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上,折冲府要负责守备地方、管理府兵和选拔、训练团结兵,在战时,则会集结数个折冲府的兵力组成临时的“军”级单位投入战场。
同时,近卫军和野战常备军除了本身的固定员额之外,每两年还要从地方折冲府当中选拔精锐进行轮换。
军则属于战时编制,由数个到数十个不等的团组建而成,军的指挥官和相应的其他军官全部由王凌亲自任命,战时结束时则连同军这一编制一起取消。
至于更上一级的行政区划和军事编制,王凌现在还没有考虑。
除此之外,王凌对麾下所属的黑眼部落也进行大规模的整编,将所有的黑眼部落都整编成半牧半兵性质的存在。
这里也说一下这个经常出现的黑眼部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王凌现在麾下一共有六个游牧部落,全都是黑眼部落,总计有四百帐一千一百二十三口人,而根据王凌对这些部落头人和部民的走访,得知他们虽然现在游荡于西域和漠南的草原之中,且绝大部分族人都依附于西北边的葛逻禄部,但他们的祖上却全都是来自于一个叫做昆坚的部落。
昆坚部?
王凌表示是自己孤陋寡闻了,完全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个部落的存在。
最后,六个部落当中最年长的、年逾五十的部落头人阿热告诉王凌,昆坚部源于匈奴,是汉骑都尉、匈奴右校王/昆坚王李陵李少卿的后代。
王凌这才表示了然:怪不得这些人都是黑眼睛黑头发,族中也像中原那样以家庭(帐)为单位,保留着中原的伦理传统和权利交替,浑然不似一般的草原民族,他们也更认同自己血脉中属于汉人的那一部分。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代能君,在维护政治稳定的同时,还大力征讨匈奴,扩张汉帝国的版图,在当时,汉武帝的身边有很多骁勇善战的名将,李陵正是其中之一。
李陵出生将门世家,从小学习武功、兵法,长大之后,以作战勇猛、弓马娴熟而出名,被当时的人称为“飞将军”,是李广的继承人。
如此良将,汉武帝自然十分看重,任命他为骑都尉,统率5000丹阳精兵驻扎在河西四郡(今甘肃)地区,单独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防范匈奴右贤王部和保证西域李广利大军的侧翼。
天汉三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令李广利作为大将率军远征匈奴,让李陵负责运输粮草,但李陵不想以粮草官的身份参与其中,他更想建功立业,于是便向汉武帝自请率军单独行动,汉武帝出于战略需求和对他的喜爱,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率领部队独自出塞作战。
也就是这一次出塞,李陵和他的5000士兵遭遇了大批匈奴军队的围堵,被数万匈奴人马团团围住,李陵只能率军顽强抵抗。
虽然李陵是当世名将,虽然一度打的匈奴人损失惨重、想要撤军,但是架不住他内部出现了叛徒,最终,面对人数上的悬殊,拼死抵抗的李陵还是没能逃出匈奴军队的包围圈,最终被匈奴人所俘。
李陵原本是想假意投降,以寻求机会逃回汉地的,然而事实证明了投降的人就不要再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后来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在李陵败降的事情传到汉都城后,朝野一片哗然,汉武帝对此事十分震怒,认为李陵此举罪大恶极,于是将其族人全部下狱。
尽管有官员站出来为李陵辩驳,但是,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汉武帝根本听不进去,反而给这些求情的官员降罪,太史公司马迁也因此被牵连,遭受了服刑。
后来,汉武帝幡然悔悟派兵深入匈奴接应李陵难逃,但负责接应的将军并没有接到李陵,反而带回了李陵正在替匈奴单于练兵、准备攻打大汉的消息,汉武帝暴怒,随后命人诛灭了李陵三族。
但其实,帮助匈奴单于训练军队的并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叫李绪的边军校尉,后来得到消息的李陵也因此带人杀了李绪。
李氏被诛灭三族的消息传到漠北后,李陵悲痛万分,但是事已至此,他只好真心的投诚匈奴,开始为匈奴单于卖命。
为了笼络李陵,当时的匈奴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封他为右校王,之后不久,匈奴征讨西域古国坚昆国,并顺利地攻占了此地,由于李陵在此事上出力甚多,他被单于封为坚昆王,并且特许可以世袭。
在公元前74年,李陵去世,他死后,他的后代一直统治着坚昆。
按照这些黑眼部落人的说法,他们就是这位昆坚王李陵的后代,虽然在中原,陇西一代的李氏宗族都以李陵不能守节为耻,但这些黑眼部落的人却个个都以自己的身上留着李陵的血而为荣。
但王凌不知道的是,这些黑眼部落包括西北的那些,其实都不是昆坚后裔的主体,真正的昆坚后裔主体现在在漠南,正在回鹘人的帐下效力,并最终在几十年后建立了自己的汗国。
为什么?
因为在匈奴势力衰退之后,坚昆对外宣布独立,在唐朝时期,当时的坚昆国君失钵屈阿栈带领使臣到长安觐见了唐太宗,失钵屈阿栈称自己是汉代李陵的后代,愿意对唐朝俯首称臣,并提出了认亲的请求。
唐太宗听完后面露喜色,当即就同意了对方的请求,并且在坚昆设立了都督府,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唐朝和坚昆之间一直保持友好关系。
后来,强大起来的坚昆在漠北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汗国,并称其为黠戛斯,黠戛斯汗国也一都被称为草原第一强国。
通过一些史书资料,人们会发现黠戛斯和唐朝之间一直认同两国存在同宗之谊,也曾在大唐中晚期之后在外部的一个重要的盟友。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黠戛斯几经兴衰,陆续被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给征服,许多黠戛斯人也因此被迫离开故土,到巴尔喀什湖放牧,大约在明朝中晚期,随着准噶尔部的崛起,黠戛斯人又被驱赶到了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之后建立了吉尔吉斯族,并最终建立了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
总之,王凌是了解了这些黑眼部落人的来历,并且向几位头人宣布了他的改制方案:
他将所有的部民们以帐(户)为单位彻底打乱后再进行重编,以每一百帐设立一个名为“百帐”的基本单位,设立一名“百户”来管理这一百帐的部民,闲时带领部民们放牧、纳贡时将百帐里该缴纳的赋税押解上缴、战时则率领相应征召的部族战时加入王氏的军队。
按照王凌设立的制度,每个百帐每年要向王凌缴纳二十头牛、一百只羊和一百张皮革的赋税,同时得到王凌的征召的时候,每个百帐还需要向王凌提供三十名自备二十日干粮、战马、皮甲、刀剑和弓箭等装备的武装部民为王凌作战。
而在百帐之上,王凌还设立了“千帐”这一单位,设立一名“千户”来管理,每个“千帐”下辖八到十二个“百帐”不等,为了遏制他们的发展、保证将他们掌控在自己的手里,王凌不打算设立更高级别的单位,同时就算一个“千帐”发展的很好也最多不能超过十五个百帐,多出来就必须进行重新整编。
每个千帐需要缴纳的赋税和提供的兵员也是下辖百帐应缴份额的总数。
千户也因此被分为“上千户”、“中千户”和“下千户”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各自享受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的待遇。
本来王凌还想再设立一个“万帐”的,但是想到一个万帐至少也能有个四五万人,最起码能动员出两三千的骑兵部队的时候,王凌立马就放弃了这个想法——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在自己给自己以及后代找麻烦。
这万一以后他们要是叛乱了,两三个万帐就能凑出上万大军出来,万一彼时的己方拦不住,史书上不得狠狠的骂我一笔?
同时,王凌还决定在以后的地盘上绝对不会把某个“千帐”给单独分出去,而是要把他们当成“镇”一级的建制给划归到某一个县的治下,同时一个县治下的千帐不能超过三个——绝不让他们在某一片区域里占据主体地位——这样更方便对他们进行同化和统治。
而一个千帐顶多也就能动员出千余兵马出来,就算有一个野心家想要叛乱,那他就要联络十数个甚至数十个“千帐”一起叛乱,这就要横跨一州甚至数州了,不说他们能不能一条心一起造反,单就是利益的分配就足以让他们自己打起来了。
就算他们真的联合起来一起造反了,以后每个州都有一个折冲府的府兵,由府兵带领团结兵(地方民兵,待建设)组成防守力量,他们绝对是占不到便宜的,至少不能轻易的就使一片区域的形式彻底糜烂。
王凌深刻的明白“欲要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因此,为了让这些百帐能够在来年有余力向王凌纳赋,也为了消除掉这些头人对改革的阻力,王凌给每个百帐分了一百顶大帐篷、一万五千斤粮食、一千头牛和一万只羊,而这些东西都是不需要交税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