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十二节:王氏军队的建制

换源:

  王瀚樟虽然刚刚开始启蒙,现在还不识字,但是他的记忆力很好,纯靠记忆的情况下,李白和杜甫的诗也能背出几首,且现在说话的逻辑还是有点条理的。

最重要的是,他俩现在的律感不错,还会唱歌跳舞呢。

夸张点说,放到现在,王瀚樟怎么着也能称得上“天资聪慧”了。

骆磊闻言当即就恭喜王凌道:“恭喜主君、贺喜主君,少主和小姐都如此聪颖,此乃我王氏的福气,我王氏必定衍嗣绵长!”

“如此,二位少主的启蒙还是要稍作变动的!”骆磊现在已经被王凌聘任为幕僚,自然会处处替王氏、王凌和未来的继承人考虑:“某回去还需要再做修正!”

“你只管去做吧,我意由你来担任我王氏的总教习,我也让王合挑人去建造学堂了,以后也由你来做山长!”王凌说着也拿出了两本书,这是他最近熬夜默写出来的:“这是我王氏的启蒙书籍《三字经》和《弟子规》,你也拿去,加到两个孩子的启蒙课程当中。”

“是!”骆磊说道:“请主君放心,磊定不负使命,定会用心教育两位小主君。”

骆磊没有对王颖雯也要接受这些类似于继承人教育的教育表示异议,毕竟现在还属于大唐的时代,有平阳昭公主的美名在前,人们对于女子接受教育的态度还是很开放的。

……

这次的篝火晚宴之后,肉眼可见的是大家的士气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虽然冬日里可做的事情不多,但大家还是积极主动的让自己忙碌了起来,甚至在冬日里就开始了房屋修缮工作,修复城池和重建寨墙的物资储备的速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就这样,时间过去了两个多月,春天终于来了。

总人口数量突破两万五千人的王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分田到户”运动,为即将开始的春耕做准备。

是的,王氏的总人口数量突破两万五千人了,这要得益于“梦境系统”在两次开启的时候给出的都是“收拢人口”的人物,让王氏的人口得到了大幅度的上涨。

第一次的时候,王凌改变了策略,他不再只是单纯劫掠奴隶后进行贩卖,虽然这种事情他还是会做,但他更多的是将这些奴隶和得来的羊群跟过往的行商交换汉人奴隶,甚至是以更高的价格委托他们去各大部落里面收购汉人奴隶。

这个策略很有效果,等到任务结束的时候,王凌已经收拢了5214名汉民、接纳了两个黑眼部落共131帐397口人的投效,积攒了六十万斤的粮食和三百匹马、一千二百头牛,其他不算。

几乎每一次游戏,都有黑眼部落来投效。

之所以选择用羊来交换,主要是王凌认为现有的羊群数量用来吃的话是足够的了,剩下的完全可以交给部民们自己去放牧繁衍,没必要在游戏里继续收纳,不如用它们来交换属民和粮食来的划算。

毕竟有句老话说得好,家财万贯、会喘气的不算,不是嫌弃,而是真要是弄了那么多羊群,万一一场雪灾下来搞的血本无归,那可就真哭都没地方去哭了。

保证够大家吃用的就足够了。

第一次游戏结束具现后,王凌在弓月城里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并以此建立了一些一直用到他这个势力灭亡的制度。

王凌首先是调整了麾下军队的编制,在咨询了骆磊的意见之后,他把早就已经形同虚设的府兵制度给捡了起来,职位上借用了唐朝军制和官员品级的壳,按照什、队、旅、团(营)、府(卫)、军五级编制对部队进行整编,同时还夹带了一些私货,设立了一些这个时代没有的职务:

按照王凌设定的制度,王氏的部曲们不分兵种统一进行整编,将所有的士兵按照兵种和任务区别、政治地位分为正兵、卫军、府兵、蕃兵四种,将士兵的待遇等级分为战兵甲乙丙三等、辅兵分甲乙丙丁四等,级别分别对应唐制的官员流外九等(辅兵乙等)至流外三等(战兵甲等)这七个等级,享有相应的待遇。

同时王凌还承诺,等待春天分田的时候,这些战士除了自身家庭本身会获得的分田之外,还将按照等级分到一百亩到二百四十亩不等的军田作为永业田传家,并且会另外授予牛羊、犁铧、农具作为王凌对他们的资助,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产出。

除此之外,王凌还规定,这些军田在战士服役和退役的三年内或阵亡的十年内都可以免缴租税,普通的永业田也只要交一半到三分之二的税。

同时,只要选上府兵,不管是骑兵、步兵、守城兵还是辎重兵,都将享受最低三百文铜钱的月俸并按照等级提升,战斗奖励另算。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尽快的催生出一批恒产者和脱产常备军出来。

毕竟老祖宗都已经告诉我们了,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嘛,后世的人也都公认,哪怕是生产力落后的封建时代,只要能给中国的士兵提供充足的保障和充分的待遇,他们就能为自己的主君把地球打穿。

另外按照王凌的理解,府兵不应该是一种职业,而应该是一个阶级,一个介乎于平民和士族之间的阶级,类似于西方的骑士阶级。

所以,让府兵拥有一定的家庭资产,是必要且必须的事情。

在军队的编制方面,王凌虽然借用了唐朝编制的壳,但编制方式却和唐制有些出入,放弃了唐制的二五编制,而是选用了三三制的编制——二五制是什么,压根就没听过,但是三三制对于一个业余伪军迷来说,就太耳熟能详了。

反正这里又没有人能管的了他,自然是按照自己熟悉的来了,借用唐制的壳都已经算得上是对中原正朔的尊重了。

按照王凌设定的编制,每十名士兵编为一什,设有一名什长统率其他九名战士,什长由同什的所有战士共同选举产生,且什长不管自己本身原来的战士等级是几级,当上什长后统一享受流外一等待遇;

每三个什编为一个队,伙另设队正一人、队副一人,全伙共计有三十二人,队副授从九品下的陪戎副尉,队正则授从九品上陪戎校尉;

每三个队编为一个旅,旅的最高指挥官为旅帅,旅帅的副手称旅副(又称戎副),皆只设一人,同时还设有旗手一人、号手一人,全旅总计一百人;

除旗手由全旅最精锐的战士担任、享受流外二等的待遇外,旅副(戎副)按资历不同授正九品下仁勇副尉至从八品下御侮副尉衔,旅帅则直接授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每三个旅编为一个团,团亦称营,但一般营是指卫下辖的团级单位,折冲府下还是称团;

团(营)的最高指挥官是团(营)校尉,团(营)校尉的副手称团(营)副尉,皆只设一人,同时王凌还参照后世部队的编制,按照自己的理解设立了等同于教导员的宣抚官、等同于参谋长的参议官、等同于司务长的司务官各一人,另设有掌旗官一人负责掌管本团的旗鼓号角;

团(营)一级部队开始设有直属队,校尉和副尉分别有两名传令兵负责传达他们的命令,直属队则辖斥候兵、旗鼓手、火头军、辎重兵各一什,全团总计三百五十人,差不多后世一个标准步兵营的人数;

团(营)掌旗官授从九品下的陪戎副尉,团(营)宣抚官、团(营)参议官、团(营)司务官皆授正九品上仁勇校尉衔,团(营)副尉按资历不同授从八品上御侮校尉至正八品上宣节校尉衔,团(营)校尉则授从七品下翊麾副尉衔;

每三个团(营)编为一个折冲府,隶属于禁卫军和常备野战军的折冲府又称卫,折冲府的最高指挥官为折冲都尉(指挥使),折冲都尉(卫指挥使)的副手是果毅都尉(指挥副使),皆只设一人,另设有等同于政委的宣抚使、等同于参谋长的参军司马,宣抚使的副手是宣抚副使、参军司马的副使佐军参议各一人;

同时,折冲府里还设有负责各项只能事务的仓曹(物资储存运输)、胄曹(兵器甲胄储存运输)、法曹(军法、军功统计)、计曹(文书)参军各一人,以及书吏六人,负责协助主官处理各项杂物;

和团一样,折冲府也编有一些直属队,分别有亲卫牙兵一队、斥候轻骑一队、护旗兵一伙、号鼓手一伙、辎重兵一伙、火头军一伙、传令兵一伙,加上折冲府的指挥层,全折冲共计有一千二百九十人,等同于中原内地的一个上折冲府(虽然这时候中原的府兵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折冲都尉(指挥使)最高授正四品上忠武将军衔、最低授正五品下宁远将军衔,果毅都尉(指挥副使)最高授从五品下游击将军衔、最低授从六品上振威校尉衔,宣抚使、参军司马皆授从六品下振威副尉衔,宣抚副使和佐军参议皆授正七品下致果副尉,四曹参军则皆授正八品上宣节校尉衔。

折冲府是王凌目前设立的最高一级的作战单位,在王凌的设想里,折冲府是最基本的战略常备单位,其地位相当于后世的步兵团,他们可以是攻城略地的核心,也可以是防卫领土的基石。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