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游戏杀人

换源:

  法医中心主任王刚放下手中的解剖刀,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连续三天的加班让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不锈钢解剖台上的少年尸体苍白得近乎透明,十七岁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第五例了。王刚轻声自语,声音在冰冷的解剖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他拿起相机,对着少年手腕上那道整齐的切口拍了几张特写。切口边缘平整,没有生活反应——这是典型的死后伤。王刚皱起眉头,这与家属描述的割腕自杀明显不符。

正当他准备进一步检查时,解剖室的门被推开。一个身着警服、扎着干练马尾的女子大步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几个面色凝重的刑警。

王主任,省厅派我来接手这个案子。女警的声音清脆有力,我是刑侦总队重案组组长刘宇欣。

王刚抬头,目光从显微镜上移开。他听说过刘宇欣——刑侦系统的传奇,三十岁就当上重案组组长的女强人,破获过多起大案要案。眼前的女子比他想象中更加年轻,眉宇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锐气。

尸体还在检查中。王刚简短地回答,视线重新回到显微镜上。

刘宇欣挑了挑眉,显然不习惯被人这样冷淡对待。她走到解剖台前,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尸体:省厅很重视这个案子,五名青少年在一个月内自杀,媒体已经开始报道,社会影响极坏。

我知道。王刚依旧没有抬头,所以我才连续工作了36小时。

解剖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其他刑警面面相觑,谁都知道刘宇欣的火爆脾气,这个法医恐怕要倒霉了。

出乎意料的是,刘宇欣只是轻轻点头:辛苦了。那么,有什么发现?

王刚这才放下手中的工具,脱下手套,用消毒液洗了洗手。他走到一旁的电脑前,调出了几张照片。

五名死者,年龄在15到18岁之间,表面看都是自杀——三个上吊,一个跳楼,一个割腕。王刚的声音平静而专业,但都存在疑点。

他点击鼠标,屏幕切换到一张颈部特写照片:第一个死者,上吊,但绳索痕迹显示是先被勒毙再伪装成自缢。

又切换到一张颅骨X光片:第二个,跳楼,但颅内出血形态不符合高空坠落伤。

一张接一张,王刚冷静地列举着每个案件中的异常之处。刘宇欣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她没想到这个看似冷漠的法医观察得如此细致。

最奇怪的是这个。王刚指向最新死者的胃内容物分析报告,我在他的胃里发现了一种尚未鉴定的药物残留,其他四名死者体内也有微量相同物质。

刘宇欣凑近屏幕,发丝不经意间擦过王刚的脸颊,带来一丝若有若无的茉莉香气。王刚下意识地后退半步。

这是什么药物?刘宇欣问道,似乎没有注意到王刚的反应。

还没确定,已经送去省厅化验了,但初步判断可能是一种新型精神类药物。王刚的声音有些不自然,我怀疑这些孩子是被下药后,在意识不清状态下被杀害并伪装成自杀。

刘宇欣的眉头紧锁:连环杀手?专门针对青少年?

或者是某种邪教组织。王刚补充道,五名死者来自不同学校,但都就读于龟市的重点中学,成绩优异,家庭和睦,没有自杀动机。

刘宇欣突然转身对其他刑警说:立刻调查五名死者的社交圈交集点,重点查他们是否参加过相同的课外活动或网络社群。

刑警们迅速行动起来。刘宇欣又转向王刚:我需要完整的尸检报告,越快越好。

王刚点头,重新戴上手套:两小时后给你。

刘宇欣正要离开,突然停下脚步:对了,王主任,明天早上七点,专案组第一次会议,别迟到。

王刚看着刘宇欣离去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他认识这种工作狂类型——为了破案可以不吃不睡,对下属要求严苛。接下来的日子恐怕不会轻松。

两小时后,王刚带着厚厚一叠报告来到临时设立的专案组办公室。推开门,他看到刘宇欣正站在一块贴满照片和线索的白板前沉思,办公室里其他刑警都在忙碌地打电话或查阅资料。

报告。王刚将文件夹放在刘宇欣面前的桌上。

刘宇欣迅速翻阅起来,眼睛快速扫过那些专业术语和图表。王刚注意到她的眼睛下方已经有了淡淡的黑眼圈。

你懂法医报告?王刚有些意外。大多数刑警只看结论部分。

刘宇欣头也不抬:选修过法医学,基本能看懂。她突然指着一项数据,这个血清素水平异常高,是药物导致的?

王刚点头,对她的专业素养有了新的认识:是的,这种药物可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强烈的幻觉或抑郁情绪。

刘宇欣合上文件,目光锐利:我这边也有发现。五名死者虽然来自不同学校,但都玩过同一款手机游戏——《幻境迷宫》。

游戏?王刚皱眉。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