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摄制组的车队就已经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林笑笑靠在车窗上,看着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傣家竹楼。今天的目的地是一个隐藏在深山中的古老村落,据说那里保留着最原始的竹筒饭制作工艺。
还有半小时路程。导演小王从前排转过头,待会要徒步一段,设备都检查好了吗?
林笑笑拍了拍怀里的相机包:三块备用电池,四张存储卡。她转向周默,你猜他们用的什么竹子?
周默的系统立刻调出相关资料:
【傣族竹筒饭专用竹种】
【学名:巨龙竹】
【直径8-12厘米为佳】
【竹龄需满3年】
应该是巨龙竹,他轻声回答,粗细适中,竹香浓郁。
车子在一个岔路口停下。前方是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两旁是茂密的竹林。晨露未干,竹叶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跟紧向导,导演分发着防蚊喷雾,这段路有蚂蟥。
林笑笑立刻把裤脚塞进袜子里,又在脖子上喷了一圈驱虫水。周默接过她的背包,在里面多放了两瓶矿泉水。
小径湿滑,铺满了经年累月的竹叶。向导是个六十多岁的傣族老人,赤脚走在最前面,脚底板结着厚厚的茧子。他手里拿着一把砍刀,时不时劈开挡路的藤蔓。
到了。老人突然停下,指着前方。
竹林深处豁然开朗,十几栋吊脚竹楼环绕着一片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场地中央那个巨大的石臼,旁边堆放着新鲜的竹筒和各式工具。
这是岩温村,导演小声解释,整个村子都姓岩温,是傣族最古老的支系之一。
一位穿着靛青筒裙的老妇人迎上来,脖子上挂着的银项圈叮当作响。她是今天的主角——岩温奶奶,村里最擅长做竹筒饭的人。
先选竹子。她带着摄制组来到竹林边缘,粗糙的手掌抚过一根根笔直的竹竿。突然,她停下脚步,拍了拍其中一根:这个好。
周默的系统显示:
【优质巨龙竹】
【竹龄3年2个月】
【纤维密度适中】
岩温奶奶的砍刀精准地落在竹节下方,三下就将整根竹子放倒。她麻利地截取中间最匀称的一段,削去多余的枝叶。
看竹膜,她指着截面那层近乎透明的内膜,越完整,饭越香。
回到场地中央,岩温奶奶开始处理竹筒。她用特制的竹刀刮去外皮的毛刺,又在每个竹节处钻一个小孔。
这是排气孔,她解释道,不然蒸的时候会炸开。
林笑笑凑近拍摄这个细节,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带着山林特有的湿润气息。她注意到岩温奶奶的每个动作都精准无比,仿佛与手中的竹子有某种默契。
接下来是准备食材。岩温奶奶从竹篓里取出浸泡了一夜的山兰米,米粒饱满晶莹,泛着淡淡的紫色。
祖传的老品种,她骄傲地说,产量低,但香味浓。
周默的系统分析:
【山兰稻】
【傣族古老稻种】
【支链淀粉含量高】
【适合制作竹筒饭】
岩温奶奶将米沥干,加入切碎的野生菌、腊肉丁和一种紫色的香草。她拒绝透露香草的品种,只是神秘地笑了笑:这是岩温家的秘密。
混合好的食材被小心地灌进竹筒,约七分满。岩温奶奶用芭蕉叶封口,又用竹篾扎紧,动作行云流水。
现在生火。她带着众人来到一个用石块垒成的简易灶台前。
火种是晒干的松针和竹叶,一点就着。岩温奶奶并不急着将竹筒放上去,而是先烧热几块黑色的石头。
这叫石蒸,她将烧红的石头投入一个装满水的木桶,比直接煮更均匀。
水立刻沸腾起来,蒸汽弥漫。岩温奶奶将竹筒斜插在蒸汽上方,又盖上用竹篾编的盖子。
等待的过程中,她向摄制组展示了村里其他竹制器具——蒸笼、饭盒、水杯,甚至还有竹制的婴儿摇篮。每件器物都打磨得光滑细腻,泛着温润的光泽。
竹子是我们的生命,她抚摸着一段正在阴干的竹料,盖房子,做工具,煮饭吃
约莫半小时后,第一缕饭香从竹筒中飘出。那是一种复合的香气——竹子的清新、山兰米的甜糯、野菌的醇厚,还有那神秘香草的特殊芬芳。
岩温奶奶用竹夹取出竹筒,放在芭蕉叶上晾凉。她取出一把小巧的竹刀,沿着竹筒纵向轻轻一划——
咔嚓一声,竹筒应声而开,露出里面晶莹剔透的米饭。饭粒完整饱满,吸收了竹膜的精油,呈现出淡淡的翡翠色。
尝尝。她掰下一小块递给林笑笑。
饭团入口的瞬间,林笑笑瞪大了眼睛。竹香在口腔中爆开,随后是山兰米特有的甜味,野菌和腊肉提供了丰富的层次感,而那神秘香草则带来一丝若有若无的凉意,像山间的晨风。
太好吃了!她含糊不清地赞叹,又伸手要了一块。
周默的系统正在详细分析各种成分,但他选择关闭了这些数据——有些美味,不需要科学解释。
岩温奶奶看着他们享受的表情,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容。她开始制作第二批,这次特意放慢动作,让林笑笑能拍清每个细节。
你们年轻人,她边做边说,要学会和竹子说话。
她示范如何通过敲击竹筒判断饭的熟度,如何观察蒸汽的颜色调整火候,甚至如何根据当天的湿度增减水量。这些经验都是几十年积累的智慧,没有任何仪器可以替代。
午饭后,岩温奶奶带着摄制组参观了她家的竹楼。整栋建筑不用一根钉子,全部靠竹榫和藤条固定。楼下的织布机上,半匹未完成的傣锦色彩斑斓。
我孙女,她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在省城读大学,学的是...环什么...
环境设计?林笑笑猜测。
岩温奶奶点点头:她说要把傣族竹艺带到全世界。她的语气里既有骄傲,又有一丝淡淡的忧虑。
下午的拍摄重点是竹筒饭的多种变化。岩温奶奶展示了甜味的椰子竹筒饭、咸鲜的河鲜竹筒饭,甚至还有用野生蜂蜜调味的节日特供版。每种变化都遵循同样的原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味。
最令人惊叹的是最后一道彩虹竹筒饭。岩温奶奶将五种不同颜色的植物汁液分层注入,蒸熟后切开,横截面呈现出完美的彩虹色带。
这是给新生儿祈福用的,她轻声解释,每种颜色都有寓意。
夕阳西下时,拍摄接近尾声。
回程的路上,越野车在竹海中穿行,晚风送来阵阵竹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