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突破瓶颈

换源:

  实验室的荧光灯管发出轻微的电流嗡鸣,林远盯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流,后颈的衬衫早已被冷汗浸透。距离竞争对手新品发布会只剩72小时,而他们研发的量子储能芯片仍停留在89%的转化率——这3%的差距,像横亘在眼前的天堑。

林总,第三实验组的材料配比又失败了。苏瑶抱着文件冲进实验室,马尾辫松散地垂在肩头,眼眶泛着血丝,王教授说,现有工艺根本无法解决热损耗问题。

玻璃器皿碰撞的叮当声戛然而止,二十余名科研人员齐刷刷看向林远。有人偷偷揉着酸痛的肩膀,有人盯着咖啡机发呆,角落里甚至传来压抑的啜泣声。这些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天才研究员,已经连续奋战了47个小时。

林远走到实验台前,拿起那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蓝光在芯片表面流转,却像困在牢笼里的光。他想起三天前,竞争对手在发布会上展示的星耀芯片,宣称转化率达到95%,股价当天暴涨23%,而林氏集团的股票则像断了线的风筝,在资本市场上坠落。

还记得我们为什么选择这条路吗?林远突然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里回荡,三个月前,当我提出研发量子储能芯片时,所有人都在笑。笑我们不自量力,笑我们想用三年时间追赶别人十年的积累。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抚过芯片边缘,但你们知道吗?那天晚上,苏秘书给我看了份报告——市面上90%的芯片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随时可能因为一颗芯片被卡脖子。

角落里的年轻研究员抬起头,眼中有了一丝光亮。林远继续说:我父亲临终前告诉我,林家能走到今天,不是因为赚了多少钱,而是因为每次行业变革时,我们都选择最难的路。现在,这条难路就在我们脚下。

突然,实验室的门被撞开,浑身湿透的技术员小李冲了进来:林总!我在来的路上想到个办法!既然传统硅基材料无法突破,我们能不能试试用石墨烯做基底?

空气仿佛凝固了三秒。王教授突然拍案而起:胡闹!石墨烯的成本是硅基的二十倍,而且...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因为他看到林远眼中燃烧的火焰。

马上准备实验!林远抓起白大褂,小李,把你的思路详细说一遍;王教授,请您带着第一组重新设计封装结构;苏秘书,联系石墨烯供应商,不管花多少钱,今天必须拿到特级材料!

暴雨在窗外肆虐,实验室却陷入一种奇异的狂热。林远和科研人员挤在操作台边,看着石墨烯薄膜在真空环境下缓缓贴合芯片基底。当激光束穿透材料的瞬间,监控屏幕突然爆出刺目的红光——警报!温度超标!

快启动液氮冷却!王教授大喊。白雾弥漫中,林远冲进操作间,徒手调整冷却管道角度。刺骨的寒意顺着指尖蔓延,他却死死盯着温度曲线,直到数字开始回落。

转化率91.2%!负责监测的研究员突然尖叫。欢呼声还未响起,林远已经抓起实验记录:把石墨烯层数减少0.3纳米,同时调整激光蚀刻频率!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当晨光刺破云层时,实验室的门再次打开。林远站在朝阳里,手中的芯片泛着柔和的银蓝色光芒。显示屏上,转化率的数字稳定在96.7%——不仅超越了竞争对手,更刷新了行业纪录。

立刻申请专利!林远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苏秘书,通知媒体,我们的破晓芯片发布会,就定在明天上午十点!

消息像野火般蔓延。发布会当天,全球二十多家科技巨头的代表挤爆了会场。当林远将芯片放在展示台上,实时数据投影在空中时,台下爆发的掌声几乎掀翻屋顶。而此时的竞争对手总部,董事长看着手中的市场调研报告,脸色比手中的咖啡更苦涩——他们苦心经营的星耀计划,在破晓面前成了过时的产物。

股市开盘钟声响起,林氏集团的股票直线涨停。交易大厅里,老股东们红着眼眶拥抱,他们终于明白,这个曾经被质疑的外卖员出身的继承人,用三年时间,带领家族完成了从传统企业到科技巨头的蜕变。而在实验室里,林远和苏瑶望着窗外的夕阳,相视而笑。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星辰大海,才刚刚启航。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