,他们一起磨米浆的画面。

回到客栈,林笑笑立刻瘫在床上:累死了...她踢掉鞋子,脚趾在床单上蹭了蹭,不过今天收获太大了。

周默坐在床边,轻轻按摩她的小腿。林笑笑舒服地叹了口气,翻了个身,将脸埋进枕头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